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xif-facebook-square
  • qxio-social-youtube
  • qxio-ios-telephone
  • qxio-search

群策群力传爱心 难民义诊献关怀

慈济武吉伯伦东环保站首次为社区难民举办义诊活动,提供外科、儿科、妇科和牙科服务。【摄影:陈世权】

2024年9月22日的周日早上,慈济武吉伯伦东(Bukit Beruntung)环保站首次为社区难民举办义诊活动,提供外科、儿科、妇科和牙科服务。这次义诊动员约三十九位医护人员和九十位志工的团队,惠及一百九十名巴基斯坦籍和缅甸罗兴亚难民。

 

武吉伯伦东(Bukit Beruntung)是雪兰莪州乌鲁雪兰莪县的一个城镇,位于万挠(Rawang) 和 双文丹 (Serendah) 之间,毗邻新古毛(Kuala Kubu Baru)市区,距离吉隆坡约一小时车程。

2024年9月22日的周日早上,慈济武吉伯伦东(Bukit Beruntung)环保站首次为社区难民举办义诊活动,提供外科、儿科、妇科和牙科服务。今天来看诊的难民一般居住在附近的武吉伯伦东组屋区,大部分难民都持有难民证,有的已经在当地生活了十多年,并孕育了第二代。

美好宁静的清晨,微微晨风,天还没亮,当很多人还在温暖的被窝里时,人医会医护人员和志工们一早就陆陆续续来到武吉伯伦东环保站开始为义诊做准备;大家怀着一颗善心,和爱心,为社区难民健康把关。

为了提供难民更宽阔的等候空间,志工们不仅搭建了三个帐篷,设有儿童彩绘区,儿童手作、快乐团康等,并由志工带动不同节目。【摄影:李秀君】
志工在等候区与难民互动,跟他们讲解小钱行善,讲解竹筒岁月的故事。【摄影:陈世权】

◎环保道场   化义诊区

武吉伯伦东环保站作为首次进行慈济义诊的场地。从9月开始,志工们就为义诊做规划。经过志工精心策划,约三间小型工厂宽的环保站被划分为登记处、等候区、牙科、看诊区,清洗医疗器材区及配药区等;场地还设有特别柜台,供难民咨询。

为了提供难民更宽阔的等候空间,志工们不仅搭起了三个帐篷,还在各个区块细心规划了竹筒岁月区、儿童彩绘区及手作区,并由志工带动不同节目的快乐团康等,还附设发放蔬菜和面包区,让每户抵达的难民家庭都可以领取一份蔬果和面包带回家。

天气艳阳高照,虽然烈日当空,温度持续上升,不过,大家也没有松懈,及时补充水分后,能量充沛,继续努力的付出。

难民离开家园,身份不明,在恐惧、担忧和贫困中过着不可预测的未来,缺乏的是精神上的安慰。志工的笑脸和医护人员的亲切关怀,让他们感受到就像家人一样,受到尊重和关怀。医生耐心细腻的服务,关注病人的表达与需求,对病人的爱心和专业精神,给难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童玛纳(黄衣者)说:“非常感恩慈济义诊能够来到我们居住的社区,为我的家人和同胞们提供治疗和关怀。除了让我的家人得到了免费的医疗,也让我省下了一笔昂贵的医疗费用。” 【摄影:陈世权】
南毅(青衣者)表示微薄的薪资根本存不下钱,所以他明白照顾健康的重要。他带着妻子和孩子趁着这个难得机会,一早就来到义诊场地接受牙科治疗。【摄影:陈世权】

◎ 社区难民   免费医疗

童玛纳(Thung mana)细诉:由于在缅甸暂住土地被占领,相较于继续留在家乡面临不公平的待遇和不确定的未来,他唯有独自逃离缅甸来到马来西亚。在稳定生活和存够钱后,也把自己的父母接出来团圆。在马来西亚,他认识了同样来自缅甸的妻子,组织起小家庭。他是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从事家居装修工程临工,以劳力工作每月赚取约一千六百令吉的微薄工资,勉强维持一家七口的生计,而他的妻子正在怀孕中。

由于无力负担昂贵的诊疗费,童玛纳(Thung mana)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带着全家六人挂号看病。三个孩子被带去看牙医,而怀孕的妻子去看妇科医生,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压的年迈父母也一同到来咨询就医。

他高兴地表示:“非常感恩慈济义诊能够来到我们居住的社区,为我的家人和同胞们提供治疗和关怀。除了让我的家人得到了免费的医疗,也让我省下了一笔昂贵的医疗费用。”

