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妈妈,谢谢你们从来没有放弃我。”
“应该的,因为你是我的孩子。”
在麻坡静思堂的一隅,七十二岁的母亲与四十五岁儿子紧紧相拥而泣,这分深情触动人心。父母的爱,不因岁月而减,不因错误而淡。家门永远敞开,孩子有难,父母必定无怨无悔地守护。
慈济麻坡支会于2025年8月22日至24日举办三天《地藏经》法会暨祈福会,共有七百零六人虔诚参与,三百五十二人次志工投入服务。除了静心诵经,外场也设有环保宣导、供灯祈福、素食供斋,以及社教体验课程与表演活动,让吉祥月在庄严氛围中更添喜乐与正向力量。
◎ 心的方向 回家的路
承担献供组的陈永豪(惟劲)在法会中特别动容。慈济是他生命的转捩点,也是他与父母重建桥梁的契机。
年轻时,他曾因与父母意见不合,一气之下离家两年不归。年节时,他没有返乡,父母的餐桌上少了一个身影,多了一分惆怅与眼泪。
2019年,他送资源到麻坡合丰环保教育站,接触慈济并开始参与共修。每一次恭读“慈济十戒”,当读到“调和声色,孝顺父母”,他总心头一震,愧疚难当,不敢出声。他明白,若不能在父母健在时亲口忏悔,再精彩的生活也无意义。
“一个人不怕错,就怕不改过,改过并不难。”这句静思语,让他终于鼓起勇气回到父母身边。双亲没有责怪,反而心疼地安慰:“能回来就好,其他都不重要。”宽容与慈爱让他泪如泉涌,也深深体会亲情的可贵。慈济让他找回心灵的家,更让他真正找到回家的路。
◎ 真情守护 化悲为力
2025年6月26日,太太因病往生,让陈永豪的人生陷入低谷。多年来,太太是他最坚实的后盾,默默守护家庭、细心照顾三个孩子,让他能无后顾之忧地在外奔波。她的离去,不仅夺走了挚爱,也抽空了他心中的支柱,留下无尽的悲痛与孤寂。
在这最艰难时刻,住在怡保的双亲毫不犹豫搬来陪伴。父亲天天接送孙子上下学、补习,无论晴雨从不喊累;母亲则一肩挑起家务,煮饭、洗衣、打理日常,默默承担一切。两老没有一句怨言,只有无尽的守护。夜深人静时,他看着母亲涂抹药油,揉着酸痛的手脚,那一幕让他心中涌起难以言喻的愧疚与感恩。
同时,慈济志工一路陪伴,不时送来温暖与关心;来自家庭与慈济的爱,支撑着他再次振作。
七月吉祥月法会中,他承担献供组,随着佛号声,双手捧起莲花灯,脚步沉稳地随队伍缓缓步入佛前。每一步,都是对父母无私守护的感恩,是对太太深情的追思,更是自我心灵的一次净化。


从太太在世时的守护,到父母年迈仍义无反顾的付出,再到志工无怨无悔的陪伴,这些爱凝聚成他前行的力量。如今,他将感恩化为行动,把孝心延伸为大爱,透过一次次承担实践菩萨道,即使历经苦难,也能散发光明。
三天法会中,妈妈曾月霞如约而至。儿子承担工作人员,总是早到迟归,她则静静坐在会场一隅,满脸笑意迎人。偶有志工走近,轻声问候,让曾月霞悲喜交集——不舍媳妇早逝与孩子辛劳,却也感念慈济人的温情陪伴,心头阴霾慢慢舒展。
谈起儿子,她笑着说:“他以前脾气很暴躁。”
顿了顿,又补上一句:“现在还是臭脾气,不过,他会常常抱着我。”
话音未落,陈永豪像孩子般撒娇:“我会尽量改,谢谢您,妈妈。”
曾月霞眼神慈爱,语气坚定:“不管孩子几岁,他永远是父母心头的宝。”
当十四岁小孙女天真地问:“阿公阿嬷,几时回怡保?”她笑着回应:“等你长大,结婚了,我们才回去。”
曾月霞脸上满是笑意,话语却蕴藏深情。这是不计代价的守护,也是世上最真挚的父母心。在这分爱的庇荫下,陈永豪渐渐学会抬头,面对生命风雨。
走过叛逆与遗憾,历经丧妻之痛,如今他一步步把忏悔化为孝心,把悲伤转为力量。父母的守护、慈济的陪伴,让他再次找到依靠,也让他明白——只要心中有爱,就能继续走下去。

