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xif-facebook-square
  • qxio-social-youtube
  • qxio-ios-telephone
  • qxio-search

热血婆婆妈妈 巧手筑成教育梦

慈济巴生支会即将于10月28日,假巴生共和小学举办义卖会,为地处武吉加里尔的慈济国际学校筹募建校基金。社区志工们发挥所长,用手作品来募款,有者制作希望能代代相传的百家被,也有志工发挥巧思,把不能回收的铝箔包装袋,化为学校的一砖一瓦,用“手作”打造教育的殿堂。

当筹办义卖会的消息一传出,巴生社区里的志工就开始动员了起来,手机群组不时都会出现讯息。有雪邦地区的果农捐出逾百公斤的火龙果,也有厂商捐出豆奶供认购。当志工陈月云(慈蔚)收到消息时,她也在思考自己能够做些什么?

◎ 用针线缝制教育的未来

“我和朋友在想,是不是可以准备一些椰浆饭和甜品来义卖?后来,好友提到网路上很多人都在卖百家被而且很受欢迎,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这么做?”

朋友的灵机一动,让一向都喜欢针线活的月云即刻附和,并开始就向身边的亲朋好友筹募材料费,周末则跑遍商场购买适合的布料,从设计图样到成品出炉,不仅花时间,也需要大量人力的协助。

“我是上班族,差不多六点下班,载送孩子回到家已经接近七点了,还要准备晚餐,有些时候坐下来准备开工时,已经接近晚上十点了。”自七月份开始,只要有时间,月云就坐在电脑前设计图样与配色,待图样完成后就交由好友剪裁。剪裁完毕,再由她接力缝制,每晚在缝纫机前埋头,一针一线地缝,直到双眼快睁不开了才愿意休息。

一开始决定要缝制百家被的时候,月云就对品质有所坚持,“除了我们自己觉得图案与配色很理想之外,我们做出来的百家被也要让别人感觉物超所值,可以长长久久,不会这么快就破了。”因此,她在每个小细节都多加用心,如返口、收针、藏线头都一一考量,把多年缝纫的经验都用上了。

当义卖百家被的消息传开来以后,订购纷至沓来,也提振了她的信心。为了应付订单的数量,她号召多位喜欢缝纫的志工加入制作团队,就在周末时刻,相聚在其闲置的房子一同制作。她从住家搬来两架缝纫机,空旷的客厅地板则成为测量与剪裁的地方,三五人各司其职,每次都忙得不亦乐乎。

拿着缝制好的百家被合照,志工陈月云(右一)与团队有着满满的满足感,因为能够为建校基金再添一笔善款。 【摄影:李伟建】

除了百家被,如今陈月云还手缝驾驶盘的软套,以便为慈济国际学校募得更多的建校基金。她直言,慈济的教育志业一直是她心中的“软肋”,“十多年前,我就是因为教育志业而投入慈济,因此教育一直在心中留有一个位置,现在既然我们有这样好的因缘建立国际学校,我们一定要一起付出,赶快募到更多的善款,让学校的建设尽快完成……”陈月云因为心中的那一份愿力,发挥巧手与巧思,用针线为后代的教育缝制美好的未来。

◎ 让废弃物化为课堂砖瓦

“刚开始的时候,我只是想废物利用,做包包跟大家来结缘。”一年前,在环保站付出的陈素传(慈熏)发现站内存有大量难以回收再制的铝箔包装袋,加上身旁志工不吝传授制作方式,才把这些废弃物做成一个个色彩斑斓的手提袋。

从原本欢喜与会众结缘至义卖铝箔包,志工陈素传的心念很简单,那就是让废物利用,化无用为有用。 【摄 影:许(音包)玲】

铝箔包装袋大多用以包装食物,尤其如今讲求便利,个别包装的时代,用过的包装袋更是无处不在,但只要有心,无用也能化为大用。 “我们洗了,弄干,按照模板裁剪,再折成条状,才用订书机固定。”制成短条状的包装袋仿佛化为一针一线,被素传织成手提袋。制作过程繁琐且耗时,素传分享,平常在闲暇时刻“埋头苦作”,大概一个星期可以完成二至三个环保手提袋。

在素传收到义卖会确定举办的消息后,决定把环保手提袋作为义卖品之一。她了解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为了提高制作的数量,她随之号召身边的志工一同加入制作团队。经常在环保站付出的李明蜜(慈炫),一口答应负责制作水壶般大小的手提袋;从事鞋子制造业的郭淑莲,家里还保有一辆工业用的缝纫机,她也自告奋勇为手提袋缝上手柄;在志工家里当帮佣的卡迪妮(Kartini)在陪伴雇主到环保站付出时,看见志工的热心,也答应在业余的时间处理铝箔包装袋。

在马国当帮佣的卡迪妮(右)在志工陈素传的说服及鼓励下,也加入制作手提袋的团队,为教育献绵力。 【摄影:许(音包)玲】

这四人的团队就这样分工合作,在两个月内,让架子渐渐挂满手提袋,颜色也从原本色彩斑斓,到经过特定颜色的搭配而变得更加赏心悦目。

“有时手提袋比较大,但缝纫机的运作空间比较小,虽然不是大问题,不过还是需要加倍用心才能把'耳朵'缝上去。”郭淑莲口中的耳朵其实就是手柄,她说,自己在过程中赚到的其实是助人的欢喜,“缝好一个手提袋,我就会想说,又可以募到建学校的钱了,常常还会问他们,做好了吗?要上'耳朵'了吗?”语毕,淑莲笑得合不拢嘴,喜上眉梢。

为了加速成品的完成,陈素传与李明蜜常常与包装袋为伍,一直到了深夜也不觉得疲累,两人还在晚上互通讯息,素传分享,“我们两个人都有同感,有时折到手都痛了,抬头一看才发觉已是深夜十二点多了,不过还没有睡意,只想把手头上的工作做完才休息。”

她亦坦言,为了慈济国际学校的成立,她不会言累,“虽然一直不断地做,手难免会受伤,但想想其实也没什么,两三天就会好了,况且这是为了教育。”对慈济教育志业深具信心的她表示,因为孙子在参与亲子班之后,平日待人处事的态度有明显改善,所以她认为品德与学术并重的教学方式,是下一代所需要的。

李明蜜则从制作的过程中,有了另一番体会,“这些包装袋有些是软的,有些是硬的,所以软硬都要相互配合才能顺利完成,其实这就像我们在环保站,面对许多习性不一样的志工,有些人讲话或态度会比较强硬一些,所以我们就要软化一些,用善解包容的来应对。”这个制作团队虽然人不多,但为了共同的目标,携手同行,让原本的废弃物也能化为学校的一片片砖瓦。

从古至今,为了下一代的教育,许多父母总会不辞劳苦,任劳任怨,一再印证“再穷不能穷教育”这一句话。当社区志工听到为慈济国际学校筹办建校基金而办义卖会的消息后,想必大家的心情也是同样的,而这一群婆婆妈妈为了下一代的教育,她们发挥所长,用自己的微薄力量,打造这一座学堂!

Pin It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