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xif-facebook-square
  • qxio-social-youtube
  • qxio-ios-telephone
  • qxio-search

素食煮意 慈少展现成长滋味

香气四溢、锅铲翻动,慈少们在素食“煮”意中放手尝试,用合作与创意写下成长轨迹。这不只是烹饪比赛,更是一堂走向成熟的圆缘课,把学习化成滋味,把回忆烙进心里。
由青少年亲手烹调,美味可口的咖喱炖菜出炉啦!【摄影:倪文正】

2025年11月9日,麻坡慈济青少年成长班(简称慈少)圆缘课程在笑声、惊险与惊喜中热闹展开。

一开始的画面可说是“惊险又爆笑”。

有的慈少手握菜刀,找不到力道与角度,一刀一刀像在跟红萝卜“讨拍”,笨拙地往下砍;有人切青菜时,刀子卡在菜梗动也动不了;第一次洗菜的慈少望着满盆蔬菜满脸疑惑,还转头认真问志工:“洗菜……要不要放一点洗碗水?”

更有慈少才刚拿起刀,还没正式下刀就切到手指,志工赶紧拿胶布替他包扎。看着这一幕,队辅们心惊胆跳,忍不住在心里嘀咕:“他们真的可以吗?”

这一幕幕手忙脚乱的场景,在麻坡静思堂悄然上演。课务组特别为慈少们筹办“素食'煮'意”烹饪比赛,为一整年的慈少课程画下精彩又难忘的句点。

◎ 一起备食材 一起长本领

自10月起,各组便开始讨论菜单、规划食材;11月8日,队辅带着慈少们前往菜市场采购蔬果。市场里人声鼎沸,慈少各展所长:有人精算成本避免超支;有人仔细挑选食材;也有人个性爽快,迅速完成购买。

对于第一次走进市场的慈少,每个摊位都充满新奇,他们边看边问、边学边记;稍有经验的则照计划稳步前进。队辅适时放手,让青少年在做中学,培养分工合作。

队辅与慈少到菜市场采购食材。【摄影:罗宗进】

比赛当天,队辅与慈少将家中的各式“神器”搬来——电磁炉、烤炉、锅子、菜刀、砧板、抹布、碗盘,一样不缺;一百分钟内完成洗、切、炒、煮、摆盘。

起初场面混乱,八组慈少挤在同一个空间,各自紧张地分配工作;一旁观察的志工也不禁替他们捏了一把冷汗。

然而,混乱过后逐渐看见秩序。每一组都找到自己的节奏,慢慢展现出“大厨”姿态。

现场的声音,也从一开始的惊呼:
“你切红萝卜要小心喔!”
“火候要控制,不然油会溅出来!”
“芒果不能这样切,会烂掉啦!”

转为后来的赞叹——
“哇,这道菜好漂亮!”
“味道真的不错耶!”
“摆盘很美,你们真的很用心!”

这是属于青春的成长印记——当大人愿意相信、愿意放手,便会发现青少年也能展现无限的可能。

充满巧思的吸睛菜单与料理。【摄影:陈月菊】

◎ 放手的力量 让爱往前走

队辅李月娇(明晶)表示,陪伴慈少成长,是她最感幸福的事。她回忆,自2017年陪着十三岁的女儿加入慈少,如今女儿已二十一岁,她仍持续参与其中。慈少团的年龄介于十三至十六岁,每一批最多只能陪伴四年;在她心中,这段路不只是孩子的成长,也是大人的成长。

她笑说,现在的青少年其实很不简单,有时与他们对话,他们未必会立即回应,但在互动中,她渐渐看见每个孩子的用心与努力。

前一天,她才陪同慈少一起采购食材,并叮咛大家需携带的物品;没想到比赛当天一到场,他们仍连连发问:“师姑,油有带吗?剪刀有带吗?盘子有带吗?”每一个提问都是小小挑战,也让她更了解慈少的特质与细心。比赛当天,大家能分工合作,切菜、调味、摆盘井然有序,成果远超预期。

队辅李月娇(左二)分享,能陪伴慈少一路成长,是她最感幸福的事。【摄影:苏秀莲】

李月娇感慨,家长们常太担心孩子,其实他们早已懂得合作、懂得承担。“我们常以为他们不行,但其实他们比想象中还要好。”自2022年新冠疫情行管令期间开始带这批慈少,从线上互动到实体课程,她一路看着他们凝聚、成长、互相扶持,如今逐渐展现自信与能力。

最后,李月娇也祝福慈少们:保持自信与开心,遇到困难时给自己时间沉淀,再重新站起来。她期许这批年轻人,未来能靠自己闯出一片天。

◎ 四载同行路 心中多不舍

有些慈少自小在慈济成长,对这里怀着依恋;新加入的慈少则带着好奇踏入团队。每堂课、每次活动,都累积回忆,留下成长印记。

对即将毕业的慈少,每一次活动都格外珍贵,承载四年的学习与回忆。十六岁的陈政宏与吴凯琴,心中五味杂陈,带着满满回忆迎接最后一堂课。

陈政宏说:“从亲子班一路走来,如今站在慈少的尾声,心里满满都是不舍。”

