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xif-facebook-square
  • qxio-social-youtube
  • qxio-ios-telephone
  • qxio-search

把握因缘 见苦知福

拿笃(Lahad Datu),一个处于马来西亚最大海湾大卫湾北部的县; 行动管制令期间,慈济接获投报,有一群人受疫情影响而失去收入,三餐不继。为此,约二十六位社区志工遂前往家访、勘察。

 

此次受影响的四个村子,共一百一十八户。甘榜哥丹(Kampung Ketam)距离拿笃市区约四十五分钟车程,村民以采集油棕果、垂钓、补捉螃蟹或到垃圾山拾荒维生。为遏制新冠病毒传播而实行的行管令,油棕厂停止营业,村民没有收入,唯有以稀粥配海产果腹。

距离市区约四十分钟车程,地处偏僻、路程颠簸的甘榜榜窟如岸(Kampung Bangkuruan)垃圾山,村民们以变卖废铁、塑料瓶维生。因为疫情,回收商停止营业,村民只好将收集到的回收物暂时堆积在路旁,没有了收入来源,生活顿时陷入困境。

志工沿着破烂木桥家访造册。 【摄影:沈萍萍】

在垃圾山不远处,靠近沿海地带的甘榜膀卡兰(Kampung Pangkalan)渔村,村民们自三月行管令开始就不曾出海,只好到附近的垃圾山寻找食物或到沼泽地捉鱼充饥;而距离市区约十五分钟车程,隐没于油棕园的甘榜布苏(Kampung Busul),村民们聚居于好几个周边地区,且大部分是建筑工人。没有工作的日子,他们只好到附近采摘野菜、吃木薯度日。

为尽快完成家访和勘察,志工们划分成好几个小组分别进入这四个村落逐户探访,方便志工们作进一步的援助。经各小组家访、评估后,决定对每户家庭发放三十公斤的白米、五公斤的食油、白糖、酱油、美禄和麦片,同时也为一百六十七位十二岁以下的孩童提供蛔虫药和面包充饥。

◎ 惜福爱物 珍惜拥有

深耕环保的志工陈文忠(本照)珍惜能到拿笃郊外的垃圾山家访和发放。来到发放现场,看见村民皆拾荒求生,却无怨言,还感激志工们送爱及关怀。尽管生活带给他们诸多磨难,他们都坦然接受;对他们而言,知足、感恩,才是快乐的唯一途径。

文忠感悟自己的幸福与优渥生活带给他的物质享受,仿若是在消磨弱势群体该有的生存权利,忏悔自己多年来的无知消费。藉由这一次的参与,深感自己是幸福的一群,应当要时刻警惕自己,要惜福爱物、再造福:“感恩上人、慈济和家人,让我有机会付出,了解生命的教育,更珍惜人生道路上的幸福与知足……”

顶着烈日,双手被晒红的人医会志工黄欣怡依然谨守岗位,喂孩童服食蛔虫药。 【摄影:沈萍萍】
以蓝天为屋瓦,以垃圾为墙壁,慈济志工于中午时段进行发放。 【摄影:黄嘉立】

于2019年加入慈济国际人医会(Tzu Chi International Medical Association, TIMA)的黄欣怡,是斗湖大医院的麻醉师。因工作处于“待命模式”,压力极大,生活紧绷。

黄医生欣慰地说:“感恩慈济,让我有机会利用自己的专业为更多人造福。”对于“见苦知福”四字,她亦感同身受:“看见生活困苦的村民,让我更懂得惜福;原来生活就是这么简单,简单就是快乐。”她亦表示:“在慈济活动中,能吸收到满满的正能量,让我能够更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期待疫情赶快结束,有朝一日,能够和大家一起回台受证。”

◎ 见苦知福 把握因缘

行管令时期,慈济志工走入社区暗角,给予受困居民应有的关怀和慰问,让村民能够安心,不必挨饿,舒缓生活上的压力。

拿笃志工张唯超分享到:“身为慈济志工,闻声救苦是我们能够替上人分担的责任。”看着村民拿到发放物资后的笑逐颜开、感动且落泪的画面,唯超说到:“在做家访和发放物资的时候,许多村民都衷心地给予志工们虔诚的祝福,希望志工们能够继续为社区带来温暖,帮助有需要的人。”

承担发放组的志工张赐君说到:“看到村民们满心欢喜地领取物资,而且是他们一个月的收入总和,确实让他们感到惊喜;看到垃圾山村民的克难生活,睡觉时都要抱着身体,因为蚊子和苍蝇都在他们身上打转……”村民们坚强的求生意志,让志工们深感敬佩。尽管面对来自垃圾的恶臭,对他们而言却是“自然空气”,也没有放弃生活。冀望村民们能够觅得另一处落脚的地方,重新生活。

