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xif-facebook-square
  • qxio-social-youtube
  • qxio-ios-telephone
  • qxio-search

探访年长志工 见证生命韧性

在慈少亲子关怀的探访中,年长志工真诚的分享,展现生命的厚度与智慧。她们走过艰辛岁月,却始终以乐观和坚毅面对人生,用实际行动诠释“付出就是成长”的真谛。慈少与家长们不仅看见了长者身上的韧性,更深刻体会到把握当下、行善行孝的重要。
郑美娘(右一)与慈少们分享自己投入慈济志工的点滴。【摄影:陈联喜】

2025年9月14日,马六甲慈济青少年亲子成长班(简称慈少班)举办了一场别具意义的探访活动,带领亲子走入社区,倾听年长志工的生命故事。透过面对面的交流,孩子们看见志工即使年老、身体有病痛或仍须照顾家庭,依然抽空投入付出,展现出生命的韧性与价值。

这场活动不仅是一趟拜访,更是一场深刻的学习之旅。亲子们透过倾听与陪伴,学会尊重长者、感恩付出,进而促进两代之间的理解与温暖连结。活动也呼应本年度以联合国提出的“2030永续发展目标(SDGs)”为核心的五大课程主题──友善希望、友善生命、友善社区、友善环境与友善地球,期望培养慈少成为关怀社会与地球责任的未来公民。

◎ 代间交流 精神传承

近八十岁的志工陈春菊(慈椽)与王玉梅(慈普),与慈少亲子们话家常,娓娓道来她们的志工历程。当年,她们从厨房香积做起──洗菜、切菜、煮饭,承担着数十人,甚至上百人的膳食。蔬菜需要切到“寸菜”大小,饭则要守在瓦斯旁细心顾火。这样的基层付出,逐渐延伸到慈善、环保、医疗等志业,过程中有欢笑也有泪水。

二十多年过去,如今慈济已是她们生命的重心。即使年纪渐长、身体不再轻快,陈春菊仍每周至少四天准时报到──柜台服务、环保分类等,她总是笑着迎接每一份工作。她说:“我不会马来话和英文,但还是勇敢做柜台服务,有需要就请人帮忙,不怕!空闲时就做环保手工袋,刚开始常常歪掉、做错,还会整个扯掉重做。现在能熟练完成结实漂亮的作品,还能义卖行善。”

从厨房、柜台、环保到手工义卖,这一路走来,陈春菊始终勇于尝试,不断学习,展现出满满的耐心与毅力。

如今两人皆独居,但异口同声地表示:“老了不是只待在家里看电视。做志工能活动身心,也能帮助别人,更快乐!”陈春菊更直言:“如果整天在家看电视,眼睛会花、手会痛、脑袋胡思乱想。不如来做志工,动一动,人就不会呆掉。”

陈春菊(左一)与王玉梅(左二)看着戴奕晨(右一)长大,虽戴奕晨记忆模糊,但从回顾中佩服志工付出的精神。【摄影:李经志】

十六岁的戴奕晨出生时,是陈春菊帮忙志工林秋丽(懿绚)坐月子,嗷嗷待哺的婴儿如今已是青少年。王玉梅则是大爱幼儿园的爱心奶奶,陪着戴奕晨和十七岁的李敏蔚在幼儿园三年的时光。虽然两人当时年纪幼小,记忆模糊,今天透过分享,让他们更了解志工的付出,也看见长辈身上不轻易放弃的精神,从中获得深刻的启发。

戴奕晨同学分享:“师姑虽然年纪大了,身体也有不便,但依然乐观、有毅力,不轻易放弃。像春菊师姑腰不好,却还是一周四天来做慈济,真的很令人敬佩。想到我的外婆因为不常外出,身体和精神都比较差,如今还出现失智状况。相比之下,志工因为持续付出,反而更健康有活力。”

李敏蔚同学则说:“原来洗菜、切菜、备料、煮饭,每一个环节都有学问。志工讲究细节,才成就大家的一碗饭。以前我都没想过,今天才知道背后有这么多人在努力。”她也特别佩服陈春菊,六十七岁时为了参与慈济活动而勇敢学开车,不让年纪成为限制:“我学到一种精神──不论几岁,为善的脚步都不应停下来。”

两位同学一致认为,这样的学习非常有价值,不仅让他们更懂得珍惜健康,也启发了未来的愿望:即使年老,也要像今天的志工一样,不窝在家里,而是持续助人、持续与人群互动,让人生更有意义。

◎ 行善行孝 生命典范

另一组亲子则在志工林秋琴(虑琴)的带领下,探访志工丘桂香(慈秒)。丘桂香分享自己从化工系毕业、进入职场,到2011年投入慈济环保,再到因脑瘤辞职,转而全心投入慈济志工付出的历程,以及自我的改变。

她淡然分享:“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经的道路,不必害怕。我把握每一分、每一秒去做好事。生命有限,慧命却是无穷。”

近几年,丘桂香的母亲患上轻微失智现象,生活起居需旁人协助。聘请印尼女佣照料,但丘桂香每天早上必亲自帮母亲做运动,也会不时和母亲说话。她说:“行善行孝不能等,尽量腾出时间陪伴妈妈,家里和志业兼顾。”
 
慈少们感触良多,关心她的身体状况,不约而同地问:“师姑的身体现在好吗?”丘桂香笑着回答说:“一切都好,可以做慈济,也可以照顾妈妈。每天和脑瘤沟通,不怨天由人就没事。”