陈政宏(右二)与队友用心准备食材,齐心完成任务。【摄影:倪文正】

他形容今天的烹饪课“很开心,也很珍贵”。在最后一天能与队友、志工一起动手、共享餐点,为这段旅程留下温暖印章。虽然过程中几度失败,但大家不断尝试,最终端出一道道完成品。他说,最珍贵的不是成功,而是“一起讨论、一起争论,最后看到成果”的默契与成就感。

回望四年,他坦言改变很大;以前比较暴躁、没有耐性,但在慈少里,他学会冷静、学会沟通。临别时,他说:“谢谢慈少伙伴,也谢谢师姑(志工)。这里很好玩,也很值得。”

吴凯琴从小在慈济家庭长大,是名符其实的“慈济孩子”。今天,她的组别准备了黑糯米与寿司,一开始很紧张,但在队员分工合作与互相提醒下逐渐放松。她说,即使一边玩、一边学,也展现责任感。对她而言,团队精神最重要的是合作与沟通,只有互相配合,事情才能做好。她开心表示:“还蛮好玩的。”

虽然今年是她在慈少的最后一年,她仍期盼:“如果有机会,我还是会回来。”这分热情,也映照出她在慈少几年的成长与珍贵回忆。

吴凯琴认为,唯有合作与沟通,团队才能顺利完成任务。【摄影:倪文正】

◎ 五彩学习路 各展小亮点

除了即将毕业的学长,今年的慈少团队还有不同阶段的孩子;他们或稳定内敛、或创意十足、或初次体验,一起在厨房动手、协作,拼凑出最真实的学习课。

十四岁的叶可萱今天格外专注,她说,最开心的不是煮出什么菜,而是“大家一起做,比较省心,也比较好玩”。

每人分工明确:她负责切菜整理桌面,旁边志工也称赞;不擅料理的同学则协助削皮、备料。她说,最重要的是“互相帮忙、不要只坐着看”的团队精神。端出成品时,她的眼睛亮了起来,既开心也自豪。

队辅在旁指导切菜、开炉与安全,让她觉得学习既自在又实用,“以后会煮,就不会饿着自己。”

李沁恩专注用心地为作品点上小眼睛。【摄影:苏秀莲】
充满巧思的果塔塔。【摄影:杨春燕】

另一头,智慧组以串烧烤“火的片刻”与水果甜品“果塔塔”,夺得本次比赛冠军。

李沁恩说,一开始大家紧张,但在讨论、分工与调整中,默契逐渐形成。她最投入的是为水果塔加上黑芝麻做成“小眼睛”,灵感来自网路,也加入巧思,让成品更俏皮。端上桌前,她既紧张又期待,看到评审的欣赏眼神才放心。

孩子们还自费准备围裙与头套,作为慈少旅程纪念。从采购到创意呈现,他们的专注与用心,不仅成就冠军,也收获成长,为课程留下精彩一页。

年仅十三岁的林时毅,是今年慈少团中最年轻成员,也是首次参加课程。第一次“砍”菜的他笑开怀:“今天很开心,很好玩,学到切菜、煮菜。”他负责切萝卜,因力气不够自创方法——先压着再砍成两半。他愿意慢慢学习正确技巧,对慈少课程充满期待、好奇与热诚,展现出小小慈少的大大潜能。

◎ 用心创佳肴 评审连声赞

当慈少在厨房大显身手时,家人也齐聚静思堂,聆听营养师黎雪芳的蔬食健康讲座—— “用植物的能量,养出更好的身体”。她提醒,素食不只吃青菜,豆类、五谷与健康油脂同样重要;若需高温油炸,也应选用稳定油品,如棕油,以兼顾健康与安全。

讲座结束后,烹饪比赛成果登场。评审团逐一品尝慈少们亲手完成的佳肴,给予高度肯定。

评审之一的营养师邱诗嘉表示,慈少们准备的食材多样,不仅蔬菜丰富,也兼顾蛋白质;即使第一次实作,就能呈现出这样的成果,已十分不易。她说,有些组别的面皮不干不硬,咖喱食材齐全,“已达成人水准”。

营养师邱诗嘉(中)赞赏慈少的料理成果。【摄影:陈月菊】

邱诗嘉也指出,对许多完全没有烹饪经验的孩子而言,切菜、备料难免手忙脚乱,但在团队合作与互相提醒下,他们把一盘菜从零做到完整端上桌。她认为:“这对青少年来说是一段很好的学习经验,既能学煮、学吃,也能理解健康饮食的重要性。”

评审的肯定,不仅赞赏料理成果,更见证孩子们在专注、合作与探索中展现的成长与潜能,为今年慈少的学习旅程画下温馨而完满的句点。

在厨房里翻炒的不只是食材,还有青少年的好奇心与努力。每一次动手、每一次尝试,都是学习的印记;每道完成的菜肴,也承载笑声与成就感。素食“煮”意比赛成为青少年趣味与温暖兼具的实作体验。

这一刻,不只是比赛的结束,更是青少年的圆缘时刻。从手忙脚乱到默契合作,他们找到自己的位置,也感受到团队力量。笑声与鼓励交织,煮出的不只是美味,更是友谊、学习与圆满的喜悦。

队辅用心制作纪念册,送给即将毕业的慈少。【摄影:陈月菊】
Pin It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