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xif-facebook-square
  • qxio-social-youtube
  • qxio-ios-telephone
  • qxio-search

情绪与智慧同行 静思语SEL融合实践

志工们自信讲解SEL融入教案的要点,台下志工端坐聆听,彼此汲取与交流经验。【摄影:李秀君】

 2025年8月8日至10日,透过大爱妈妈、亲子慈少及教联的联合活动,二百三十七位老师、家长与志工,一同参与社会情绪学习( SEL, 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 )专题课程,并探讨如何透过SEL优化静思语的教学方案。

SEL是一种教育方法,旨在帮助学生学习如何认识与管理自己的情绪、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作出负责任的决定,并在面对压力与挑战时,保持冷静与专注。它不仅限于课堂上的知识学习,更是一种生活能力的培养,使孩子在学业与人生道路上,能够更加健康、有韧性地成长。

此次课程的讲师阵容包括:慈济大学教育研究所所长、师培中心主任兼副校长何緼琪教授,国立宜兰高中辅导室陈美璇老师,借调于台北市政府教育局终身教育科的黄恺宜老师(懿盈) ,以及慈大附中人文室叶宜鑫老师。

志工们专注聆听,现场洋溢着浓浓的学习氛围与团队凝聚力。【摄影:陈世权】
志工们专心聆听并举起手机拍摄记录,现场学习氛围专注而热烈。【摄影:陈世权】

◎用理解与接纳 筑起安全的港湾

何缊琪教授指出,近年校园中的孩子,情绪困扰与对失败的恐惧同时升高。疫情之后,人工智慧(AI)虽便利了生活,却减少了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与练习机会。在这样的背景下, SEL(社会情绪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是一种教育方法,更是一种能透过持续练习养成的生活能力,涵盖自我觉察、自我管理、社会觉察、人际关系技巧与负责任的决策五大方向。当情绪稳定,大脑才能专注运作,学习与沟通才有了肥沃的土壤,并进一步滋养出慈悲与同理的力量。

为了让孩子更容易觉察与表达情绪,何教授常在课堂中使用“颜色象限图” ──黄色代表开心、兴奋;红色代表愤怒、生气;蓝色代表忧郁、不安;绿色代表平静、自在。透过颜色,孩子更容易选择并说出当下的情绪,比抽象的词汇更直观。

例如,有一位学生在早晨挑选了“愤怒”与“委屈”的图卡,原因是前一晚被母亲批评成绩不理想,却未被看见努力。当老师回应“你觉得很委屈,也很生气,因为你的努力没有被看见。”他的眼神随即柔和下来。情绪被接住,孩子的心便安定,也更能专注于课堂。

何教授提醒,SEL并非仅是孩子的功课,成人同样需要练习。父母与老师的示范,比单纯的说理更具力量;当大人愿意在适当的时刻表达自己的情绪状态,孩子便能从中学会如何处理自身的感受。那些被视为负面的情绪,如悲伤、愤怒等,其实是需求与渴望的讯号。透过理解与转化,它们能成为成长与建立连结的契机。

谈及情绪与性格的关系,她解释,情绪是当下的心理反应,性格则是长时间养成的稳定特质。性格不易迅速改变,因此先从情绪调节着手,是最可行的方式;当情绪稳定,互动品质自然提升,性格也会在日常的累积中逐渐松动与改善。

何緼琪教授温和真诚的分享,带领大家走入社会情绪学习(SEL)的核心,启发以理解与接纳陪伴孩子成长。【摄影:陈世权】

◎情绪管理到人际互动 SEL与静思语的结合

多年来长期耕耘于情绪管理与人际互动课程的辅导老师黄恺宜指出, SEL在欧美国家相当普及,其核心目标是帮助孩子在情绪认知、人际关系、合作能力、沟通能力与情绪管理等方面全面提升,同时改善偏差行为。她分享道,过去的 情绪智商(EQ)课程主要着重于情绪管理,而SEL除了认识与管理情绪之外,更强调人际互动与负责任的决定。这种方法虽承袭了过往的核心精神,但架构更完整、内容更全面。

