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潮涌动的浴佛外场募心募爱区,传来一把稚嫩的声音,毫不胆怯地发问: “安哥安迪,请问您最关心的社会议题是什么?”十二岁的陈楷希胸前挂着看板,迎着踏入现场的群众一一询问。
2025年5月12日,蒲种社区阔别七年后,再度举办“佛诞浴佛祈福”活动。民众踏入外场时,身穿端庄服饰的慈济志工已在入口恭候,引导大家入场。映入眼帘的,是象征岁月累积的竹筒,让领养者倾倒多时积攒的爱心捐款。
值得一提,慈济志工特别策划了一项别开生面的任务——由亲子班的孩子、家长、慈少组成行动小队,主动走向民众、进行简单的社会议题关怀调查——天灾、贫困、教育、健康、环境污染。
透过“一问一答”的互动,带领民众了解慈济,如何透过四大志业回应社会需求;也让孩子们有机会走出课本与家庭,亲身观察人们的关心与担忧,勇敢踏出从关心自己,到关心社会的第一步。


◎小志工初体验 关心社会问题
十二岁的陈楷希,跟随阿姨戴于玲前来当小志工。尽管家住较远的巴生,他仍愿意在公共假期中牺牲休息时间,投入慈济的活动。他笑着说:“虽然需要花时间和力气,但内心很快乐。”
活动现场中,他胸前挂着看板,手上拿着贴纸,与伙伴刘洁儿组成一支“流动咨询小队” ,穿梭于募心募爱的外场区域,主动邀请会众参与互动游戏。起初,面对需要主动开口攀谈的任务,他显得有些怯场,但渐渐熟悉之后,也玩得不亦乐乎。他笑说:“一开始会害羞,但后来就觉得蛮好玩的!”
游戏设计围绕五大社会议题——天灾、贫困、教育、健康与环境污染,请民众票选最关注的项目。陈楷希观察到:“最多人选健康,因为大家说如果没了健康,其他问题也会跟着来。”
谈到自己最关注的议题时,他毫不迟疑地表示:“我觉得教育最重要!教育跟其他问题都连在一起。如果每个人都接受良好教育、学会行善,不但能减少校园霸凌,也会让大家身心健康,甚至连水灾和环境污染这些问题,也比较容易解决!”
这天,陈楷希当小志工不只是帮忙,也让他学习用心观察这个世界。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大家,年纪虽小,关心社会一点都不难。未来,冀望他借着这一分体验,继续走在关心社会的道路上。


◎少年有惑 大人有责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苦恼,但每一代人也都有责任为未来守一盏灯。现场,一位民众真诚分享他对社会议题的看法,直指当代年轻世代面临的困境,引发人们的省思与关注,也让孩子学习用心聆听这个世界的声音。
当流动咨询行动小队的陈楷希向萧安平提问时,他爽快地分享了自己对社会问题的看法。他表示,现今年轻人沉迷电动游戏,健康和学业均受到影响。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许多人因失业面临经济压力,导致忧郁症盛行,身心灵健康受到挑战。
他进一步指出,沉迷游戏的年轻人容易受到外界负面影响,甚至误入歧途,特别是在双薪家庭中,孩子因缺乏父母陪伴而更容易被忽视。缺乏关爱的孩子往往与父母疏远,反而与朋友走得更近,这也使他们更易受不良影响。
萧安平认为,举办如球类运动或宗教活动等户外团体活动,能鼓励年轻人多参与,有助于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道路。


◎互动传善意 亲子种善根
志工和纾妏(懿恺)分享,浴佛外场的募心募爱区的设计有两大亮点:“流动咨询”与“幸运智慧球” 。流动咨询邀请会众分享他们最关心的社会议题,如天灾、贫困、教育、健康与环境污染,藉由一问一答的互动,让民众更深入了解,慈济如何透过四大志业回应社会需求,汇聚众力行善。
纾妏进一步说明,此区特别设计了“亲子流动咨询小队”,让孩子们在互动中,看见父母默默付出的身影,也在实践中学习品格教育。她说:“跟着长辈学习,勇敢承担、完成任务,孩子们不只增进了与人的互动,也学会守信。这些经验会让他们未来更有自信,更有希望。”
而“幸运智慧球”则让会众抽取号码,拿到一张与自身情境相呼应的静思语卡。若有民众想进一步了解卡片的内涵,志工们便会奉上热茶、饼干与小吊饰,让这场善的交流更显温暖与贴心。


◎母亲陪伴 女儿蜕变
另一组亲子行动小队是母女档──四十四岁的王碧玲和十三岁的女儿邹玟嵉,这是她们首次承担此任务。现就读吉隆坡慈济国际学校七年级的邹玟嵉表示,面对陌生人时难免有些害怕。不过,第一位与她攀谈的志工十分开朗,舒缓了她紧张的情绪,随后与其他会众互动时,她已游刃有余。
邹玟嵉说,她收到最多反馈的是健康课题,显示现代社会愈加重视身心灵的健全发展。作为学生,她更关注的是贴近生活的教育问题,她认为校园霸凌需引起社会大众重视,才能避免衍生其他社会问题。
母亲王碧玲对女儿愿意担任小志工感到欣慰,也满意她的表现,期许她继续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邹玟嵉则表示,自己对慈济活动充满兴趣与喜悦,往后一定不会错过类似的机会。

●
这群孩子,也许还不能马上解决饥饿与灾难,但他们已经开始理解社会,也学会放下害怕、打开心门、走进人群,从一次次提问中,建立起“我愿意听”、“我愿意关心”的力量。
慈济教育长年推动“做中学、学中觉”,而今天的浴佛外场,就是最活泼的人文课堂。孩子们从走近人心开始,未来,也许能走进更多需要的角落,将今日的感动,化作明日的慈悲行动。
如证严上人所言:“人间有爱,世间无难事;一念善心起,处处有光明。”愿这一念善的种子,因陪伴与关怀,在亲子之间扎根,在人群之中茁壮,成为未来社会慈悲与希望的力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