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xif-facebook-square
  • qxio-social-youtube
  • qxio-ios-telephone
  • qxio-search

心灵手巧 延续婆婆的爱

张巧晶(右二)与女儿丘宇萱(右一)、宇洁(左一)及外甥女刘丽沁在义卖会开始前欢喜地合照留影。 【摄影:邓亦绚】

“没人会做婆婆的粽子和包子,所以我们只好卖'包',希望延续婆婆善良的精神。”在“袋袋平安”的摊位旁的旗帜布条上道出了丘宇萱的心声。

2019年6月23日,慈济雪隆分会于吉隆坡慈济静思堂举办“筹建吉隆坡慈济国际学校义卖会”。当天一早,已故慈济委员陈秀英(虑旼)的女儿张巧晶及外孙女丘宇萱、丘宇洁及刘丽沁到来静思堂,将前一天已准备好的物品再次整理,为其摊位“袋袋平安”进行最后的布置。

“袋袋平安”摊位上摆放着四种不同款式的书包,书包前方置放数年前从台湾九份请购回来,各刻上“心想事成”、“美梦成真”和“积少成多”字眼的竹筒。摊位后方则立着一幅印有各书包型号,并标以原价和折扣价作对比的旗帜布条;摊位左方的旗帜布条则道出了丘宇萱的心声——“明天(22日)就是婆婆的生日,生前她最注重的就是教育,近几年都会包四(百)——五百粒粽子义卖为慈济学校募款。今年大家说好了一起去,她却不在了。但我们依旧决定参与这次义卖,没人会做婆婆的粽子和包子,所以我们只好卖'包',希望延续婆婆善良的精神,大家都没有经验,若有失礼,请多多包涵,请大家多多支持!”

“那时我们说好一起裹粽子,然后一起义卖筹款,可是没想到婆婆的健康恶化得这么快。”站在摊位前义卖“书包”和“手提包”的丘宇萱感概地说道。

“这几支竹筒,妈妈当年看见后很喜欢并向我要,因为这些竹筒对我有特殊意义,我当时没有给她。后来家里有任何的聚会,妈妈总爱分享竹筒岁月<注1>的故事,并募心募款,我才知道竹筒背后的意义深远。今天我把竹筒带来这里作为布置,同时想要完成妈妈行善的心愿。”张巧晶道出为何采用竹筒作为布置的原因。

◎ 顿悟真理 放下烦恼

今年6月3日,七十五岁的慈济委员陈秀英因病往生。逾十年前,陈秀英在因缘巧合下认识志工朱梅英(明萱)而成为会员。 2009年,秀英在志工郭思慧(懿闻)的邀约下,远赴台湾参加“全球实业家静思生活营”。在营队里认识的志工马可欣(虑欣)就是其邻居,在后者接引下开始参与社区的环保活动。

陈秀英经常往返儿女们于双溪毛糯的住家,偶尔也回到斯里白沙罗住处。 2011年,在志工杨美雁(慈睿)和伍锐文(济锐)以及多位社区志工的带动下,积极在菩萨道上付出。举凡社区的各种活动,比如街头募款、慈善访视、环保、读书会、薰法香<注2>,甚至到静思堂做福田等,都可以看见秀英的身影。她的那一份和蔼以及亲切,和社区许多志工都有很好的互动。

“婆婆很活跃在慈济里,我们要找她、见她都需要和她预约时间。那时,我们都觉得她爱慈济多过爱我们。”宇萱由衷地表示。对秀英而言,证严上人就是她的精神支柱。只要在家,她就会收看大爱台,聆听证严上人的开示。

眼前大家熟悉的陈秀英,在未踏入慈济前,不是一个容易相处的人,眉头深锁,仿佛有很多心结尚未解开。锐文每天载送她到斯里白沙罗共修处薰法香。透过薰法香,秀英改变了许多,也更坚定地走在菩萨道上。然而,真正的改变,始于在薰法香时听到证严上人说的一句话——“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

“这一句话深深地敲醒了师姑,让她顿悟,也放下了一直压在其心中的大石。”美雁提起秀英转变的缘由。自此,秀英的思想宛如换了一个人般,严肃的脸孔开始有了笑容,亦关心身边的每一个人。除了慈济,性格变得豁然开朗的她,开始受到家庭成员的欢迎,大家都因她的转变更爱围绕着她。向来与秀英感情要好的外孙女宇萱明显感受到秀英的转变,以往拍照都会皱起眉头的秀英,如今都会挂上了笑容,更开心了。

◎ 涓滴善念 爱心护持

2010年,秀英以自己的拿手厨艺在端午节期间裹粽子义卖,为吉隆坡慈济静思堂筹募建设基金。后来得知要筹建吉隆坡慈济国际学校,秀英亦以同样的方式为学校筹款,纵使自己的孙子没有机会在国际学校就读,但她却希望其他孩子能够受益。

2017年5月1日,陈秀英(后排右二)在儿子的住家,和孙子孙女一起裹粽子。 【相片:张巧晶提供】

“在我很小时,父亲即往生了,妈妈身兼父职拉拔我们长大,妈妈很注重教育,希望家里有人能成为医生,可是当时的环境艰苦,只有我的小哥完成法学系,完成了妈妈想要孩子完成高等教育的心愿。”巧晶如是表示。

