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xif-facebook-square
  • qxio-social-youtube
  • qxio-ios-telephone
  • qxio-search

走一趟跨宗教之旅 探讨慈济永续之道

台湾慈济慈善基金会何日生副执行长吉隆坡慈济静思堂,与大家畅谈佛教的兴衰、分享传承静思法脉之重要,也论述慈济宗门永续发展的方向。 【摄影:陆福祥】

慈济慈善基金会何日生副执行长何趁来马之便,拨出宝贵时间,于吉隆坡慈济静思堂和志工畅谈佛教的兴衰、分享传承静思法脉之重要,同时也论述慈济宗门永续发展的方向。

2023年7月14及15日,来自台湾慈济慈善基金会何日生副执行长(简称何副),于吉隆坡慈济静思堂与大家探讨《慈济宗的永续之道》及《从历史的视角看佛教的兴衰与未来》,藉由追溯、探讨,肯定法脉和宗门的永续传承不是梦想。

◎ 从历史中寻找永续之道

14日晚,何副主讲《慈济宗的永续之道》让参与的两百多位志工、会众听得津津有味之余,更大开眼界,报以热烈掌声。

何副表示慈济宗永续有三大方向:首先是编辑上人典籍,建构六十年的慈济历史,建构慈济人的人物典范以及扩大慈济学的论述,创立经、史、子、集的思想体系。第二方向则是组织很重要,组织健全,所有成员为组织来努力,创造一个千年永续的传承组织,并不是难事。第三方向是修行法—慈济不管做任何志业,要回到清净智慧的觉悟之道。

接着,何副娓娓道出要建置慈济世代、千秋组织体系,需要回溯人类组织类型有三大类,即:民主制、君主制和贵族制;这三种制度都有优点也有不足,最好的方法是把三者融合在一起。

何副叙述西方希腊的民主制度,罗马的共和制到天主教的缘起、组织及治理方式,都有值得借鉴之处,而圣人和伟人的影响力也不容忽视。

从历史的视野到佛教的教义,何副表示慈济的立体琉璃同心圆的圆形组织,是以信念、爱和原则为支柱。

何副回想当年台湾发生921大地震时,在电话中断的情况下,慈济人不到一个小时,在中部和北部成立三十多个服务站,彼此没有联系,靠自动自发付出爱心,哪里有灾难哪里就有慈济人。当时,有位师姊家里也遭难,她从缝隙中找到慈济制服,即刻穿上就去救灾。

“信念要赶紧付出,原则是要穿制服,没有人下命令,而是在信念和原则下自动自发。”何副也表明,佛教未来肯定要做社会的关怀、社会的治理,所以信念、原则与爱三者必须具备。这也是上人的立体琉璃同心圆之精神。

“立体琉璃同心圆,圆型组织的治理是人人都是传法人,基于信念与原则,人人自主的创造,协力共责的组织,迈向和合与共善。”何副坦言,有爱有家才有民主,每个人都合和共存,人人遵守原则,奉行信念,用爱实践,则静思法脉、慈济宗门将屹立不倒。

14日晚,何副主讲《慈济宗的永续之道》让参与的两百多位志工、会众听得津津有味之余,更大开眼界,报以热烈掌声。【摄影:何嘉叡】

◎探索及追寻 最好的选择

“这真的是一个很棒的分享。何副带领我们走了一趟人类历史纵向。从何副所探求的历史中,我们看到了天主教、罗门教的治理方式,再到现在社会的各种治理方式,让我们思考慈济要走哪一个方向,要做怎样的选择才是最好的。”

志工赖金合(济嵘)对何副的讲述赞叹不已,整整两个小时的论述从远古到现代,从制度到信念,原则与爱都不是凭空揣想慈济要怎么做,而是从探讨人类的经验、历史的经验,从中理出一个比较适合慈济宗永续的管理方式。

虽然是论述慈济宗的永续之道,赖金合却从中体会到,慈济人以戒为制度,以爱为管理,再加上立体琉璃同心圆的组织模式,如此的管理方式和架构肯定会为慈济带来永续的发展和传承。

