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xif-facebook-square
  • qxio-social-youtube
  • qxio-ios-telephone
  • qxio-search

新冠疫情 带来塑胶垃圾浩劫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持续蔓延,人类的各种活动大幅下降,意外给地球喘息机会。但由于口罩等防护装备用量大增,加上外带、外送及网购服务兴起,疫情不只改变人类的消费和生活型态,反而使一次性塑胶制品随着疫情一起大流行。
疫情爆发后,口罩成为日常生活的必备用品,却也引起各地随处可见被丢弃在路边的垃圾,成为新的塑胶危害。【摄影:颜玉珠】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爆发后,为遏止疫情扩散,全球封国、封城等管制人民的行动,当人们行动受限,一时之间外卖需求飙升,网上购物也随之增加,足不出户就可以满足生活所需。

再者,外出戴上口罩,保持社交距离,俨然成了新生活常态。根据《环境科学与技术》(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杂志的一份报告指出,全球每月使用的一次性口罩高达一千九百多亿个,这也代表一个月被丢弃的口罩数量。

大家是否思考过,外卖、网购伴随而来一次性塑胶盒、杯、餐具、包装等使用量遽增,然而这些塑胶垃圾最终会去哪里呢?每天用完丢弃的口罩最后又去了哪里呢?

◎ 塑胶污染大流行

近几个月来,马来西亚外送服务愈来愈受到民众喜爱,随时可以看见无数机车穿梭在大街小巷,赶着将热腾腾食物送到客人手中。疫情之下,民众害怕出外用餐感染病毒,或是因应禁堂食及限聚等政策,逐渐养成使用点餐外送服务。

从3月中政府实施行动管制令以来,外送服务增长五成,这也意味着每一份外送餐点,有更多塑胶废弃物的诞生。塑胶餐盒、餐具、提袋、酱料包、饮料罐或饮料杯等,再度开启一次性使用即弃的文化,甚至一些连锁咖啡店为了降低感染风险,进一步暂停让消费者使用自己携带个人杯具,改为使用一次性外带杯。多年来呼吁自备餐盒、环保杯、环保袋等成果,却因防疫逐渐被摧毁。

政府实施行动管制令后,物流业者锺玉云店里的包裹量不断攀升。【摄影:锺玉云】

另外,防疫宅在家也促成电商网购量的激增,娱乐类、家电、日常用品、蔬菜、水果等食材,民众开始习惯性上网采购。物流业者同时也是慈济志工的锺玉云(懿云)表示,实施行管令后,他们4月包裹量比3月增加百分之七十四,且许多实体店面如杂货店、电器店、菜贩等,纷纷前来询问包裹寄送的资讯,在疫情袭击下,许多商店开始转往线上营运。

疫情带动外送、外卖和网购热潮,无形中却带来环境的污染。从物品递送产生的碳足迹,以及收到包裹后撕开层层胶带,剥掉最外层的塑胶袋,打开纸箱,割开被胶带紧缠着商品的气泡垫,拆开塑胶包装拿出商品,然后把上述的包装材料一并扔到垃圾桶里。数以百亿计算的快递包装垃圾,几乎都不可回收,造成环境的污染和资源浪费的另一隐忧。

疫情带动外送、外卖和网购热潮,无形中却带来环境的污染。图中的网购包装,有可回收物,也有很多无法回收的垃圾。【摄影:锺健明】

尤其最近双十一购物节,马来西亚某一电商平台当天就卖出两亿件商品,这也意味着一天的消费便产生以亿计算的包装材料废弃物。锺玉云认为能做到回收固然好,但最终需要从卖家和顾客的心态调整,她说:“许多人来寄送牛奶、蔬菜等日用品,其实这些都可以就近采买,民众应养成除非买不到才上网购买的习惯。“

且为了确保商品在运送过程中不会损坏,绝大多数网购商品被层层塑胶包裹,其中大多数为非必要的过度包装,卖家宁愿多包几层,降低客诉风险。 ”她坦言,自己只用回收的旧报纸,必要时使用从其他商店回收的气泡垫包裹商品,简单包装同样发挥保护商品的效用。消费者也可以从自身做起,主动要求卖家不要气泡垫、保丽龙等,减少不必要的过度塑胶包装。

◎ 小巧口罩大问题

另外疫情爆发后,口罩成为日常生活的必备用品,却也引起各地随处可见被丢弃在路边的口罩垃圾。根据马来西亚环保及废弃物管理专家估计,当地一次性口罩每天使用量达一千万到一千五百万片。此数字只是以马国约两千两百万就业人口进行的保守估计,并不包括学生及老年人等民众的用量。数量惊人的“口罩垃圾”,每天以惊人速度持续爆增,为环境带来沉重负担。

尤其口罩的化学成分具有潜在环境威胁,除了不织布、活性碳之外,口罩还含有大量的聚丙烯,不仅无法完全自然分解,也会产生大量毒素的塑胶原料。当雨水冲刷流进大海中,估计需要四百五十年才能分解成小碎片,且永远不会完全分解,口罩污染已蔓延到海洋,影响海洋生态。