◎ 无常示警 把握当下
2025年8月24日清晨,柔佛昔加末突发地震,震动虽短,却如一声警钟,提醒世人——无常并不遥远,当下须心存警觉。
庄似萍(慈延)首次参与麻坡《地藏经》法会,并承担司仪角色。一开始她感到紧张,但随着法会进行,经文带来的安定力量逐渐充盈心中。地震发生后,她更深刻体会:人生无法预料,能做的,就是多用心陪伴与行善。
“我很常回家陪妈妈吃饭,能多陪她一天就是福。”她笑着说。

法会结束后,她又立刻投入环保展导览工作,不让时间空过。她说:“能多做一点,就多做一点。”以实际行动,把“及时”落在日常。
在她心中,《地藏经》不只是经典,更是一分叮咛——提醒人们珍惜家人,把握因缘,当下就去实践。
◎ 巧手回收 四十年情
在社教体验课上,八十五岁的李玉妹(慈蕙),正带领民众用回收的打包带编织成环保球。她的手指灵巧翻飞,眼神里闪烁着喜悦与自信,宛如一位能把“废物”化为“宝物”的艺术家。
这些五颜六色的打包带,多来自亲友与邻里——药材店老板、亲戚、气功同伴……大家知道她要用来做环保工艺,都乐于提供。李玉妹笑说:“有时路过看到别人把好好的带子丢掉,我也会上前问:这个可以给我吗?”对她而言,延续物命就是一种惜福。
自1980年代起,她便开始用回收材料编织篮子、动物造型及各种小品,从兴趣到结缘,再到义卖。四十多年来,她为慈济义卖会提供无数作品,也包括各地校园的义卖。她说:“心里很高兴,更感安慰;东西没被浪费,还能帮助更多人。”

“只要慈济或者校园有需要,我一定会提供及护持。只要能动,我就要做,做到不会做为止!”
年龄从不是限制,李玉妹的生命态度,让人看见环保不只是一种行动,更是乐观积极的心境。废物经过她的巧手,化为美丽实用的作品;而年龄,对她来说只是数字,无法阻挡她“要做就去做”的热情。
她说:“能把东西再利用,又能利益大众,这样的日子,很开心。”在她的手中,不仅是编织一件作品,更是织就一分爱心。
从一条打包带到一个环保球,从小小巧思到涓滴善款,李玉妹以四十年的恒心告诉世人——爱护大地,其实可以从一双愿意付出的手开始。
◎ 蔬食护生 大地吉祥
吉祥月的意涵,不在驱鬼避邪,而在报恩尽孝、广行善行。为此,活动现场于23日与24日特别准备素食,与大众广结善缘,两天共提供一千一百一十三份餐点。
炒米粉搭配新鲜水果、拌饭,以及色彩缤纷的墨西哥卷饼,色香味俱全,吸引众人驻足品尝。
郑国祥陪同母亲与三位外甥一同前来,对素食餐点赞不绝口。他平日较少摄取蔬菜,这天的食物让他觉得清爽舒适。八岁的陈语萱也吃得津津有味,开心直呼:“很好吃!”郑国祥笑着分享,母亲甚至吃了两碗。
除了味蕾上的满足,郑国祥也提到,参与诵经让内心安定沉静,参观环保展则深受震撼,觉得能带给孩子们视觉与心灵上的启发,非常有意义。


当志工向他们一家宣导“挑战1 00餐无肉饮食——为天下祝福、为自身祝福”时,他们毫不犹豫填下响应表格。郑国祥笑言:“早餐吃素不难,简单一个面包就行。”一旁的妈妈也欣然加入,承诺为一家人的“早安素”努力,踏出爱护大地的一步。
虽然只是小小的一步,却蕴藏守护众生与疼惜大地的深意。素食不仅滋养身心,更能减少碳足迹、护生爱物。当人人愿意从日常一餐做起,家家户户的善念便能汇聚成守护环境的力量。
吉祥月里,以素食实践孝亲、以护生成就大地吉祥,让爱在餐桌上蔓延,也在生活中绵延不绝。
●
证严上人曾叮咛,七月是孝亲报恩、戒杀护生的吉祥月。以茹素培养慈悲心,以环保守护大地,以孝亲滋养心灵,这些都不是遥远的大道理,而是日常生活中最踏实的修行。
孝道,要及时表达,才不会留下遗憾;环保,是与天地共生的长远承诺;素食,则是慈悲心最温润的展现。当我们愿意在分秒中精进,生活便能转化为道场,每一个片刻都充满善念与祝福。
愿这个吉祥月,人人都能把握因缘,勤修善行,从家庭到社会,从自身到天地,共同走在孝亲报恩、护生爱地的光明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