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xif-facebook-square
  • qxio-social-youtube
  • qxio-ios-telephone
  • qxio-search

见习培训课 深入法脉

见习是入门的第一步;培训是为未来打基础;受证是承担更是使命。见习培训课程的最大用意是让新发意的志工透过课程,感受大家的道气,让初发心恒持不变。【摄影:文伟光】

 见习是入门的第一步;培训是为未来打基础;受证是承担更是使命。见习培训课程的最大用意是让新发意的志工透过课程,感受大家的道气,让初发心恒持不变。

2024年11月24日,慈济雪隆分会大精进日,新进志工、见习、培训三大组队共一千两百多人分别在国议厅、讲经堂、感恩堂同步精进。

小圆桌旁,队辅殷殷叮咛,久违的学员相见欢,大精进日就在慈济特有的温馨氛围下开营了!

◎撒下好命的种子

见习课程上,《竹筒岁月》话剧宣导小钱行大善,五毛钱可以救人的慈济精神,从而带出慈济教富济贫、济贫教富的概念,同时加强认识慈济的慈善、医疗、教育及人文四大志业,加上国际赈灾、骨髓捐赠、环保及社区志工的八大法印;了解慈济在做什么,进而知道自己如何把握当下,发挥自己的良能,成长慧命。透过影片,也让学员见证静思精舍克己、克勤、克俭,克难,自力更生的静思家风。

慈济是道场,要学习做菩萨,就要练习菩萨的形象与言行,了解慈济的法门。雪隆分会执行长简慈露分别在见习培训两堂课以《四圣谛》、《四正勤》、《八正道》、《六波儸蜜》等的道理,叮咛人们要时刻保持戒慎虔诚,心才不会散乱;好话要植入心田,好事要多做,才能撒下好命的种子。

慈善是慈济的根,慈济人视救人为本分事。有苦的人走不出来,有福的人就要走过去,走入苦难才能见苦知福。证严上人说:“即使没钱,救人的工作还是要做!”

上人说,以单纯清净的赤子之心不断“学”习,才“看”见道理,让佛性“觉醒”。见习志工锺国义与夏沁慧菩萨道侣分享“做中学、学中觉”的人生体悟。每天工作十个小时的他们曾经自问:“为什么我走不出来?”到后来的“做就对了!”他们踏出人生的第一步。

《竹筒岁月》话剧宣导小钱行大善,五毛钱可以救人的慈济精神,从而带出慈济教富济贫、济贫教富的概念。【摄影:文伟光】

◎温馨座谈话感动

培训课程的“佛法与生活的智慧”温馨座谈,陈威翰(诚翰)、廖金凤(虑凤)及张沁怡(懿柔),从“时间、空间、人与人之间”的角度,探讨如何兼顾家业、事业和志业的同时,依然欢喜承担。他们娓娓道来闻法后,因智慧增长而带来的转变,并且分享陪伴志工和经营家庭的心得与法喜。

廖金凤笑称“我以前骂人不择日!”接触慈济后,听到静思语“脾气嘴巴不好,心地再好也不算好人”犹如当头棒喝。行善闻法让她变得慈眉善目,不仅影响同事主动成为慈济会员,还改善了夫妻关系。

静思语“一个缺口的杯子,换一个角度看它,它仍然是圆的”启发张沁怡学习转念。承担社区组长后,她将经营社区的模式应用于家庭,分配家务让孩子承担责任,让自己腾出时间投入慈济。

2020年,小儿子出生后在加护病房度过八个月,让陈威翰深刻体会“不知无常先到,还是明天先到”的道理。此后,他与太太把握因缘做慈济,互相成就,家业、事业、志业相辅相成,并经常带孩子参与慈济活动。他说:“慈济日也是我们的家庭日。”

2020年,小儿子出生后在加护病房度过八个月,让陈威翰(左二)深刻体会“不知无常先到,还是明天先到”的道理。【摄影:郑宝达】

◎要去台湾见上人

“在接触静思语后,我很快解开了纠缠已久的心结;现在的我越来越爱慈济……” 

王小玲透露以前自己的脾气不好,对下属态度恶劣。“佛法与生活的智慧”环节,廖金凤(虑凤)谈“习性”,王小玲坦承:“以前的金凤师姊就是我的镜子,我过去就是这种人,人见人怕,就连我的孙子都不敢亲近我。”

“虽然自己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偶尔还是会因为别人一句不中听的话而不高兴;今天的培训课程给我的领悟就是我必须彻底改掉我的习气,不再存有负面的情绪。现在我才明白受证后才是真正要开始自己的修行路。”

她表示:“上人的静思语改变了我,我有很大的愿力要在2025年底受证,去台湾见上人!”

王小玲说:“今天的培训课程给我的领悟就是我必须彻底改掉习气,不再存有负面的情绪。受证后才是真正要开始自己的修行路。”【摄影:郑宝达】

从2017年到2020年,一路从见习到培训,已有四年之久,陈逸敏笑说自己是慈济留级生。工作的忙碌,再参与慈善、环保及人文真善美,她表示:“虽然我心中很愿意成为上人的第一代弟子,但家业、职业两头忙,让我停滞不前;感恩多年来都有上人的法和师兄姊们的引导,才不致退转。”

回顾2024年的一趟真善美寻根之旅,她说:“第一次到台湾见到上人,加强我想要受证的意愿,希望可以突破重重障碍,在2025年底往受证之路前进!”

