• qxif-facebook-square
  • qxio-social-youtube
  • qxio-ios-telephone
  • qxio-search

我们还年轻 让我们来担

在做慈济当中品尝甘苦的杨观来与林花,将五十岁寄在师父的寿量宝藏后,自诩才二十多岁,很年轻而已,岂有不继续做的理由……【摄影:许(音包)玲】

新年伊始,回想当年的自己,他们笑着说:“这是一次有欢笑、有眼泪的旅程。遇到障碍,想想师父,眼泪擦一擦,挽起袖子,放下身段继续向前行; 开心的时候,更要想想师父,因为有慈济,我们才能赚到付出的法喜……”

虽已年逾七十,但颈上围着毛巾,穿上跑步鞋,他与太太依然如年轻人般在路边跑步,两夫妇或慢跑、或慢走,以自己身体能够负荷的速度,为身子注入更多的健康分子。偶有看到路边草丛上的瓶瓶罐罐,他们利索地拿出早已备好的垃圾袋,熟练地将之一一拾起,带回家中清洗分类。

他们是住在雪邦县龙溪的志工杨观来(济潣)与同修林花(慈凯),自1997年成为慈济会员后,就与慈济结下不解之缘。

◎ 端正心态 弃恶从善

约一百八十公分的高度,一头干净利落的短发,杨观来不怒而威的外表,着实会让人退避三尺;反观同修林花,雍容和蔼,却是让人打从心里喜欢。自1969年共结连理后,两夫妇胼手胝足,共同打理五金店,也将四个孩子拉拔长大。

“说起来好像很容易,其实这一切,并不是闭眼睁眼那么简单的……”看着太太林花,杨观来的思绪,飘到了年少轻狂的那段岁月。

杨观来说他来自贫困家庭,因为家里没钱,所以十多岁就出社会打滚。裤兜里没有多余的钱,常让他心生自卑,也因为想要更多钱,他仗着一脸恶相,铤而走险跟人收保护费,让自己的孔武有力成了横行霸道的借口;举凡能够用武力解决的事,他绝不会妥协,因此成为村里响当当的人物,也因为一次打架伤人,被警察包围住家要缉拿他,刚好他并不在家。那一年,他才十八岁……

为了改变现状,他在二姐的安排下连夜离开家乡到吉隆坡,一切从头开始。初入贵地,他不敢造次,乖乖在二姐介绍的五金店当送货员,也因为想重新开始的念头,他很用心打工,深受老板赏识,从售货员晋升销售员,再放心让他打理店面;这一切不一样的尝试,让他得以在慢慢摸索中,掌握到做生意的要诀。

二十岁那年,他因为送货与在石场做女工的林花一见钟情,渐渐地浪子回头。

林花来自蕉赖十一英里的新村,在六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五。因着家境贫困,她没有受过任何教育;她笑说:“我有去过学校,但没有读过书。” 没有伞的孩子,就得在雨中快步奔跑,林花自懂事以来,在父母去芭场做工后,就得和姐姐们一起帮忙照顾家里,照顾么妹。除此之外,她还得徒步到距离住家半英里的园丘捡拾干柴、砍柴烧菜。

在慈济菩萨道上已然二十二年的杨观来与林花,在泛黄的照片中,寻找那些走过的酸甜苦辣点滴,不胜嘘唏。 【摄影:许(音包)玲】
志工林花不讳言做慈济让她得以发挥良能,创造了一个有价值的人生,因此发愿做慈济做到最后一口气,永不退转。 【摄影:许(音包)玲】

”十四岁,帮邻居照顾她的一岁多的孩子,每个月拿到二十五块;顾到十六岁的时候,就跟姐姐去工地搬砖头、用鸡公车载石灰给建筑工人,日薪四块钱,辛苦是很辛苦,但至少可以帮补到家里。十八岁的时候,住家附近开了一间石场,需要大量工人,我和姐姐就赶紧过去,日薪比在工地多了五毛钱。我把赚到的钱都交给母亲,自己不留一分一毫………“生活困苦,但林花认命,没有半点怨言。

