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xif-facebook-square
  • qxio-social-youtube
  • qxio-ios-telephone
  • qxio-search

应变能力的考验 环保展具创意足

绿色行动体验展计有八个展区,各有主题,分由各社区认领。大城堡、旧巴生路及沙登社区接手规划“欲望深无底”展区。【摄影:李国强】

三十五年前,一句来自证严法师“用鼓掌的双手做环保”的呼唤开启全球环保行动;三十五年后,千千万万的环保志工之手,成为推动改变世界的双手。

天灾不断、地球暖化、气候异常,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正在改变。为地球尽一分心力,是每一个人的本分也是使命。慈济雪隆环保也有三十年,策划在2025年8月24日到2026年2月28日进行为期半年的绿色行动体验展。

绿色行动体验展计有八个展区,各有主题,分由各社区认领;每个展区的主题环环相扣,串连环保资讯。展区主题计有:鲸鱼的呼唤、欲望深无底、四大不调、气候时钟、环保5R、环保素食、十指口诀、爱心双手卡加藏宝箱的绿色行动。

◎制作材料 取自环保回收资源

大城堡、旧巴生路及沙登社区接手规划“欲望深无底”,对设计颇有经验和兴趣的志工柯素美(虑援)说:“当我们接到这个主题时,很是惊讶!因为,它太抽象了,根本就不知道如何着手。接着,看到那个'欲'字下面有个心字,于是心血来潮,就决定用'心'形作为设计隧道的构思。”

她解释:“人心欲望愈强,贪念就愈大,因此隧道内摆放了象征奢华的物品,设计心墙的颜色也从透明洁净,逐渐转为最后的黑色,象征贪念无可克制,便会堕入无底深渊。隧道的尽头设计是垂挂一幅绘着深渊的画帘,象征造业的'因';从深渊走出去,会看到因地球暖化导致地、水、火、风四大不调所产生的'果'。”

在制作的过程,柯素美面对的挑战就是时间上的紧凑;上班族的她,每天还得跑环保站,确保收集材料的进度。她说:“刚开始,有些意见和构思的分歧,可是团队的共识是听取最好的建议,所以还是要边做边改。”

素美补充说:“感恩有心大德捐出了部分的铁架材料,而其余大多来自环保站的回收物,因此制作开销非常少。再说,这隧道展具不是一次性用品,它可以拆解后再组装重复使用。外墙使用了一万零二十支形状一致的宝特瓶,皆是志工们用心收集、清洗,再以环环相扣的形式串连而成。所以隧道的材料,可以说是百分百的取自回收资源。”

在制作的过程,柯素美面对的挑战就是时间上的紧凑;上班族的她,每天还得跑环保站,确保收集材料的进度。【摄影:饶瑞泙】
联想到“欲”字下面有个心字,团队决定用“心”字形作为“欲望深无底”展区设计隧道的构思。【摄影:李金玥】

◎一声呼唤 志工随即赶来付出

大城堡社区的环保干事陈凤仪(慈施)回忆起团队在接到“欲望深无底”这主题时,表示很困惑。后来决定利用宝特瓶与塑料袋制作不同颜色的心型隧道,有红色,黑色,白色,杂色,粉红色,寓意人们拥有不同的欲望。

有了概念后,各区分配制作不同颜色的宝特瓶条,作为后续心形隧道的合成品。“回收的宝特瓶作为主要材料。但是要找到足够数量、相同大小的瓶子并非易事,因为我们需要拼接在一起成为长条状。”陈凤仪说,庆幸武吉加里尔环保站因位于高尔夫俱乐部,因此在该公司办活动都能回收到同款的矿泉水瓶而解决了瓶子大小不一的困扰。

从回收瓶子与相同颜色的塑料袋,经过清洗、晾干、分类,再剪割瓶子与塑料袋,把颜色的塑料袋塞进瓶子后,接驳起来成为一支支四尺长的瓶子条。每个步骤都需志工们的团队协作才能完成。“尤其同类色的塑料袋不够是最头疼的问题。”陈凤仪坦言,这个得靠两个和气环保站互相资源共享,才能成就这件好事。

凤仪以感恩的语气表示,“最让我感动的是志工们的合心。只要一呼唤,大家都会来帮忙。特别是晚间的动员,有些志工都会在放工后赶来付出。”

陈凤仪感恩地表示,“最让我感动的是志工们的合心。只要一呼唤,大家都会来帮忙。特别是晚间的动员,有些志工都会在放工后赶来付出。”【摄影:张志量】
各区分配制作不同颜色的宝特瓶条,作为后续心形隧道的合成品。【摄影:何维美】

◎绿行体验 种如是因得如是果

“绿行体验展”以“因、果、法“为核心概念。“欲望深无底”展区呈现的是“因”,而“四大不调”展区则是“果”的展现,让会众了解灾难频频发生的缘由,并体验由此引发的后果。