志工在培训活动中,戴着可以重复使用的布口罩,减少制造垃圾。【摄影:周世清】

其他防疫物资如手套、防护服的数量同样庞大,而塑胶也是手套和防护服的主要原材料。此外,各种消毒液、消毒湿纸巾等产品,也因为疫情需求量大增,因而带动塑胶瓶和小包装的材料消耗。

尽管世界每年制造的塑胶品愈来愈多,但只有约百分之五的产品能够得到有效回收。以马六甲州为例,每日送进掩埋场的垃圾高达一千万吨,其中又以塑胶包装消耗最多。据世界自然基金会(WWF)2020年2月的分析,马来西亚总人口约三千两百多万,每人每年用掉约十六点八公斤塑胶包装,在亚洲名列前茅。政府几年前开始推行减塑觉醒行动,限制使用塑胶袋、塑胶吸管等,只不过成效不彰。

而塑胶需要五百至一千年的时间才能分解,这意味着几乎所有的塑胶废弃物都以某种形式存在,残留在土地、海洋、空气及食物中。根据环保团体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研究发现,全球每年生产三亿吨塑胶,其中有五百万到一千三百万吨的塑胶垃圾经过河流、湖泊,最终流入大海。

“你我随意丢弃的一个口罩,最终很可能就是杀死一头鲸鱼的元凶。”塑胶垃圾正侵蚀着鸟类和海洋生物的栖息地,甚至杀死海洋生物。此外,这些塑胶碎片进而被海鸟、鱼类和其他生物食入,扰乱食物链的每一层,最终随着食物链,这些塑胶将进入人类口中。预估到了 2050 年,大海中塑胶的重量会比鱼的重量还重。

疫情下,未来数年的海洋塑胶污染势必更严重。从近三个月来马六甲慈济环保站塑胶回收量达两万七千八百多公斤,较去年一万四千五百多公斤,多出近一倍,可见塑胶垃圾惊人。

慈济志工多年来不断积极回收,其中回收量最大的就是塑胶类。【摄影:杨秀丽】

◎ 小动作有大力量

而随着塑胶制品种类愈来愈多,志工长期投入环保回收,也逐渐面临一些挑战。为了帮助厘清志工的疑问,解决大家对塑胶分类的困扰,志工黄桂强(惟泽)和黄丽好(慈纮)接洽厂商,10月29日邀请回收商前来马六甲分会静思堂讲解说明。当天共六十五位志工出席,席间志工们踊跃发问,“寄包裹的气泡垫包装可以回收吗?”、“硬的塑胶汤匙、叉子可以回收吗?”、“像珍珠奶茶的那种杯子可以回收吗?”……

回收商一一解惑,并将塑胶归纳成五大回收项目,包括宝特瓶、硬质塑胶、透明塑胶袋材质、复合性材质的塑胶袋、保鲜膜材质塑胶,作为志工回收分类之指南。其中一位号称塑胶达人的志工陈光福(济竑),数年来每天在环保站内处理塑胶分类,对于塑胶材料通常手一摸便知道。今天听着回收商讲解,他不断地提出疑问,有所获地说:“塑胶种类繁杂,随着时代背景的变化,一些原本不能回收的现在可以回收了,一些可以回收又细分成别类,真的需要持续地学习增加知识!”

慈济志工邀请回收商前来马六甲分会,讲解塑胶种类。【摄影:饶于润】

过程中,志工们也意外获知原来吸管(除了黑色之外)属可回收项目。志工们你一言,我一句开心地表示,将把讯息传给其他志工,做好回收,减少资源进入垃圾场,降低污染源!

席间勤做笔记的志工胡没无说:“我是大爱妈妈成员,平时走入校园带动小朋友,以前经常遇到小朋友拿着一个个的塑胶瓶问我是否可以回收,我都要向其他志工一再确认。今日学习获益良多,将把这些资讯带回去与孩子们、大爱妈妈团队分享。”

环保志工干部黄金宝(惟群)希望今天的课程能帮助志工厘清分类,不管是在环保站,环保点或是在家,志工都能做到清楚分类,达到清净在源头。黄丽好也附和地表示,掌握最新资讯,让可回收资源不被丢进垃圾场,降低垃圾量。同时,回收是最后步骤,最重要是民众要养成拒绝购买过度包装商品,以及拒绝使用一次性塑胶制品。

当11月9日马来西亚再次因为疫情升温,实施有条件行动管制令(CMCO),环境保护的脚步不停歇,志工遵守政府限令,采取报名方式控制人数,保持社交距离,不畏疫情,日日到环保站做回收。陈光福有感而发地说:“环保,不做不行!塑胶类几天没做,就堆得跟山一样高了。”

塑胶达人志工陈光福,数年来在环保站内处理塑胶分类。他表示,通常只要几天,塑胶资源便会堆积如山。【摄影:颜玉珠】

正当人人忙着防疫,开始新常态,外出戴上口罩,依赖外送、外卖,以及网购,无暇顾及环保的同时,环境正面临有史以来的大浩劫,这些塑胶垃圾不会因为疫情过后而消失不见。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表示,塑胶袋要二十年才能分解,外带咖啡盖三十年,吸管两百年;而口罩、乳胶手套,则需要四百五十年才能降解。防疫如何兼顾环保,是人类需要深思熟虑和面对的课题。

Pin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