由于缅甸发生军事政变,南毅(Ram Ngai)面临不确定的未来,他别无选择下逃离缅甸来到马来西亚寻找出路,在马来西亚生活了十多年。从单身到建立家庭,如今他已成为一家六口的经济支柱。他们生活在组屋区,每月房租、水电费约马币八百令吉,只剩下几百令吉用于养家糊口。由于他是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微薄的薪资根本存不下钱。明白照顾健康的重要性,所以他带着妻子和孩子趁着这个难得机会,一早就来到义诊现场接受牙科治疗。

赫马·达希尼·约翰逊医生很感恩有这个机会参与义诊医疗服务,能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协助和贡献,感到荣幸和很有意义。【摄影:陈世权】
第一次参加慈济义诊的护理师艾格尼丝·阿尔福,透过活动中感受到慈济志工助人为乐的热诚和爱心。【摄影:陈世权】

◎不分国籍   回馈社会  

赫马·达希尼·约翰逊(HEMA DARSHINEE JOHNSON)医生表示:“这是我刚从柔佛回到吉隆坡后第一次参与慈济举办的义诊活动。之前我一直寻找机会参与社会服务活动,提供医疗服务。这也是我回馈、贡献社会的管道。能够参与这次义诊服务,感到荣幸和很有意义。”虽然病人是难民,赫马达希尼约翰逊医生面对病人自然流露出关切的关怀和细心的治疗。

护理师(Aspire Lifecare)艾格尼丝·阿尔福(AGNES ALPHONS)乐于助人,很高兴今天受邀参与难民义诊服务。每当有举办义诊,她都自愿报名出一分力。她说,这是她第一次参与慈济举办的义诊。在活动中让她感受到慈济志工助人为乐的热诚和爱心。语言的沟通对她来说有挑战性,但靠翻译员的协助,最终大家都一一克服。

身为毕业慈青的潘礼恩目前是人医会成员。他谨记证严上人的教诲“我们要以人为本,视病如亲的为每一个病者提供爱心医疗协助。”【摄影:陈世权】
来自缅甸的尼姆汗翁很感恩慈济医疗团队和志工的付出,让他们在异乡不再感到孤单无助,还感受到满满的爱。【摄影:李秀君】

◎亲身参与   视病如亲

潘礼恩是马大医学院的毕业生,同时也是毕业慈青,目前在马大医院担任研究助理。他曾参与难民访视和新古毛残智障院机构关怀,这是他第一次参与难民义诊。他表示,义诊是为医疗资源匮乏的地方提供医疗援助,谨记上人说:“医疗是生命工程,医护人员要有使命感。我们要以人为本,视病如亲的为每一个病者提供爱心医疗协助。”他秉持上人的教诲,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尼姆汗翁(Neam Khan Vung )来自缅甸,持有联合国难民署发的难民证。她和父母已经居住在马来西亚十七年。今天来到义诊看牙医后,她还协助担任翻译,不断与慈济志工和难民沟通,讲解看诊的流程。在行动管制令期间,她透过联合国难民署的安排,前往位于吉隆坡半山芭富都路路(Jalan Pudu)的慈济义诊中心就医。

由于居住地距离市中心太远,许多同胞很难前往义诊中心就医;她很高兴慈济义诊来到自己居住的社区为同胞们看诊,这无疑解决了他们的交通问题。她很感恩慈济医疗团队和志工为难民在日常生活、医疗等方面提供了许多帮助,让他们在异乡不再感到孤单无助,还感受到满满的爱。

◎初次承担学习平台  

志工吴名胜表示:难民义诊是雪隆北一社区第一次承办,虽然面对一些考验,但大家都不分彼此,相互配合用心投入,使得整个过程顺利圆满的进行。【摄影:陈世权】

志工吴名胜(惟宾)表示,今天的难民义诊是雪隆北一社区第一次承办,大家都没有经验。对于缅甸罗兴亚难民和巴基斯坦难民族群的语言沟通与交流,仍面临许多挑战,但志工团队尽力克服,找来许多翻译员来协助医疗团队,让医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和了解病人真实的需求,从而提供更加精确的诊断治疗,解决他们的病痛。

由于社区从未举办过难民义诊,这次难得的因缘,社区志工与医疗团队一起合作为社区的难民提供义诊服务,无疑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学习平台,让大家对义诊活动的程序有了多方面的了解和增加知识。

从医疗团队和人力资源编排的所有手续到办理社区邀约、节目安排、挂号、问诊、医疗咨询、取药等各项程序,都需要一一考量。虽然一开始遇到了一些考验,但大家不分彼此,透过人医会医疗团队、义诊中心的医护人员、社区志工们的用心,在善解、包容和相互配合及全心全意投入,使得整个过程顺利圆满进行。

今天的义诊活动,看到许多家庭一家大小来接受牙科服务与看诊,或到来咨询医疗服务。正如上人慈示:“苦难人走不出来,有福的人走进去,服务人群是造福,从中学习是修慧。”团队一起合和互协真诚付出做利益众生的事,此刻的体悟是那么地真实与美好。

Pin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