适逢丘桂香的农历生日,慈少们在探访中献上祝福,场面温馨。【摄影:罗秀娟】

正好前一天是她的农历生日,慈少们在探访中献上祝福,场面温馨感人。她趁机告诉慈少们,生日也是母难日,要感恩母亲十月怀胎之苦,要孝顺母亲,不要惹她生气。
  
就读中学一年级的薛迦亿同学深受启发表示,丘桂香不因身体的疾病而自怨自艾,反而坚强地面对,而且还全心全意在慈济付出,令她非常钦佩。“今天桂香师姑分享的静思语'行善行孝不能等',对我们非常受用,会成为我一生的提醒。人人都应该行善,也要孝顺父母,我会把桂香师姑当成我学习的典范。”

另一位慈少颜佳怡也说:“桂香师姑善良又坚强,身体有病痛还能把各方面的事情都做得这么好,要照顾妈妈,又要做慈济真的很了不起。”她的母亲林彩颖肯定的表示,丘桂香的分享带来许多正能量,她是位积极乐观和有正面思考的人,把握当下做好事,真的不简单。

林彩颖目前为事业与家庭奔波,未能多参与慈济,但每月仍与女儿到住家附近环保点做分类。听闻丘桂香坚毅的精神,她非常感动,未来也希望自己能多投入慈济。

丘桂香(左一)不因身体的疾病而自怨自艾,反而坚强的面对,并全心全意在慈济付出,薛迦亿(左三)深受启发。【摄影:罗秀娟】
林彩颖(左一)和女儿颜佳怡(右一)感动于丘桂香坚毅的精神,期许未来母女俩也能更多投入慈济服务。【摄影:罗秀娟】

 

◎ 生命故事 启发亲子

与此同时,另一组慈少亲子探访志工郑美娘(虑嫦)与黄亚家(虑亚)。从她们的分享中,大家不仅看见了岁月留下的痕迹,更感受到一分积极面对生活的力量。

郑美娘笑着说:“我先生很呵护我,不让我单独出门,他喜欢看到我每天端庄整齐,他自己也很爱喷香水。”脸上洋溢着幸福。她坦言,因为读书不多,加上是娘惹,不懂华文,长期缺乏自信。然而,2015年,她却在六十八岁时勇敢站上武吉加里尔体育馆舞台,参与《水忏》大型手语经藏演绎,不仅熟背歌词,还能完成跪拜动作与记住每一个队形,至今仍为自己骄傲。

她回忆,从2003年开始参与访贫、香积、福田和社区爱洒等志工服务,让她变得更独立,也建立了自信心。她感恩在慈济中不断学习与成长,也勉励慈少们:“每天起床先把棉被折好,这是自律的开始。谨记行善行孝要及时。”当天,她更亲手准备娘惹糕与黑糯米糖水,分享她的拿手好料。

大家在志工黄亚家(右三)亲手建造的房子合影留念。右一为古素菁,左一为魏雪莺。【摄影:陈联喜】

另一位志工黄亚家笑着自我介绍:“我有四个女儿、一个儿子、九个外孙、八个曾孙。今年八十九岁了。我以前在工地打工,一天只赚马币四块钱,这屋子是我亲手打造的。”现场众人惊讶不已。

她回忆童年时,九岁就要照顾牛只、养鸡鸭、种菜、煮饭做家务。婚后生活也依然辛苦,二十二岁结婚不到三个月便投入建筑工地工作,每天凌晨四点多起床,先为全家煮好一日三餐,清晨六点骑脚车赶去工地。她乐观笑着说:“从来不去想生活有多辛苦,只知道日子要一天一天过。”最后,她叮咛慈少们:“有机会就要多做好事喔!”

现场家长与孩子们深受震撼。家长魏雪莺分享:“看不出郑美娘已经七十八岁,不懂华文却能全程参与《水忏》演出,真的很佩服!她和亚家师姑完全可以在家休息,但却选择做志工,真的很不简单。付出就会有成长。”

侯卉迎(左四)代表团队送上亲笔写的小卡片给志工郑美娘。【摄影:陈联喜】

慈少侯卉迎同学则表示,她不敢相信黄亚家已经八十九岁,而且屋子竟然是自己一砖一瓦盖起来的!而郑美娘的好学让她心生敬佩。“两位师姑待人处事都很正向,也很勇敢面对生活。”  

家长古素菁感受深刻地说:“拜访之后脑中浮现'活在当下'这句话。觉得把握每个时刻,把当下做好,当下的自己就是最好的自己。控制不了的事不必强求,尽力就好。”接着她勉励女儿欧秋银,长者志工刻苦耐劳的精神非常值得学习。她们始终专注于把本分做好、认真过好每一天,而不是花时间忧虑未来。妳可以向她们学习,把握当下,每一天,甚至每一刻,都尽力把该做的事情做到最好,因为无论是妳或我,都无法掌控明天或未来。

这场慈少班亲子探访,让孩子们亲耳听见志工长者的生命故事,也亲眼见证她们的笑容与坚毅。虽然岁月在她们的身体上留下痕迹,但她们却以行动证明──生命的价值不在年龄,而在于是否愿意持续付出。

慈少与家长们在互动中,不仅获得启发,更许下了一个愿望:“未来即使年老,也要持续助人、持续互动,让人生更有意义。”

这样的代间交流,不只是传承,更是一分爱与善的循环。慈少班也期待透过这样的体验课程,让青少年在心中种下慈悲与责任的种子,长成关怀人群、守护地球的大力量。

Pin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