赖金合却从讲座中体会到,慈济人以戒为制度,以爱为管理,再加上立体琉璃同心圆的组织模式,会为慈济带来永续的发展和传承。【摄影:何嘉叡】

◎ 人人是传法 人及继承人

“上人是全球慈济人的大家长,慈济人追随上人的信念,做到人人都是传法人,传递上人的圣格,原则和信念是慈济人的使命。”

当何副说明慈济人其实是在依从上人的理念在修行,每个志工就是当年的佛家弟子与居士,志工萧丽娟(慈辰)深表赞同。

萧丽娟觉得今晚的论述让大家有反思的空间,会认真去思考慈济要怎样做到永续的一个理想概念。

“何副分享其他宗教的组织制度和思想、修行,如罗马帝国、梵蒂冈,不管从硬体或精神层面,能几千年来还保存完美制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个方式。”

萧丽娟很认同何副的“人人都是传法人,继承人”的说法,不但要做合格的慈济人,也要努力做个让上人莫忧虑,具有典型风范的慈济人。

萧丽娟不讳言,第一代静思弟子应该都要有这样的使命,若人人能成为典范,都能熟悉上人的宗门、法脉,不但自己内化后成为增长慧命的资粮,也能感动后来者追随,如此,静思法脉、慈济宗门代代传承,将不再是遥远的梦想。

萧丽娟很认同何副的“人人都是传法人,继承人”的说法,不但要做合格的慈济人,也要努力做个让上人莫忧虑,具有典型风范的慈济人。【摄影:何嘉叡】

◎ 从历史视角 看佛教兴衰

15日的讲题是《从历史的视角看佛教的兴衰与未来》。何副先让大家了解佛陀对当时印度文明巨大的贡献,是开拓一个从神话的时代进入理性、以人为本的生活方式。

佛教的发展分五个阶段,即原初佛教、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和人间佛教。佛教在佛陀入灭后一百年产生分裂,何副认为,主要原因是组织结构不强。

何副指出,即便是佛教盛行时期,人民的生活模式、专业的技能仍然是婆罗门在掌握。 “婆罗门从来没有在印度消失过,牢牢地支配印度人的生活。最后,佛教在十三世纪灭亡……”

何副分析灭亡的原因。其一、原始佛教不重视物质的给予与改善;其二、僧侣浅心解脱之道;其三、佛教不投入社会治理,社会治理为婆罗门掌控;其四、佛教缺乏世俗的一套伦理体制;其五、佛教缺乏俗人的组织共同体,以僧本位。因此佛教在印度灭亡关键是,佛教不重视建立一个现实世界的知识专业体系和生活理论体系。

15日的讲座《从历史的视角看佛教的兴衰与未来》吸引逾三百人出席,座无虚席。【摄影:陆福祥】

◎ 佛法融入社会 落实生活

何副觉得生活理论需要有佛法,正如在慈济,证严上人常说“佛法生活化”。他以犹太人为例,虽然一千九百年没有国度,不仅没有灭亡,而且仍然富有,事业做得很大。

“宗教不能不融入生活,否则生活就不需要宗教。穆斯林一天五次礼拜,成为生活习惯,这就是信仰的奥妙之处。” 何副深入浅出地提醒大家佛法应该生活化。

何副提及,慈济宗的历史定位与三大贡献包括:佛法生活化,菩萨人间化,强调社会实践;建构佛教上最严谨的居士组织,以及居士生活的伦理体系。

他也分享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和式微。佛教在唐朝时鼎盛,可惜明朝以后,僧侣走向农业、走向末流,佛教甚至被儒家吸纳。到了明末、清朝时,佛教又被道教吸纳,走向道术。他认为,中国佛教的式微是印度佛教的翻版。中国佛教把社会治理交给儒家,如同印度佛教把社会治理交给婆罗门。