黄恺宜表示,静思语教学多年来一直是启发学生品格与善念的重要途径,而SEL的理念与静思语强调的“行动与生活实践”高度契合。因此,此行特别与马来西亚的老师们互动交流,分享将两者结合的教学方法,让课程设计更贴近学生生活。她举例,“口说好话”在静思语中是重要的实践,但其意义不仅是祝福与感恩,更是沟通能力的养成。透过引导与练习,孩子能在互动中减少冲突、提升理解,并以“欣赏好话”展现善意,促进人际关系和谐。

谈到如何引导孩子分辨言语的影响时,黄恺宜指出,她更倾向用“舒服的话”与“不舒服的话”来取代“好话”与“坏话”的二元标签。因为有时候父母或师长出于期待而语气急切,虽让孩子感到不舒服,但并非恶意或谩骂。同理心的培养,正是SEL所强调的“社会觉察”能力之一。黄恺宜强调,无论是SEL或静思语教学,成人必须以身作则。当老师与父母在日常中示范良好的沟通与情绪管理,孩子自然会在耳濡目染中养成同样的习惯。

谈及此次交流的感受,黄恺宜笑着说:“马来西亚的老师们非常积极,上课时笑容满面,台上台下互动热络。这种彼此回馈的氛围,让我们在分享的同时,也感受到自己的成长与启发。”她感恩此次交流,并期许未来有更多教育者能将静思语与SEL融合,让教学更全面、更贴近生活,陪伴孩子成长为情绪健康、关怀他人的社会公民。

黄恺宜表示,她倾向以“舒服的话”与“不舒服的话”取代“好话”与“坏话”。因为有时父母语气急切,虽让孩子感到不适,却并非出于恶意。【摄影:李秀君】

◎情绪稳定 沟通才会有成果

这份温暖而积极的学习氛围,感染了来自新加坡的志工吴永寿(本永)与妻子林美銮(明逸)。原籍马来西亚的吴永寿,现定居新加坡,这次特地自驾返马,参与于吉隆坡慈济静思堂举行的“ SEL静思语教学优化设计工作坊” ,背后有着一段殊胜因缘。

他分享,2023年曾回到佛国随团付出,这次的邀约特别开放给曾有此经验的志工,让他倍感珍惜。恰逢新加坡国庆连假,他便安排行程,除了上课,也顺道探望位于柔佛与吉隆坡的家人。

“我很认同情绪教育的重要性,不只是孩子需要,父母更需要学习。很多亲子关系的问题,并非出在孩子,而是父母缺乏正确沟通与情绪管理的能力。”吴永寿感慨地说。他认为,沟通虽不容易,但只要有耐心,先理解情绪,再理解需求,就能真正陪伴孩子成长。若连情绪都无法掌控,谈沟通就太遥远了。林美銮则回忆,自己曾因压力与情绪失控而对孩子发脾气,甚至摔门离开,那时感到很无助,也不知道该如何改变。直到接触慈济、聆听上人教诲,并在静思语的熏习中,她才逐渐学会面对并调整自己的情绪。

这次在课堂上,她深刻体会到情绪觉察的重要性,不仅学到用呼吸法调节情绪,也学会暂时抽离冲突情境、以温和语气沟通的技巧。“同一句话,用不同的语气与方式,感受完全不同。”她认为,情绪的觉察与传达,能带来更温和、被接纳的沟通效果,对家长与教育者都是极具价值的能力。

在课程的“ Design for Change (设计改变)”单元中,吴永寿觉得耳目一新,以往父母多以大人的角度教孩子,这个模式则让孩子主导发挥,再由我们观察与引导。这种互动很创新,但必须结合SEL ,因为只有情绪稳定,互动才会有成果。

改变必须从家庭开始。父母是孩子最亲近、最直接的学习榜样。若能放下身段,多一点耐心与同理心倾听孩子的心声,并以温和的语言沟通,孩子自然更愿意敞开心扉。唯有在充满理解与爱的家庭中成长,孩子才有足够的内在力量,勇敢面对人生挑战。