志工吴平洪(诚毅)承担“四大不调”展具制作的协调。从事会计工作的他坦言,对展具设计毫无经验,心中难免战战兢兢,但在使命感的驱使下毅然接下任务。他很感恩透过团队合作逐渐建立信心,并体悟到:“只要愿意承担,肯定有收获。”

吴平洪指出,展具设计并非一次的共识便能定案,团队边做边调、发挥巧思,逐步成型。 “从设计概念到所使用的材料都需要不断调整,在在考验团队的耐心和应变能力,我们必须学习接变化球。很感恩的是,每当遇到困难,团队群组中总有人提供协助和建议,齐心协力克服挑战。”

当地、水、火、风四大元素失去平衡,随之而来的是地震、土崩、洪灾、森林大火、风灾等自然灾害。“四大不调”展区采用隧道式设计,让会众一步步走入灾害情境中。约十分钟的体验过程中,将依序感受到土崩、火灾、洪灾及龙卷风的威胁。

在“火”的区块,用宝特瓶制成的一颗地球,分成两半,分别悬挂在隧道两侧的墙上。一边是美丽的绿色地球,另一边则是被火焚烧的红色地球,形成强烈对比。火烧地球内设有加热器营造高温环境,同时摆放事先准备的烧焦木材,让会众不仅感受到热度,还能闻到烧焦的味道,并以红色LED灯光制造燃烧效果,加强火灾现场的真实感。

“地”的区块是运用3D列印技术,显现土崩、地震等景象,并透过投影影片强化临场感,营造出大地不稳定的感觉。

“水”的区块则以类似水床的地垫模拟洪水过后的场景,并且设置篱笆,里面堆放各类垃圾,呈现洪水退后环境污染的惨况,提醒人们反思环保的重要性。

最后是“风”的区块,团队准备了两台大马力风扇,模拟龙卷风的强风;天花板上悬挂数台风扇,里面摆放的房屋、汽车、树枝等模型不停旋转,让会众感受龙卷风的威力。

承担“四大不调”展具制作的协调吴平洪(诚毅)从事会计工作,对展具设计毫无经验,心底战战兢兢。他很感恩透过团队合作建立起信心,并体悟到:“只要愿意承担,肯定有收获。” 【摄影:饶瑞泙】
当地、水、火、风四大不调,随之而来的是自然灾害。“四大不调”展区采用隧道式设计,让会众一步步走入灾害情境中,感受到土崩、火灾、洪灾及龙卷风的威胁。【摄影:彭国源】

负责设计与制作隧道外围的志工林泰龙抱着“做就对了”的心态承担这项任务。他分享,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在材料选择上经历了多次尝试与调整,才达到眼前的效果。最初使用水管,第二次改用三夹板,还是不理想,后来一位善心人士愿意捐赠木材,我们才最终决定采用木材来建造。”
 
林泰龙口中的这位善心人士,是来自Gain Green 的老板刘荣林。他鼎力支持这个项目,捐赠了多达六百支泡桐木(Revotropix Paulownia)。

经营家私业的林泰龙,慷慨借出设备齐全的工厂,与团队一起制作隧道外围。当他看到许多非专业的志工热心前来协助时,深受感动,他说:“让我最震撼的是师兄师姊们的毅力和精神,帮忙搬运沉重的木材,大家分工合作,非常和谐,这种精神令人动容。”

过程中,因为材料的误送,打乱了原有的方案。团队临时调整设计。在短短的一天半内,完成了二十片由七支八尺高的木材组成的墙板、五个门框等构件。随后在8月9日将木材搬运到吉隆坡慈济静思堂进行组装,一座长二十九尺、宽约七尺、高约八尺的隧道外围终于大功告成。

团队坚持环保理念,尽量使用回收材料。除了隧道外围,隧道的门帘由宝特瓶串联而成,内部填满铝箔包装袋。吴平洪冀望与会者走进“四大不调”隧道,透过亲身体验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能更深刻体会保护地球的急迫性,他说:“如果大家不改变生活习惯,不积极落实环保,恐怕地球将面临更严重的灾难。”

负责设计与制作“四大不调“隧道外围的志工林泰龙抱着“做就对了”的心态承担这项任务。他坦承:“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在材料选择上经历了多次尝试与调整,才达到眼前的效果。 ” 【摄影:饶瑞泙】
善心人士刘荣林捐赠多达六百支泡桐木(Revotropix Paulownia)。林泰龙说:“让我最震撼的是师兄师姊们的毅力和精神,帮忙搬运沉重的木材,大家分工合作,非常和谐,这种精神令人动容。” 【摄影:饶瑞泙】

将于2025年8月24日开展的“绿色行动体验展”,期待透过人人可行的绿色行动,带动大众从“认识”与“感受”,进而“觉悟” 与“实践”,让环保不仅是理念,而是落实在生活的日常选择中。


<注>: 
“环保5R”即拒绝(Refuse)、再用(Reuse)、减少(Reduce)、修复(Repair)及再回收(Recycle)
 

 

Pin It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