二十三岁那年,杨观来与林花共结连理,共组家庭;为了让太太有更好的未来,他愿意为她与家庭做出改变,因此带着家当回乡,开始从事五金行业。

“我嫁给他之前,不知道他这么坏的,是过后听他提起,不过都结婚了,唯有希望他不要再重蹈覆辙罢了,还能怎样……”风雨过后的艳阳天,终于让林花给盼到了。

林花说她也有脾气,但自己并不是爱把事情闹大的人,因此结婚后,只要丈夫耍性子,她都不予理会,让他有气无处发至到气消,方与他互动;一个火爆如地雷,一个平静如湖水,两夫妇的生活方式就这么简单,也从来没有想过要有怎样的改变,至到慈济志工洪金生(济阔)的出现,让两夫妇平淡地生活,犹如被投入一块石子的湖水,激起了无数美善涟漪。

◎ 旱苗得雨 久逢甘露

“我们的五金店跟洪师兄有生意上的来往,还记得1997那一年,他就问我们要不要做会员、做好事,我们想说做好事就没有回绝,其实当时连慈济是什么都不懂,也没有多问,反正一心就觉得做好事,再加上会员费也没有规定要多少,就加入了……”杨观来笑笑地说着。

因为龙溪和巴生有约四十五分钟车程的距离,因此洪金生并没有每个月都去跟他们收善款,不过只要两夫妇有送货去巴生,就一定会去洪金生的五金店缴交会员费,而如此的一个善邀约,不止启发了两夫妇的善念,也改变了他们的下半生。

成为慈济会员后,两夫妇时常接到洪师兄邀约参加茶会的通知,所以只要有时间,他们就会拨冗从龙溪驾车下去巴生;只是因为对整个团体还不很了解,因此当茶会上有人在分享时,他们都觉得是鸭子听雷,很不自在,杨观来腼腆笑说:“当时都没有做过慈济事嘛,所以他们的分享,我们完全听不进去啊……”

回台参与环保研习营,从上人手中接过佛珠后,愈发笃定了杨观来做慈济做环保的心志。 【照片:杨观来提供】
从台湾取回环保经后,杨观来(左四)与同修林花(左二)就投入环保至今,毫不言累。 【照片:洪丽芬提供】

1998年,因着森美兰武吉不兰律发生立百病毒事件,两夫妇在洪师兄的邀约下,以会员身份跟着志工去关怀猪农。那是他们第一次知道何谓访视关怀、何为慈善。但志工们在关怀时所展现的儒雅人文,却深刻烙印在他们心中,善苗也逐渐萌芽。眼见他们的发心,洪金生打铁趁热,鼓励他们做环保,已经对慈济事有概念的他们,不二话就答应;1999年,他们开始从家里环保做起了。

除了参与茶会、做环保,他们也在鼓励下随着志工到慈济马六甲分会上课。林花回忆那段过往说道:“洪师兄叫我们去马六甲上课,我们就去,并没有穿制服,不像现在有灰衣、蓝天白云,我们是穿着白衣黑裤上课的。还记得那时有穿制服的就坐在前面,没有穿制服的坐在后面,杨师兄就说我们没有穿制服坐在后面,有时都听不到……”

有鉴于此,在上了几堂课后,她胆粗粗地去问志工陈丽珠(慈仑)是否可以申请制服。林花笑说道:“丽珠师姊说我们已经做环保,又上了这么多课,当然可以申请。我还记得当时的制服是浅蓝色的。有了制服,我们去上课去茶会就比较自在,也比较有投入感了咯……”

有了制服,犹如有了护身甲,让两夫妇更积极地投入慈济活动。 2000年时,更是报名回台湾参加环保研习营队。此行,不仅打开他们的视界,也在见到 上人后,笃定做慈济的心志。从台湾回来后,他们不讳言就是取经,带了很多宝回来,因此将心动化为行动,除了在龙溪开设环保点,也快马加鞭地到丹绒士拔、万津、雪邦等区带动志工做环保,开立环保点。

杨观来说:“算一下,我们两个做环保都二十二年了,当时巴生的环保点也才四个罢了,现在整个巴生有几个,我都算不清了。”

◎ 忆苦思甜 自我期许

慈济路上走过廿二年,两夫妇最怀念的还是承担慈懿会〈注〉志工的那段“青春岁月”。拿出珍藏的几本相簿,杨观来边翻阅,边与同修林花回味走过的点点滴滴。随后,他开心地从相簿中抽出两张照片,喜悦地说道:“你们看,我也是大学生哦……”

望向那张泛黄的照片,原来是他穿着毕业袍参与毕业慈青孩子的合照。相片中的他,笑得合不拢嘴。他激动地说着:“当然要开心啊。我没有读过书,但却有机会穿上毕业袍,若不是做慈济,哪里有这样的因缘啊?”