来自新加坡的志工吴永寿(左一)与妻子林美銮(左二)与何教授交流心得,夫妻俩认同必须结合SEL,因为唯有情绪稳定,亲子互动才能见效。【摄影:李秀君】

◎孩子需要的不只是知识 情绪教育同等重要

莎米拉是英语组的志工,也是吉隆坡静思堂PCBC ( Parent-Child Bonding Class ,亲子班)的课程团队成员之一。她笑着回忆说:“我最初是以家长的身份带着孩子参加PCBC课程,后来因为非常喜欢课程的理念,就决定加入团队,并积极参与课程规划。”在她看来,SEL对现代孩子尤其重要。“我很高兴看到台湾教育部也开始重视SEL ,并将它融入课程中。”她观察到,许多孩子面对情绪爆发时,不知道如何应对,甚至因此走向错误的方向,而问题往往源自于缺乏情绪管理的能力。

身为母亲,莎米拉深刻体会情绪教育的重要。“从怀孕到陪伴孩子成长,我学会了理解孩子的情绪;也因为自己的童年经历,我明白许多孩子其实没有被真正倾听。”当得知慈济教育组也在推动SEL ,她感到非常兴奋,也希望能用自己的经验与知识来贡献。

在课堂中,讲师曾介绍“三个W与一个H (What、Why 、Which 、How)的练习法,帮助学员反思与处理问题。莎米拉认为,这对SEL的学习非常有帮助:“人生每个阶段都会遇到不同的挑战,而我们的反应往往受过去经验影响。当我们先问自己'为什么会有这个情绪'、'为什么会有这个反应',才能真正理解并处理它。”

她强调,情绪管理必须从自我觉察开始。情绪没有好坏之分,喜怒哀乐都是正常的。重点是接纳并承认情绪的存在,例如孩子说“我很生气”,我们应该允许他表达,而不是直接压抑,并教导他用深呼吸等方法平复情绪。她坦言,长期压抑情绪会带来严重后果,包括焦虑、恐慌,甚至自我伤害。让孩子学会觉察与管理情绪,是保护他们心理健康的重要一步。

谈到为何过去似乎不强调SEL ,而如今却成为教育的重要课题,莎米拉认为:“ SEL其实一直存在。像我小时候,祖母就是我的情绪启蒙老师,只是当时没有这个名词。现在因为社会环境改变、诱惑与干扰增加,孩子更需要这方面的教育,所以必须系统化推动。”

她真诚地说:“我很高兴我们正朝着SEL的方向前进。孩子是未来的主人,我们不一定能留给他们财富或房产,但如果能让他们拥有正确的知识与自我调节能力,他们就能拥有快乐而健康的人生。”

莎米拉在资深志工的陪同下,更加深入地体会到SEL 课程的精髓。【摄影:李秀君】

SEL不只是情绪教育的课程,更是一场关于理解、接纳与陪伴的生命实践。我们深知,先安住心,才能安人心;先聆听,才能真正沟通。当父母与师长愿意放下身段,以柔和的语气、耐心都倾听接住孩子的心,孩子也会在耳濡目染中学会同理与包容。这正呼应静思语所说:“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

当家庭与校园都能成为安全而温暖的港湾,情绪就不再是冲突的导火线,而会化作理解与关爱的桥梁。慈济人以爱为起点、以行动为证明,在生活中实践SEL的精神,让每一次互动都成为滋养人心的契机。这趟学习之旅,让每一位参与者更笃定,唯有在爱与理解中成长的孩子,才能带着自信与韧性迈向幸福的人生,也能在未来成为照亮他人的明灯,让社会多一分和谐与光亮。

志工们专注互动、热烈交流,现场氛围温馨且充满正能量,展现出课程中积极参与、互相鼓励的精神。【摄影:陈世权】


注解:
SEL, 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社会情绪学习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慧
EQ, Emotional Quotient 情绪智商
PCBC,Parent-Child Bonding Class亲子班
What 、Why 、Which 、How什么、为什么、哪一个、怎么

 

 

 

Pin It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