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8月20日早晨九时,慈济志工探访马六甲波格芒加社区(Pokok Mangga)八十一岁长者瓦汝妲玛(Varudamah A/P Nayagam),老人家正打开冰箱取出一些食材解冻,说要煮扁豆咖喱给儿子吃。进进出出忙碌的她,不一会儿坐下稍息,说自己有些晕眩。原来她患有三高疾病(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还未来得及用早餐及服药。
她记不牢自己的岁数,却记得孩子还未用膳;听见志工谈疼惜孩子之心,老人家马上站起吐槽说:“疼孩子有什么用!孩子都不疼妈妈!”语气无奈,声音渐渐哽咽。
志工赖桂兰(慈熠)赶忙扶着她坐下,另一位志工许玉萍(慈纪)走到后方,关心整修工程进度。
原来老人家的厕所和浴室,只剩一扇门掩护;厨房的洗碗盆排水管也漏水,即使她在塑胶水管缠了一层又一层的黑胶纸,依然无补于事。抬头看饭厅的另一边,屋顶也开始有漏洞,房子多重问题,让志工动念想要做维修。
“我们发现她蹲在洗澡间清洗蔬菜和洗碗碟,很辛苦劳累,才知道她的洗碗盆无法使用。老人家有三高病史,久蹲站起会头晕。此外,厕所和浴室共用一扇门,哪里需要就搬到哪里掩护,完全无隐私可言。于是我们帮忙安装多一扇门,更换洗碗盆,将原有的蹲厕更换成坐厕,尽量让她有一个安心的住所。”许玉萍不舍地说。

◎ 修复内心的安定
其实这并不是第一次,志工修缮瓦汝妲玛的家。
打从1998年开始,她搬来木屋和孩子相依为命,孩子因吸毒而频频身陷囹圄,长时间只留下她独守房子,屋主收以每月数十令吉的廉价租金,并不负责任何修缮费用。2019年志工每月家访时发现,旁边的板墙年久失修、受到白蚁蛀蚀,每逢大风雨,雨水从墙面泼入,损坏家具,造成相当严重的破坏。只靠福利金和慈济生活费补助,并没有能力做任何修缮。后来,慈济成功和吉隆坡锦宝利有限公司合作,对方愿意护持公益,免费提供铝箔板片,让慈济安排人员为她修补板墙。在志工许玉萍安排的外籍劳工协助下,耗费一周时间,铝箔板成功化身一面面防雨墙,木屋不再害怕大雨渗入。


六年过去,铝箔板墙依旧还新,其中一面墙挂上了瓦汝妲玛年轻时的照片,很是漂亮。只要谈起这铝箔板墙,老人家都会指向志工说:“就是她们帮忙的,现在很OK,没有漏水了,也不会热。”她说“OK”的频率总比“谢谢”多。
这一次,志工再动员协助;五天的工程,外籍劳工更换了洗碗盆、改变蹲厕变坐厕,将一扇门固定在浴室,另装新门在厕所,最后再维修屋顶。其中安装马桶是比较挑战的,需要拆除蹲厕,处理与整平地面、安装新坐厕等等,光是等洋灰整平的地面干透,就花了一段时间。


工程期间,志工天天到访关心,反覆确认各项细节,直到完工为止。她发现老人家仍习惯手洗衣服,却常因膝盖疼痛而放慢动作,必须做一下休息一下。这让志工更加庆幸——帮她安装坐厕是正确的选择。
“洗碗盆OK,没有漏水,我不必天天拿拖把抹地了……”修复后,老人家不必再弯腰蹲着洗碗洗菜,马上给予肯定。只是话锋一转,她又和六年前一样,拿出相册、述说着盼望:长久离家在外的孩子不归来、只能看相片思念;守在身边的孩子鲁莽不顾家,很令她操心等等,幸好还有好邻居的帮忙照顾……每一次到访,志工就是她唯一倾诉对象,唯有等心平静下来,再轻声劝解。
“老人家的心很苦,我们还未遇到能解开心结的时机,能做的就是耐心陪伴,给她一个安全的家,至少能遮风挡雨,更是她最后的依靠。”许玉萍说道。原来,志工修缮的不只是基础设施,更是修复她内心的一分安定。