如此成就感满满,是因为两夫妇在答应承担慈懿会志工的那时,心里战战兢兢之外,也无从下手,盖因两人都自认中文已经没有认识几个,更遑论那些“它”认识他们,但他们却一窍不通的豆芽字了。他们一直忖量着怎么可能跟这班读着大学,知识渊博的慈济大专青年(简称慈青)们有好的互动与沟通。

不识字,差点就成了他们婉拒承担慈懿会志工强而有力的理由,但邀约他们承担的志工洪金生却不这么认为,反而积极地游说,因为赛城多媒体大学(Universiti Multimedia Kampus Cyberjaya)很靠近龙溪,再者承担者并不用很厉害读书的,只要有一颗爸爸妈妈心即可。

“听到洪师兄说有爸爸妈妈心就可以,我们两个就答应了,因为我们真的是父母啊,也带过孩子的,就试试看吧。”林花说道。

杨观来与林花自豪地展示穿着毕业袍与毕业慈青合影的照片,说道:“我们没有读过书,但我们也是大学生哦……”【摄影:许(音包)玲】
承担慈懿会志工让杨观来(后排中间)和林花(后排右三)与慈青们打成一片,一起相互学习,一起成长。 【照片:杨观来提供】

说起陪伴慈青的十多年,两夫妇如数家珍,滔滔不绝,仿佛坐着时光机回到了那段过去。慈青孩子们大部分都是外地来的,只要生病或是需要寻求支援,两夫妇都不辞老远地在第一时间伸出援手,也因为这份诚与情,他们与慈青孩子们培养出了家人般的感情。

林花说道:“知道陪伴的孩子生病,除了嘘寒问暖,还载去看医生;怕他们饿着,又煮食物带去宿舍帮他们补身子,因为他们都来自外地,家人远水救不了近火,所以我们慈诚懿德爸妈就发挥一家人的精神了。还有,得知他们在学校做环保,我们也会煮晚餐过去,记得当时用餐人数最高时是六十个,但我们都不嫌累不嫌烦,就把晚餐当作鼓励。”

杨观来也说道:“有一年慈青联谊,我被邀去做分享,看到台下坐着的都是大学生,我这个什么都不会的粗老,却在他们面前分享心得,心里其实很紧张,但幸好顺利分享,还获得慈青们的掌声鼓励,想不到我们在慈青的心里留有一席之位了。我把他们当子女来照顾,还记得有一年,共有八位慈青回台受证,当时我的心情真的不会形容,就很高兴,因为又有一批生力军可以帮上人扛米箩了……”

两夫妇都在承担后才发现真的没有很难,因为孩子们需要的是父母心的陪伴,而他们的无私付出,让孩子们就感受到了。

“跟他们打成一片后,我们的心境仿佛回到年轻的时候,只有在照到镜子的时候,才察觉原来我们是老了的……”杨观来感慨道。

“他们知道我们没有读书,并不会看不起我们,反而还教我们,所以那段时间,我们就是互相学习……”林花满是感恩地说着。

◎ 彼此感恩 相互成长

鹣鲽情深的两夫妇,在慈济路上相互扶持,学习成长。一路走来,两夫妇说在口里最多的就是“感恩”两个字。

除了感恩上人创办慈济,于2005年受证的他们还想感恩的人就是带他们进来慈济的洪金生和陈桂英(慈广)同修了,因为看到陈桂英将病体抛诸脑后却积极做慈济事的精神,让他们感动,也认为是值得学习的精神。

林花说“:我们好手好脚还不做?就是要跟他们看齐。我也要感恩我家师兄,如果没有他,我哪里也不能去,因为我不会驾车。早期的时候,也是靠他做司机菩萨,到双溪比力载志工去上课,上完课还要载他们回,往往回到家的时候已经凌晨两点了……”

他们都说苦一点、累一点不算什么,只期盼能将 上人的法,慈济的好,让更多人知道,因此所作一切,皆甘之如饴。

想到上了年纪的 上人依然挂心着天下苍生,志工杨观来不禁红了眼眶,忏悔之余也鞭策着自己要更精进,法入心法入行。 【摄影:许(音包)玲】
一路走来,杨观来(左)除了感恩 上人创办慈济外,最感恩的就是带着他与太太加入慈济大家庭的志工洪金生(右)。 【摄影:黎锦鸿】

