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愿意成为慈青的一份子!”来自电脑班及英文班的学员振臂高呼!因为,从一场特为他们而办的爱洒活动中,更进一步了解慈济,善的种子,已播下在每个人的心田中。
菩提伽耶的电脑班及英文班,乃佛陀故乡印度执行团队为本土年轻人于2024年始而办的职训班。为了让本年度的新学员更了解慈济,培育组特于2025年7月22日下午一时至四时三十分,在慈济会所为他们举办一场爱洒,共迎来廿二位英文班、十二位电脑班学员,以及电脑班导师莫哈末( Md Manir Uddin )、英文班导师哈雷德拉( Harendra Kumar )出席。
培育组志工王玥陶(懿定)表示,该组在2025年6月11日曾为村庄妇女缝纫班学员办过爱洒。今天,她与本土以工代赈同仁维卡什(Vikash Kumar)则循着“培养慈悲心、提升年轻人慈善新思维”作主轴,为这群学员规划有关的课程纲要,以传递慈济的理念及其核心价值,希望他们把握分秒,学习去付出。同时,也让这些新生代,得以透过服务人群、突破自我,为自己铺陈一条有价值的人生旅途,蜕变成更好的自己。
首先安排的是寻宝游戏,每一组派出一个代表,以黑布条蒙眼,在其它组员的陪伴及指示下,找寻摆放在场内的竹筒。“这是让他们领悟,只要有明师指引,就可以找到正确的目标。”
寻宝的游戏规则,乃让学员从竹筒抽出里头的静思语,在会场中找寻慈善志业与医疗志业的“宝藏”。学员们雀跃万分,热烈讨论,终于从静思语上的提示,首先找到甘满季(Gain Manjhi)与特丽(Tetari Kumari)这两道“宝藏”。甘满季原本行乞维生,经村民提报后成为慈济照顾户;腿部有缺陷的特丽,则是接受装义肢及照料而成为慈济的医疗个案受惠者。
如今,甘满季经常跟志工去付出,目前是培训志工,特丽也在缝纫班习得了一技之长,翻转了本来困顿的人生。有趣的是,在下一轮的寻宝游戏中,学员从静思语中找到教育志业的“宝藏”,就是电脑班导师莫哈末与英文班导师哈雷德拉!大家了解有机会来上课,乃汇聚了全球许多善心人士的捐献。师生欣喜互动,场面温馨。

◎找到善行源头 聆听生命故事
王玥陶重申,“我和伙伴要传达给学员的讯息是,只要愿意把握时间,敞开心胸去学习,就能够紧握住改变自己前途的钥匙。”寻宝游戏结束后,维卡什也分享刚才的寻宝游戏以竹筒贯穿课程的用意。那就是慈济从三十位家庭主妇日存五毛钱展开济贫工作,建立四大志业、八大法印,直到成为国际NGO,都是源自“小钱行大善”发挥的力量。
英文班学员素娜尼(Sonali Kumari)表示被蒙上眼时,因为一下子无法适应,即使有其它学员陪伴和指引,每走一步都战战兢兢。“幸好在游戏开始前,志工告诉我要注意身边的人讲话,不要退缩,也不要中途放弃。果然,我这一组很快就找到宝藏了。”素娜尼开心的说。今天上完课后,她明白原来竹筒是慈济创办人证严法师鼓励人人每天存一点点钱,积少成多,就可以帮助别人。她说会珍惜这个机会,加倍努力去学习。
接着,甘满季和特丽上场分享他们的生命故事。
甘满季感谢在迟暮之年遇上慈济,否则还在乞讨,过着有一顿、没一顿,甚至居无定所的日子。后来,慈济志工的出现,改写了他的命运。如今,他每天到会所付出,也不时跟志工去关怀其它感恩户。同时上了见习课程,今年更被推荐为培训学员。 “我最想跟慈济基金会创办人证严上人说一声:感恩。”甘满季语带哽咽道来。
自小只能以单腿行走的特丽,生活范围限于居所周遭,也无法工作,非常自卑。直到慈济志工协助她安装义肢,并给予贴心的后续照料,让她有机会重新“站”了起来!她也主动要求到缝纫班学习,希望可以自力更生。最重要的是,她比以前敢挺起胸膛,因为从中找回了自信。

◎ 年轻就是活力 焕发自信光彩
另一名常流露腼腆笑容的英文班学员安力(Amrit Raj),表示来上课时对慈济基金会了解不多,但平时都很踊跃参与如慈善日、手语等活动,只知道这是一个帮助菩提伽耶穷人的团体。听了甘满季和特丽的分享,他比较明白慈济在这里所做的事。
“英文老师上课时也有跟我们分享静思语,今天要用藏在竹筒里的静思语去玩寻宝游戏,让我们从它的意思去找答案,大家想了很久都找不到,但志工叫我们不要停下来,继续加油,虽然其它小组比我们快找到答案,但是志工称赞我们很努力。”
今天的课程,也穿插多位慈青在付出的身影,莫希特(Mohit Gupta)是其中一位。 “在来自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台湾的慈济师姑、师伯的关怀和陪伴之下,我时常承担各项勤务,学习了很多东西,感到更有信心。”
2024年7月至12月,莫希特还曾与其它菩提伽耶的伙伴去台湾进修中文课程,也参与当地的志工服务。“希望大家常常来参与慈济活动,因为透过帮助别人,会增添源源不绝的正能量。”


另两位慈青舒巴穆(Shubham Kumar)和尼加姆(Nigam Kumar),与莫希特一样在慈济承担影片剪辑、以及维修电脑。前者坦言,在这里学会自律,内向的他也比以往更容易与人沟通。而尼加姆分享自从参与慈济,克服了在众人面前分享的障碍,对自己更有自信。
他俩也呼吁在座者踊跃参加隔天在马斯蒂普(Mastipur)村举行的捡跑活动,捡起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资源,共同守护家园的洁净卫生。“希望邀约到一百名年轻人参加,发挥更大的影响力。”尼加姆朗声说。
舒巴穆指指身上的慈青制服,自豪地说,“感谢陪伴慈青的师姑师伯,穿上这件制服,象征着挑起年轻人带动更多年轻人的责任,也激发我们要更努力去完成使命。”
到了活动尾声,电脑班导师莫哈末受邀分享。他表示,自己曾参与慈善日的家访,看到贫困的村民因慈济援助而改善困境,很感动。而慈济推动的竹筒,也让他明白做善事不一定要捐很多钱,身体力行也可以,他来日会邀请朋友参与活动。


●
执行团队苏祈逢(济祈)执行长期许学员要经得起千锤百炼,发挥矿物化为钻石的良能,为自己创造有价值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