◎ 疾风吹起的无常
住在马日丹那(Masjid Tanah)沿海一带,马来住户娜塔莎(Natasha Binti Abughani)的家,7月下旬被一阵阵大风吹走了正脊;屋顶裂开大缝,大雨从屋子正中倾泻而下,整间屋子几乎前后被淋湿了。
当下娜塔莎来不及多想,冒着风雨先把中风行动不便的父亲带到角落,再把睡在客厅的母亲仄宛(Che Wan binti Yusof)抱到安全地方。两老暂时安顿后,她再呼叫邻里协助遮风挡雨。这时医疗床垫被淋湿了,蜷缩一旁的仄宛,听着呼啸风声,无助地祈祷,也吓哭了。
“比起下雨,我们更害怕的是狂风,光是听见声音,都会害怕。”沿海砂土渗水快、不易积水,却缺乏如大山或大树为屏障遮挡,强风往往直接冲击住宅,也常将根系浅的椰树连根吹倒。
早前父亲还健康时,曾经养猴采椰子、刨椰丝炒香来卖,逐步将现居的屋子增建,一心留给孩子安稳的家。但屋子未及完成,父亲就因中风无法行动;而擅长制作马来传统糕点的母亲仄宛,也因三高疾病需要洗肾,曾因伤口无法痊愈、必须截肢而陷入忧郁。
娜塔莎是家中排行第二的孩子,其身份是养女,父母病倒后,她放下工作机会,独自肩负起照顾父母的责任和重担。今哥哥依旧身陷牢狱,家计仰赖两位弟弟工作维持。
正当一家人在为生活而努力时,却发生屋脊被狂风吹走事件。娜塔莎一时无法筹到足够经费修缮,适时遇上志工每月慈善日家访,志工戴金龙(济泽)与黄秀萍(慈凯)夫妇得知情况后,先勘察家居受灾情况,接着努力奔走,寻找愿意帮忙维修的人,再代为申请修缮费用。

◎ 双重喜悦在流转
奔走接洽多次被拒之后,皇天不负有心人,经介绍下,志工找到该社区的华裔建筑兄弟档。他们虽有工程在进行,但听闻此事后毫不犹豫答应帮忙,这除了是尽己之力助人,他们的孩子也是慈济奖助学金的受惠者,滴水之恩,涌泉以报,这正是爱的循环!
2025年8月19日,修缮所需材料送抵;25日一早,兄弟们齐聚,有人爬上屋顶、拆下残旧生锈的铁片,再钉上新屋脊;有人在下方搬运物料、有人裁剪胶布,递上屋顶加强防护。此时阵阵风吹来乌云,大家赶紧与时间赛跑,加快工程速度。
娜塔莎陪着轮椅上的父亲,不时抬头关心修缮工程的进度,微笑安心说:“幸好有老师(指志工夫妻)一直来关心,我们家很快就得到帮助;弟弟的薪资不多,如果单靠我们筹资,可能要等更长时间才能维修。”

她进一步分享:“当志工传短讯告诉我,慈济会帮忙修屋;刚好这时妈妈从加护病房转入普通病房,对正在医院陪伴妈妈的我来说,真是双重的喜讯!我把好消息告诉她,她缓缓微笑点头,还叮咛我,要代她向慈济志工道谢……”娜塔莎的嗓音渐渐哽咽。
◎ 至亲之爱在心中
原来风灾发生不久,即到8月1日母亲仄宛复诊时间,医生发现她的伤口发黑需要再截肢,但手术后因抵抗力弱而感染昏迷。后来情况一度好转、志工也传来修缮好消息;奈何好景不常,两天后仄宛的血氧指数慢慢降低,于8月16日凌晨离世。沉重打击下,娜塔莎沉稳面对,志工也第一时间到场陪伴,给女孩支持的力量。
“这消息对我来说实在太沉重,但我是姐姐,必须坚强,家里还有需要安抚的爸爸,和在旁照料的弟弟。至少在妈妈离开前,她知道屋子有人会维修,我们能有个安稳的家……”
25日,看着屋顶终于维修好,娜塔莎和父亲感激万分,志工也安心。

眺望着远方大海,娜塔莎说,那里可以看见海龟,还有小木屋、度假村,真的很美,尤其假日人潮特多。她曾经靠清洗海边的公厕,赚取微薄收入补贴家用,却因需要陪母亲洗肾而放弃。
如今,人生必须重新开始。
“妈妈不在了,家里的光彩仿佛也消失了。未来会怎样?我不能叹息,必须接受,正向面对;思念时就告诉自己,至少陪伴妈妈度过最艰难的时光,如今她已不再疼痛,我应该祝福她……相信一切会过去。”
强忍着泪水,娜塔莎推着父亲的轮椅,眼神坚毅而笃定,仿佛已准备好走下去;志工黄秀萍也搂着她的肩膀,给予默默支持;意味着未来,即使不再支援生活补助,志工依旧会陪伴在其左右。
●
慈济志工伸出援手,让居家修复,家庭成为安稳庇护的力量;陪伴过程也使善心接力,让爱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