杨观来红着眼眶说道:“做慈济做了二十年,没有想过不要做,只是偶尔都会有烦恼,抱怨一下为何这个团体会这样;但是转一个念,就想到这个团体帮人帮到全世界去,也听到台湾前总统马英九在称赞慈济,我就回想,对啊,如果没有慈济,我们帮过的人,哪里有得三餐温饱?抱怨只是一时,但对上人的心,是生生世世的……”

虽然加入慈济,很热心想要做好事,但都是善来菩萨,所以都会有起烦恼的时候。每当那时候,年少气盛的杨观来还是会升起“不做慈济了”的心态。但只要想到 上人,气过了,还是乖乖地回到慈济大家庭继续付出。

林花也诚恳地说着:“说真的,从会员变成志工到现在,我的心没有退转过,也没有想过不要做这回事。现在抱着可以做就是福的心态,能做的就做。只是书写方面,就真的没法度,倒是你叫我煮、叫我做环保、招会员,都没问题……”

杨观来腼腆地补充道:“如果要发脾气的时候,我就会想到上人,他说我们的团体是修行团体,遇到气事,忍了吞下去,快快消化掉,想到这个,就改变了。不是我说的,很多人说我参加慈济过后,改变很多的……”

去年因为新冠疫情的关系,很多慈济活动都在线上进行;两个加起来已经百多岁的他们,在新常态下,转换心常态,摸索与学习利用手机连线参与共修与上课。两夫妇异口同声说去年三月至今,好像都没有做到什么,不过幸好能够在家上课、参与线上读书会,还不至于与慈济脱节。

“我觉得这样很好。想到活到这把年纪了,才真正学会用手机,这样点一下滑过去,就能看到、听到上人的开示,还有读书会上师兄姊的分享,真的受益良多。”杨观来笑着说道新常态下的生活方式,最自豪地莫过于学会用手机打视频电话与远在中国的曾孙联系了。

随着年纪的增长,也经历过人生百态;人生的考验,也因为参与许多的精进课程与共修,在杨观来内心深处激起涟漪。如今,杨观来更谦卑与积极的态度去看待慈济事。

回想起参与慈济遇到的快乐事件,杨观来与林花皆笑得合不拢嘴,让旁人也感染了他们做慈济的法喜。 【摄影:许(音包)玲】
取之当地,用之当地;去年龙溪发生水灾事件,志工杨观来(右二)与林花(右)第一时间投入勘灾,为灾民送上关怀与祝福。 【照片:洪丽芬提供】

“真的觉得很幸福,很有成就感。我可以说现在看是人老了,但是心不老,好像突然变年轻,跟上潮流了。我们把五十岁寄给上人,现在才二十多岁罢了……还这么年轻,难道不做慈济吗?”杨观来斩钉截铁地说着。如此感慨的他,曾在2018年时在一场车祸中死里逃生,因此很是把握做慈济的时间。

杨观来心有余悸地说道:“当时我驾的罗里被肇事的德士撞到飞过沟渠,掉到对面的马路,幸好没有伤到很严重,就想到有做慈济有囤到福,才让我大难不死。这条命是捡到,所以我也心里发愿,要做慈济囤积更多福,你说我不做,可以吗?”

两夫妇在慈济菩萨道上,相互补位。杨观来笑说林花是他的消防员,常常拿灭火筒除去他的杂念;林花则说杨观来是她的最佳司机菩萨,让不会驾车的她也可以驰骋在慈济菩萨道上,有所作为。

做慈济,使他们有共同的话题、共同的方向,此生更是无悔遇到对方,遇到慈济。 “我们都要做慈济做到最后一口气……”

岁暮之年,含饴弄孙不为过,但杨观来与林花反倒更愿意将时间花在比照顾孙子更有意义的事上,那就是做慈济。 “慈济对我们来说,是不归路了咯,将五十岁寄在师父的寿量宝藏,我和她也才二十多岁,还这么年轻啊,有什么理由不做?”

 

〈注〉:
慈诚懿德会:1989年慈济护专创校后,证严上人本着道德重整、人格升华的理念,特遴选德智兼备的慈济委员,于同年10月25日组成“懿德母姊会”。 1999年,慈济护专改制为慈济技术学院,因应男同学的加入而增加慈诚志工的投入,也因此改名为慈诚懿德会,简称“慈懿会”。

 

 

Pin It
Tags: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