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4日,座落在吉隆坡慈济静思堂的“绿色行动体验展”正式揭幕。八个精心规划的展区,结合多媒体、互动装置与艺术创作,引领参观者一步步走过“唤起意识—触动心灵—深化理解—付诸行动”的历程。
2025年8月24日,晨曦轻洒,静思堂园区内,一头长达三十三尺、闪耀蓝光的巨鲸仰天伫立,仿佛从大海深处游来,凝望着人群。几只灵巧的海豚跃起迎接来宾,象征着生机与希望。此刻,静思堂早已人潮汇聚,弥漫着一种欢愉与热切的氛围。
这天,慈济迎来环保三十周年的重要活动之一—— “绿色行动体验展”正式揭幕。六个月的展期,是一场环保与生命教育的体现。现场六百位嘉宾齐聚,包括市议会官员、社会贤达、国家大使、学校副校长与家协代表,以及媒体、社区民众与志工,共同见证这场热闹而庄严的盛会。
◎八千岁演绎 人人做环保
然而,在人群之中,最动人的一幕,是一百一十六位年龄六十五岁至八十八岁的环保志工,他们身着整齐制服,排成队伍站在国议厅舞台上,其中十八位年逾八旬。若把他们的年岁相加,超过八千岁——这是一股八千岁的生命力,凝聚成今天舞台上的风景。岁月在他们的脸上留下皱纹,却抹不去笑容里的光彩。此刻,他们以手语表演〈人人做环保〉,用双手诉说三十年的坚持。
音乐一响起,长者们双手整齐挥动,动作虽缓却铿锵有力。有人轻轻哼唱着歌词,有人专注凝神,生怕做错动作。台下的会众望着这群“不老环保人”,不自觉随节奏拍掌应和。这群长者的身影,带给大家的不只是欢乐,而是见证三十年以来,一步一脚印坚持的感动。
慈济雪隆分会副执行长董秀美,在致词时特别提到:“三十五年前,证严上人以‘珍惜资源,实践环保’的理念启发众人。从最初少数志工做环保,到今日发展为跨越国界的全球运动,理念从未改变,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大会特别设立两个奖项,以表彰在环保推动上的卓越成果。益智华文小学荣获“绿色校园奖”。自2019年起,在慈济志工的带动下,师生与家长三方携手推动环保,校园内已全面停用一次性餐具,并成功迈向“零垃圾”的里程碑;另一个“最佳人气奖”则颁发给慈济增江环保站。自2024年至2025年7月,该站共接待三十二梯次参访团,累积超过一千七百人次到访,推广影响深远。
随后,萤幕上播放着〈来自未来孩子的一封信〉。画面里,一位2055 年的孩子,感恩现代人守护并营造了一个绿色地球。字字句句,触动人心。然而细细品味才明白,这封信并非真的来自未来,而是寄望于此刻──因为今天的一念一行,将写成明日的世界。

◎八大展览区 沉浸式体验
由慈济雪隆分会副执行长董秀美(慈泽)、田金香(慈介),及三位环保合心干事林涌顺(济培)、俞自如(济谛)、吕顺荣(本嘉),共同按下“小鲸鱼模型”启动开幕亮灯仪式。随后,部分来宾随导览志工步入展区,其余嘉宾则与长者一同舞动〈人人做环保〉,现场气氛热烈。
展区入口处,是一座由两千只手工蚂蚁堆砌而成的拱门。细看,每一只蚂蚁都是志工用回收塑料打包带编织而成,象征“蚂蚁雄兵”群体合作的精神。穿过拱门,展览的动线由“因”走向“果”,再引向“法”。
第一段“因”,一条以一万只宝特瓶制作的“欲望深无底”为主题的隧道,投射出现代人生活的缩影——网购包裹堆积如山、人行模具穿戴无数衣物、塑料垃圾随手丢弃。让参观者穿过“欲望隧道”时,一步步看见过度消费带来的情况。


“因”的累积,必然导向“果”。接着来到“果”展区,眼前是一幕幕四大不调的情境——地震的震动体验、水灾后的狼狈情景、火灾烈焰的炽热、风灾的呼啸与威力。这些都是因人类过度索取、排放与浪费,所加速引发的极端灾难。当参观者置身其中,伴随强烈音效与拟真灯光,那种窒息与不安,让人不禁省思:这一切并非天灾,而是人祸累积的必然结果。
展区中央处悬挂着一座巨大的“气候时钟”,倒数声滴答作响,提醒人类留给地球的时间所剩仅三年。一位受邀参访的市议会官员莎吉娜(Syakina Bt Jaffar)站在时钟前,沉默许久,才缓缓说:“作为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我们心中应该要害怕与忧虑:若地球的气候再度恶化、升温一点五度,人类将面对更严峻的处境,因为现在我们已经能明显感受到地球的炙热了。这不只是展览,而是一个警钟。”


