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名素人演员在舞台上的每一个动作,都像在诉说家庭里的故事。从八旬奶奶、饮食业中壮年、教育工作者到全职妈妈,跨世代的演出者在舞台上诉说自己的孝亲故事,也向社会传递“及时行孝”的讯息。
从倔强到感恩,从遗憾到陪伴,《浩瀚父母恩》不只是一场表演,更是一堂生命教育课,让观众看见亲情最真挚的模样。
◎八旬志工 善与爱代代传
八十四岁的志工蔡维芳(慈翕),与同修赖城(济佑)一同站上舞台。对她而言,这场演绎不只是一次学习,更是一份使命。 “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把孙子带进慈济,让他在善与爱的氛围中成长。 ”疫情中出生的小孙子,是她特别的牵挂。她希望透过舞台,把爱与善的种子种在孩子的心田里。
虽然双脚常疼痛无力,比较健忘,她仍不曾想过放弃,每天按儿子的安排做体能训练。
她笑说,自己虽然动作慢,但或许正因如此,更适合诠释剧中的角色。演出当日,同修二人演绎真挚、自然,触动不少观众的心弦。她笑说:“这个年纪还能上台,真的很感恩。 ”


◎信愿行成为生命指南
和长者的坚持不同,中壮世代的方孝西与慈济的结缘,源自去年静思堂的动土礼、参与法船的演绎,他最深的体悟就是“信、愿、行” ,而这三个字成为他日后参与慈济的方向指引,不论是舞台或环保,都成为他生命的实践模式。
这一次,他与同修朱美玲搭档,在〈子过〉曲目中扮演父母的角色格外能体会剧中“叛逆”与“误交损友”的沉重。
身为饮食业者,他经常目睹一家人聚餐时,各自低头滑手机、却没有交流。这让他心寒,也更担忧下一代失去沟通的能力。他多次强调: “父母若任由这种情况发生,孩子将不懂得如何与人相处,甚至不会与亲生父母沟通。”
他认为,父母必须先调整态度,主动创造沟通的桥梁,建立彼此的“连结”才能避免孩子陷入偏差交友或叛逆的风险。 “只有连结存在,谈学业、行为、兴趣才有意义。父母亲要愿意分享经验,孩子才有机会参考并成长。 ”
在这份亲子连结的启发下,他进一步认识到,行善不只是对人,还可以对天地大自然。 “从一开始以为环保只是收垃圾,到弟弟方文光(济依)点拨:“做慈善是人助人,而做环保是与天地结缘。 ”这句话让方孝西格局大开,也更深信保护大地就是结善缘,而善缘必能转化为福报。
现在的他,因这份体悟更加坚定地投入慈济环保志业,身体力行回报父母恩,也用行动实践“信、愿、行”的人生指南。


◎从抱怨到感恩的心路历程
小学老师田淑茗,原本打算退休后才投身当志工,却因先生刘世坤校长的邀约,让她与慈济的因缘提早了六年。身为三个孩子的母亲,她起初相当抗拒,觉得周末自由被剥夺;但随着一次次参与,她被志工的谦和与热诚感动,也慢慢放下急躁,换来心境上的柔和与喜悦。从抱怨转为感恩,她说: “现在回头看,我很感恩他当初的'硬拉',让我提早走进慈济。 ”
田淑茗曾是活跃于学院舞台的学生,时隔三十多年,再次参与《浩瀚父母恩》演绎,内心满是忐忑。 “担心时间分配不好,顾不到孩子,也怕拖累团队。 ”然而,当她站上舞台,手语一字一句流动心声,观众感受到的不只是动作的优美,更是她用心诠释的情感。
这份经历,让她学会慢下来,也让她与先生关系更亲近。 “平时夫妻俩很少在众人面前牵手,这次在台上演夫妻,反而像回到恋爱时的甜蜜。 ”

身为教师,她深知价值观的重要。 “如果要改变孩子,从小就要让他们接触正向的团体。 ”在课堂,她开始分享慈济理念;在家里,她以身作则,让孩子看见行善的力量。
田淑茗希望未来有机会投入赈灾与救援工作。她说:“我一直向往能为社会付出,只要还能贡献,就不该等退休后才付出。”
从抱怨到感恩,从犹豫到坚定,田淑茗用行动诠释: “勇于尝试,突破自己,世界上没有做不到的事。 ”
◎用陪伴弥补遗憾
Lisa曾爱珍是一名全职妈妈,更是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疫情期间,她在志工的邀请下走进慈济小厨房。虽然一开始有所顾虑,但志工们单纯的付出,让她完全抛开宗教的束缚,安心留下。
为了让孩子少滑手机,她让他们参与《浩瀚父母恩》的排练。从最初的不情愿,到后来车上成了“手语小课堂” ,她看见孩子的转变。最让她感动的是,摔伤腿骨行动不便的这段时间里,孩子的小小举动如递水和贴心搀扶,都让她感到非常温暖。
谈到这场演绎,Lisa忍不住红了眼眶。 “我妈妈走得很早,太突然了。等我开始懂得要回报她时,她已经不在了。 ”年轻时的叛逆、顶嘴、冷战,成了她心里难以弥补的遗憾。于是她选择站上舞台,想以〈报恩〉一曲表达内心深藏已久的歉意。
“第一次练习时,我在台下偷偷流泪。那首歌的歌词,全是我的叛逆过往和没能说出口的孝心。 ”虽然最终因伤未能全程演出,但她说: “参与慈济,不是为了宗教,而是为了把握还能付出的时光,把遗憾化为陪伴,把后悔变成行动。”
如今,自称曾是控制狂的她不再追求完美,只希望孩子们平安、快乐地长大。 “如果他们长大后选择自己想走的路,不论是基督教还是慈济,我都会尊重他们。 ”


●
《浩瀚父母恩》的舞台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演员们各自的生命故事:有人将孝心传递给下一代,有人以信愿行实践人生,有人从倔强走向感恩,有人把抱怨转化为喜悦,也有人用陪伴弥补遗憾。
在手语与歌声交织的舞台上,当灯光落下,亲情的余温仍在每个人心中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