一路从见习到培训已有四年之久,陈逸敏(前排左一)笑说自己是慈济留级生。但2024年的一趟真善美寻根之旅,加强了她想要受证的意愿。【摄影:郑宝达】

“我回来了!”杨菁梅笑逐颜开。

十多年前加入慈济,杨菁梅因家业和事业的忙碌,暂停参与约八年。两周前,社区组长登门造访,鼓励她参加培训课程,她惊喜地说:“他们突然出现在我家门口,我真的好感动!一位师兄提醒我,生命没有‘TAKE TWO’,这句话让我想到往生不久的小叔,我当下就答应回来再参与培训。”

杨菁梅口中的小叔是慈济志工陆福祥,于2024年6月骤然往生,慈济人一路陪伴、关怀和协助办丧事,打动杨菁梅一家人,她的丈夫对慈济人就此改观,对她说:“你去培训,我来看顾这个家。”一个无常激发杨菁梅重新回归慈济。她哽咽地说:“他让我体会到,应该做的事就要把握因缘,所以我回来了!”

杨菁梅期许顺利完成培训,早日回台见上人。她说:“上人已经年迈,但是还坚持不懈,我要向上人看齐,对的事做就对了!”

一个无常激发杨菁梅重新回归慈济。她哽咽地说:“小叔的往生让我体会到,应该做的事就要把握因缘,所以我回来了!”【摄影:郑宝达】

◎了解更多慈济事

2024年7月参与慈济举办的吉祥月,唱诵三天《地藏经》,施玉桂听到志工分享“有苦的人走不出来,有福的人应该走进去”而启发了她想要助人的意愿,从此踏上慈济志工路。

一直以来,施玉桂都很想加入志工行列;尔今,女儿已经完成学业,她拥有更多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家就在静思堂隔邻,步行即可抵达;所以,在朋友的接引下,她参加见习课程。“我觉得既然要做志工,就要了解更多慈济事。”

早期,施玉桂以念佛自我修行,偶尔,也出席慈济的一些活动。她表示:“参与慈济,让我可以跟着一些有规划性的活动去学习;听了佛法之后,走入人群去付出。”她解释:“之前我曾经发愿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如今了解到人间也有地狱,我们应该帮助苦难众生,以免落到地狱去。”

施玉桂从影片中看到罹患僵直性脊椎炎的慈济照顾户梁德鸿乐观与积极的生活态度。她说:“我们拥有四肢健全的身体,应该要比他做得更好。梁德鸿说他一天二十四个小时不够用,我们却有时候偷懒。”她觉得很惭愧,要做多一些帮助人的事。

对于慈济同仁陈佩琪分享一人一善(1013),施玉桂认为集合每一个人的点滴付出,就能累积更多善的力量去帮助更多的人。曾去过KKB残智障院帮忙、协助活动中的生活组及香积组、环保站做资源分类。她说:“我觉得踏进慈济,会有更多机会去行善。”

茫茫人海中要找到配对成功而挽救一个生命的机率很渺茫。观看慈济骨髓捐赠影片,她赞歎道:“人身难得,能够救人一命,真的福报很大。”

林泰龙在2009年观赏慈济大爱电视台而认识慈济。2014年,带着四名儿女参加慈济亲子班、慈少班和慈青。如今,在慈济的一些活动中,总会看到林家六口的身影。孩子们受慈济大环境而改变,也影响他调整与家人相处的方式。他坦言:“以前的观念是一直想着如何改变别人,听了证严上人的教诲,才知道要先改变自己,才能慢慢去影响他人。”

对于印裔照顾户古纳孙德丽(Gunasunderi)在人生艰苦的环境下,从手心向上接受慈济的援助,渐次地转变人生,成为一个伸出双手去帮助他人的志工,他体悟到:“她坎坷的人生让我感受到自己很幸福,我觉得我们应该去做更多有意义且能够帮助人的事。”

大爱妈妈演绎《五毛钱可救人》的话剧,带出聚沙成塔的力量。他说:“我从自己开始立一个模范,成为孩子的榜样,相信孩子会受影响,愿意捐出小钱行大善。”

大女儿一直期望正在见习的林泰龙能够回到台湾花莲静思精舍,受证于证严上人座下。他说:“也许她想要爸爸变得更好……”

施玉桂认为集合每一个人的点滴付出,就能累积更多善的力量去帮助更多的人。她说:“我觉得踏进慈济,会有更多机会去行善。”【摄影:文伟光】
林泰龙透过慈济个案分享而体悟到,受助者坎坷的人生让他感受到自己很幸福,自己应该去做更多有意义且能够帮助人的事。【摄影:文伟光】

人人进来慈济付出无所求、甘愿做欢喜受。当“人间菩萨”更是要雕塑训练,藉事练心,导入正确的观念后,道心才能坚定。

(资料来源:赖韶璋、陈思妤、谢亚忠、陈庥赪)

 

Pin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