最后一区“法”,则带来希望。 “环保5R ”和“十指口诀”展具:拒绝( Refuse )、减量( Reduce )、再利用( Reuse )、回收( Recycle )、修复( Repair ),还有两个大型“大白菜”和“大片肉”,注解低碳饮食如何减少地球负担。
这场展览透过八个精心规划的展区,结合多媒体、互动装置与艺术创作,引领参观者一步步走过“唤起意识—触动心灵—深化理解—付诸行动”的历程。展品既有对无尽欲望的深刻省思,也有对气候变迁的真切警示,更特别设置了承诺环节,邀请民众签下绿色行动的誓言,写下心中的感动,转化为守护地球的实际行动。


◎八十七万纸盒 化身永续鲸鱼
除了八大展区,静思堂外还有一件镇堂之作——永续鲸鱼。一尾由利乐公司( Tetra Pak International SA)捐赠的再生铝制板材,拼接而成的巨型鲸鱼,静静伫立在园区,吸引着所有人的目光。利乐永续发展部总监陈敏莉,第一眼看见它时,她说:“心中涌起的是震撼与感动。它不只是壮观与美丽,更是环保志工们用心与坚持的结晶。”语气中满溢着由衷的赞佩。
这份感动,其实承载着与慈济合作的十年情谊。利乐自2005年起推动饮料盒回收,近二十年不曾间断;与慈济的缘分,则已携手走过十载。这一次,鲸鱼身躯结构、台架与踏板,共用上七十四片再生铝制板材,取自八十七万六千个回收饮料盒内层的薄铝片,再制而成,充分展现了循环利用的价值。
敏莉深感: “保护地球,不需要等到能力很大才开始。若只是口号,环保容易流于抽象;而展品却能让人真切体会环保的重要性。 ”
她相信,每一份微小的付出,都能累积成守护大地的力量。这头永续鲸鱼,是利乐与慈济十年同行的足迹,也是环保志工坚持做环保的象征,提醒大家这条路还要继续走下去。


◎青年视角创作 唤起世代共鸣

除了利乐的永续鲸鱼,展区里还有来自青年视角的创意作品。
在绿色行动展区里,有一件名为《树根下的世界》的作品,吸引着许多人驻足。作品作者是一名青年大德李伟城。他以独特视角揭开地底下的秘密世界,提醒众人:环境的污染,往往不只停留在眼前所见的表面。
他说:“我们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多垃圾早已沉淀在地底,被人忽视,却持续影响着植物与生态的发展。”作品以木材和纸皮制作,是一个树根盘着塑料垃圾生长,虫蚁世界被破坏的展品。
作品的主角是一群蚂蚁,象征团结的力量;当中还隐藏了三百多个汉字,需要观众转换不同角度,细心寻找,希望带来趣味之外,更引人省思。“一个人找不到全部的字,但众人合力,就能完成。”他笑着补充,这正呼应了蚂蚁的群体精神,也呼应了环保行动需要大家一同参与。伟城解释,这寓意人生与环保的启示——当一条路走不通时,换个角度或许能找到新的方向。
他认为,年轻一代的环保意识参差不齐,有些人积极参与,也有人缺乏概念。 “其实这与生活环境、社群媒体的影响有关。如果每天滑手机时,多看一点环保内容,自然就会潜移默化。”
他续说:“要吸引年轻人参与环保,不能停留在口号,而要结合兴趣。比如手工艺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当年轻人亲手把废弃物变成作品,他们才会真正体会到资源的珍贵。”
他认为,环保不是艰难的责任,而是生活中随手可做的小事。“能分类就分类,不确定怎么分类,就送到环保站去问。重要的是,大家要明白,环保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保护我们共同的地球。”
最后,他带着微笑邀请观众:“希望大家来展场走一走,看看能不能找到我藏在作品里的三百个字。”
◎培养环保种子 从校园里扎根
环保的传承,不仅需要艺术的创意,也需要教育的扎根。
来自森美兰群英华小的副校长梁敬迎,她回忆,去年带领学生们初次参访静思堂时,深受慈济故事的震撼与感动。这次得知有环保展览,她毫不犹豫地将它安排进毕业旅行的行程中。十月,将有四十四位师生再度莅临,希望孩子在旅游之余,也能种下爱地球的种子。
她说,环保不只是大人的责任,即使年纪尚小,也能从生活里的一个动作做起。校园推行回收计划已两年。每班设有回收箱,食堂放置分类桶,提醒孩子瓶罐需清洗后再投入。
展览中“三年内气温可能上升1.5度”,地球正在发烧的警示,让她心头一震,也更感受到证严上人常说“来不及了”的迫切。因此,她认为环保教育必须现在就开始。她也盼望有更多学校同行,因为“孩子是未来的栋梁,唯有从小培养,才能延续善的循环。”

●
在展场里,人们看见的是作品,看见的是互动体验;然而,更深一层,其实是看见自己与地球的关系。
环保,不只是物质的回收,而是人心的净化。当众人愿意少一分欲望、多一分善念,世界就会少一些耗损、多一些清凉。证严上人常说:“心若转,境就转。”展览只是因缘的呈现,而真正的改变,必须从每一颗心开始。当人人都能在日常中实践一分简朴,便是与天地同愿,与万物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