顶着恶臭与苍蝇的干扰,牙医李思雯依然尽责喂孩童服食蛔虫药。 【摄影:梁菁华】
志工张润莲替小朋友喷净手液消毒双手。 【摄影:沈萍萍】

任职于斗湖健康院(Klinik Kesihatan)的牙医李思雯,曾两次参与狄丁岸的义诊。这是她首次到拿笃发放。李医生说:“我参与过慈济活动,了解慈济秉持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为人群服务。”

新冠疫情期间,李医生在思考着如何能够为社会付出、尽一份绵力。 “今次的发放,是我能够为社会出一份力的好机会。”来到发放现场,一脸惊讶的李医生说到:“没想到这里还有一群被社会忽略的弱势群体,因为没证件,他们哪里都不敢去,只有在这村里活动……”

李医生感慨的说:“家访时,遇到一位二十六岁的村民,没看过外面的世界。每天只在一间像我们家厕所般大小的'屋子'里生活,还过着有一餐没一餐的生活。”期许自己能有更多机会参与慈济活动,深入社会暗角,为社会出一份力。

◎ 心宽念纯 活在当下

由于工作性质的关系,志工张润莲(慈赏)于行管令期间也必须回到私人诊所上班,错过了之前慈济的发放活动。这一次得知将进入拿笃垃圾山做家访及发放,她事先和同事换班,把握因缘参与斗湖志工的家访行列。

“不像我们在影片里,只能看到画面而已。这次是能够亲临现场,感触很深。”今次的发放,张润莲负责给村民服食“蛔虫药”。在家访时接触过村民,深觉村民的生活困苦而心生怜悯。

志工宾(左)协助村民搬运物资。 【摄影:梁菁华】
志工李师雄协助村民搬运物资。 【摄影:沈萍萍】

“我们去做家访时,他们其实很害怕,以为我们是'警察',要抓他们这些没有证件的人,有些甚至准备好要带着孩子和包袱逃到树林里去躲起来……”村民的不安及害怕,在志工耐心解释后方才卸下心防,亦向志工倾诉他们的苦。

“我们告诉他们,慈济志工会给予他们一些帮助,度过这次的难关。”对于慈济人的出现,村民们先是恐慌,继而心存感激,因为他们没有想过会有这样的一群人来帮助他们。

五年前加入人医会的郑智渊医师,是培训志工。为了赶上这次发放的因缘,她特地和同事调换班次:“这次发放最令我感到震撼的是垃圾山里的苦难,看到他们在垃圾堆里寻找生活物资,且长期呼吸着废弃物燃烧后释放的空气,真的很为他们心疼。”

郑医生表示,虽然他们的生活环境堪虞,却感觉到他们心灵的单纯:“在垃圾山里的孩子,即便我们把糖果、面包递给他们,他们也不会走上前来,最终反而是我们自己走上前去把食物交到他们手中,他们才腼腆地收下。”

◎ 闻声救苦 援助苦难

成就拿笃三次发放因缘的其中一位志工,是在行管令期间从亚庇被派驻到拿笃医院服务的杨钦颂医师。行管令初期,在还没有接获拿笃的相关投报之时,他便以个人的力量在帮助当地苦难的居民。

“其实也不知哪里来的动力,当时的想法很单纯,就是站在上人的角度去思考,相信上人必定很不忍心看到这些生命遭遇苦难,既然他们走不出来,我们这些有福的人就得走进去。作为上人弟子,自己得出一份力去帮助有需要的民众。”

虽然杨医生因工作无法全程投入,但他心心念念的是各村子里的村民,始终和志工们保持联系,从幕后支援这次的发放。杨医生非常感激慈济家人的和合互协,积极参与圆满每一场的发放。

志工借用甘榜膀卡兰(Kampung   Pangkalan)回教堂作为发放的场地。【摄影:沈萍萍】
下岗后,杨钦颂医师(右一)直奔垃圾山,在雨中慰问当地居民及发放面包后,与村民合影。 【摄影:沈萍萍】

第一次参与外埠慈善活动的志工黄嘉立分享说:“在慈济,我们常说见苦知福,而此次拿笃的见闻让我发觉世间没有最苦,只有更苦;过去觉得斗湖黑区里的孩子们很苦,但是在垃圾山的村民生活条件却是更加不堪……”

嘉立印象特别深刻的,是看到一群孩子围绕在垃圾车附近,期待能在刚被倾倒的垃圾堆中找到可以食用或利用的物资。心中有种莫名的羞愧,凭什么自己生活无缺,而他们却要遭遇苦难?当他们为找到物资而感到喜悦,我们却在为没有得到的而烦恼? ”嘉立感佩地说:“走在最前面的常常是头发花白的师姑,她们的大无畏精神鼓舞了我。感恩上人创办了慈济,让我能在四个不同国度里与慈济结缘,有这么好的因缘能为苦难的人造福。 ”

这次的拿笃发放,对每一位参与的志工而言都是一次的震撼教育;除了看见村民的“苦”还感悟自己的“福”,更让志工们有此机缘深入社区,闻声救苦!

Pin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