宇萱回忆起以前补习老师来到家中为她们补习时,外婆会对老师说:“如果孩子不对,为纠正孩子,打骂都没关系。”由此可见,对秀英而言,教育是很重要的,虽然她的教育方式有别于一般人的想法。

好景不常,2016年年杪,秀英确诊罹患大肠癌,家人为她的健康着想,希望她在治疗期间好好地休养,不愿她过于劳累。秀英在养病期间,志工们只要有时间就会到秀英家陪伴她、关心她,给予她满满的正能量。偶尔,能外出时,秀英会买水果及食物送到社区的环保站,请环保志工们享用。

巧晶说:“我笑妈妈说,你怎么升职了,成为了志工的志工。”秀英却乐在其中,一心只想回馈慈济,虽有病在身,但仍希望能在每年的端午节裹粽子义卖。

“师姑健康开始走下坡,社区需要劳力的活动例如街头募款,她都感到力不从心了。因此她只好在家发挥良能,每天都在裹粽子,有一次竟然裹到六百多个粽子,拿到环保站义卖。”美雁回顾秀英在生病期间不忘付出的点滴,当时的秀英当得知成功筹募马币两千多零吉,她还表示感到非常的高兴。

2017年5月,陈秀英(左二)健康走下坡,体力大不如前的她在家发挥良能裹粽子,拿到环保站义卖。 【相片:颜文僖提供】

◎ 身体力行 牵挂心中

“在妈妈心里,他从来没有放弃过要裹粽子的念头。”巧晶表示今年的上半年,当时妈妈对自己有信心,认为能像往年一样继续裹粽子作为义卖,再次为国际学校付出。可是当时巧晶的哥哥以媽媽的健康为理由,并不允许她这么做,志工与家人建議秀英充当“指挥”,负责指挥和教导大家裹粽子的方法及秘诀。

“之前,我们几个兄弟姊妹有提议说要和婆婆一起参与义卖会,婆婆也一直和我们提起,但我是寄宿生,住校没办法参与;今年想到还有时间,大家说好想要陪婆婆时,怎么知道在短短的三个星期里,婆婆的健康不断地恶化,已经来不及了……”宇萱觉得惋惜和后悔,因为外婆的健康一日不如一日,就连指挥和教导也无法如愿。

“在义卖会的三个星期前,原本的计划是裹粽子,但妈妈不能起来了,最后粽子计划无法进行,所以打消这一个念头。没人会裹粽子,那就换成做南瓜包子吧。没有妈妈在旁,由孩子孙子们接棒去做。我们问过妈妈如果取消可以吗?妈妈却不肯!我们问妈妈,如果您没力怎么办,妈妈才回答说‘那你们就去做’。 ”秀英的坚持,让女儿巧晶很感动。

秀英最后敌不过病魔,在义卖会前离世。在往生前,秀英交代巧晶,她要穿上慈济委员旗袍、佩戴好法船入殓,并表示要再次回来当慈济人,当上人的好弟子。

◎ 考验开始 圆满心愿

“丧礼结束后,却是另一项考验的开始,如何要圆满妈妈的心愿呢?我们没有办法将妈妈的厨艺学起来。那时,我们就想说不如就改做南瓜包子,这也是妈妈的拿手厨艺,应该不会太难!”巧晶说道。

巧晶和孩子们尝试做南瓜包子,经过几次的尝试,却都失败了,看似简单的工作,却也一点都不简单,大家自责没有好好地把秀英的精巧厨艺学上来,如今秀英不在了,要学习也再也没机会了。

来不及与外婆陈秀英一起制作粽子,丘宇萱感到惋惜和遗憾。 【摄影:刘美贤】

粽子和包子都失败了,在想放弃的当儿,志工谢妙庄(虑宇)向秀英的儿子张华平劝募。华平决定以妈妈的名义捐出“包包”来支持这一次的义卖。而这“包包”,也由食用的包子变成了使用的“包包”,即是书包、手提包等等。

“师姑很喜欢做慈济,即使自己不能够再继续走在菩萨道上,也希望她的下一代能够延续。因此,我鼓励他们不如身体力行成就这一场义卖,同时圆满师姑的心愿。”美雁鼓励巧晶与孩子领养一个摊位护持义卖。

“美雁师姊分享过只要善念强,自然会有人来成就我们。当时我不是很明白,但妈妈在弥留之际,我也这么告诉妈妈。”义卖会的前一晚,巧晶明白了这一句话的意思。只要有愿力,自然有人会来成就和圆满。

这一次的义卖会,让张巧晶领悟到只要有愿力,自然有人来成就和圆满。 【摄影:刘美贤】

秀英生前以身示教,改变自己,让家庭和睦融洽,同时希望接引下一代走入慈济。这一场义卖,结合了彼此的力量,儿子赞助产品护持,女儿、外孙在现场推销,携手圆满秀英欲在教育志业付出的心愿。

<注>:
1. 竹筒岁月:1966年证严法师于台湾花莲,以克己、克勤、克俭、克难的精神创立慈济,初期由六位同修弟子,每人每天增产一双婴儿鞋,三十位家庭主妇每天省下台币五毛钱,投入竹筒里,开始慈善济贫的工作。
2. 薰法香:全马慈济各地的社区道场每日清晨五点二十分,与台湾花莲静思精舍同步连线,由证严上人开示《妙法莲华经》,让大众有机会天天闻法,慧命增长。

Pin It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