他谈到近代的汉传佛教,太虚大师倡导“人生佛教”,印顺导师强调“人间佛教”,而上人创立“慈济宗”,实践慈悲利他行,皆是希望将佛法融入社会、落实生活中。

慈济宗的展望是什么?让慈济真正全球化。何副解释:“不是说到处都有慈济人叫全球化,是主流世界能不能接受你的价值。”不仅是全球化,还要把佛法生活化、普世化、典范化。何副说:“换句话说,世间都含有佛法、上人法髓、慈济法门,建立佛法普世的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不需要把世界变成慈济人,而是让全世界的人去爱人,才是对的。”

◎ 慈济法脉自有其精华在

一场在美国哈佛大学的佛学讲座,让不时跟进慈济讯息的慈济会员蔡明桦对何副留下良好的印象,连续两天出席何副的讲座。

没有强烈宗教信仰的蔡明桦认为慈善的行动就是爱,因为爱,慈济传遍全球。爱,是每个宗教的核心价值,所以付出无所求才重要。

“慈济在佛教团体不只是一个名词、一种口号,而是一种行动;自问能为众生做什么,令别的宗教团体也能接受慈济,所以慈济法脉要传承,把它发扬光大,因为它有其精华在。 ”

“佛教虽然从兴盛到式微,但佛理还在,必有其存在的价值。因此慈济若能永续,接引的善人也就会越来越多,就能永存于世。”

马来西亚佛教发展基金会执行理事钟汉源饱览印顺导师的多本著作,他赞叹:“印顺导师不愧是近代佛教的先驱,倡导人间佛教。”从浏览佛书中,他学习到:契机、契理要双轨并行,就不会违背佛理。有远见的他认为,慈济已走向全球,对未来的世界必有深远的影响。而讲座会上,让他深深信服的是:“走入慈济,无需改变个人原有的宗教信仰,只要朝'利他'的方向去做,做就对了!”

基督教徒李佳玲的家庭成员各有不同的宗教信仰。为了多了解宗教间的关联,她出席了三场讲座。她说:“宗教是平等的,不同宗教可以合起来做事,就如我们兄弟姊妹的信仰虽不同,但感情还是很好。”

李佳玲认同何副所说,慈济学最终是希望让全世界的人像慈济一样去爱人,而非人人是慈济人。

基督教徒李佳玲认同何副所说,慈济学最终是希望让全世界的人像慈济一样去爱人,而非人人是慈济人。 【摄影:陆福祥】
张晓婷说,何副的讲述脉络清晰。从古贯穿现代、从西方到东方、天主教到佛教,带领大家走了一趟宗教之旅。【摄影:陆福祥】

张晓婷(懿法)说,何副的讲述脉络清晰。从古贯穿现代、从西方到东方、天主教到佛教,带领大家走了一趟宗教之旅。

宗教从充满神秘色彩走向理性之路,即使历经朝代的更迭,天主教严谨的组织架构,值得我们去探讨。而慈济的四大志业在志工们超过半世纪的努力耕耘,根深叶茂,但随着时代变迁,转型或永续发展值得深思。

“为佛教、为众生”六个字是印顺导师给上人的叮嘱,上人这一生都在努力实践着,并提倡人间佛教,让静思法髓和慈济宗门成为普世价值,慈济才能传承千秋万世。

廖月红(明契)理解到佛教从古代的兴起而逐渐步向式微是因为没有一个很好的体系。廖月红说:“上人就是要延续慈济体系,让法脉宗门永续,所以有了'清修士'的制度。而身为上人的静思弟子也必须严格遵守慈济十戒,闻法精进、提升慧命,并且要把佛法落实在生活中。 ”

廖月红理解到佛教从兴起逐渐步向式微的原因后,期许自己:“身为上人的静思弟子也必须严格遵守慈济十戒,闻法精进、提升慧命,并且要把佛法落实在生活中。 ” 【摄影:陆福祥】

(资料来源:陈金香、陈庥赪、张晓婷、赖韶璋、陈思妤)
 

Pin It
Tags: ,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