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xif-facebook-square
  • qxio-social-youtube
  • qxio-ios-telephone
  • qxio-search

台马慈青人文交流 启发悲心共善行

台湾及马来西亚慈青为学习中心的无国籍孩子授课,透过教学情境,体悟静思语的含义。【摄影:吴勇樻】

“二九七二公里的距离,台马慈青共善行。”2024年8月12日,沙巴志工迎来了台湾及吉隆玻三十多位由志工、同仁及慈青组成的营队,展开为期九天在沙巴亚庇的人文交流。

“爱护小动物,它痛我也痛。”孩子们朗朗的阅读声,从山丘上的亚庇慈济学习中心传出来,学习静思语是孩子们每天不可少的课程。这一所学习中心好似“灵鹫山上的说法台”,默默抒写着沙巴志工长期用心用爱付出,用教育翻转生命的慈悲印记。

◎难行能行  及时补位

“我的双手能触碰这世界 ;我的双脚能让我往前追;我的眼睛看见了缤纷的色彩;我能听得到不同的音乐……”学习中心的孩子们在演绎〈我很幸福〉这一首手语时,音乐背景呈现的是非洲孩子更克难的生活画面,令此行营队中多位造访者泪目。

志工带动“黑区变亮区”的事蹟,还有花莲静思精舍师父在2024年4月24日亲临沙巴关怀无国籍孩子,感动全球慈济人。

“虽然身分特殊,但让我们去思考,如果他们还是持续这样子下去,再过二十年,他们会变成什么样的人?”透过影片,精舍德渊师父开示,为什么慈济不遗余力把爱的种子,种在他们的心里并洒遍全世界,因为大爱是社会祥和、世界和平的灵丹妙药。

“教育不能等!”亚庇志工秉承师志,一砖一瓦自力更生,让摇摇欲坠的木板路变成石头路,还贴心安装安全扶手,所有的建材一一由人工背上山,建设工程历时三个多月,亚庇慈济学习中心终于在2022年5月成立,志工期待透过孩子,影响家庭、邻居、村庄及社区。

花莲静思精舍师父曾于2024年4月24日亲临沙巴关怀无国籍孩子。【摄影:吴勇樻】
花莲静思精舍师父及志工和学习中心师生在亚庇学习中心合影。照片摄于今年4月24日。【摄影:叶健敏】

志工回首完成建设学习中心的初期至今,招募老师亦是很大挑战,简陋的教学环境,本地华人最不敢进来的区域,目前学习中心的师资也无法稳定,其中职志合一的蔡丽佩(懿慕),负责管理及随时补位。学习中心每周一次课外活动,星期一慈济人文课程,星期三环保教学,星期五说慈济故事(介绍四大志业),还有音乐及英文等课程。

六位老师愿意在学习中心克难的环境中留下来,让慈青同学大为感动。左一为职志合一的同仁蔡丽佩。【摄影:吴勇樻】

◎心灵震撼  贡献教育 

“我的朋友和我一起成长;我的家人苦乐都与我分享;我的老师指引我生命的方向;我有未来实现心中的梦想。”孩子们的歌声响彻在小山丘的上空,几位慈青难掩不舍,落下止不住的泪水。

台湾与马来西亚沙巴州相隔二千九百七十二公里的距离,此次“台马慈青人文交流”慈青团队由台湾十二位、吉隆坡五位组成,参访沙巴亚庇、山打根及斗湖学习中心等地。

“即将成为老师的我,在台湾一直过着安逸的生活,此行亲眼见证教育的重要。”二十一岁的沈珮雯来自高雄师范大学,落地第一天就感触良多,脚踏实地在艰难的学习环境,亲眼见证克难的教学环境下,教育翻转了孩子的命运。

记得在六龟教学时,孩子们的眼神是充满城市的倦怠,沈珮雯分享老师需要不时提醒他们要振奋起来;走进亚庇,孩子们所展现的却是完全不同的态度,仅仅一面之缘,孩子们渴望学习的眼神令她永远难忘,从高雄走到六龟如今再来到沙巴,让她重新定义,甚至颠覆了对真正乡村的认识。

人文教学环节与孩子相处时,珮雯透过孩子们强烈的肢体语言,感受到他们努力使出全身解数想要链接的那份情绪,纵使语言不通,所有的环节令她久久无法释怀。亲身走过摇摇欲坠的木板,入户无国籍村庄,家访之后更是心灵的震撼。珮雯发心立愿,将用自己的美术专长,设计更多文宣商品,为教育为孩子们做贡献。

高雄师范大学学生沈珮雯(右)直言,仅仅一面之缘,孩子们渴望学习的眼神令她永远难忘。【摄影:吴勇樻】

◎见苦知福  发心立愿

“其实在参加营队前看到一些资料就很想哭,甚至也有些焦虑,不知道该如何给孩子们更多的东西,面对孩子们热烈的回应,眼泪实在止不住。”二十二岁的邱诗怡来自台北桃园,从事人工智慧运用AI ,铭传大学慈青社成员。

缺乏水源,靠太阳能发电,加上简陋的教学环境,邱诗怡感叹亚庇学习中心的老师也真不容易。“作为学姊,我有责任去延续这一份爱,将回去台湾分享见苦知福的照片,制作更多的教案分享这一段旅程。生长在普通家庭的我,虽没抱怨,但偶尔也有流露不满;在此趟走入无国际村庄,走进学生家庭访视之后,马上会自我反省。。

“看到亚庇学习中心克难的环境,老师们却愿意留下来,哭得稀里哗啦,没想到孩子们居然被教得如此之好。”十九岁的郭芳辰来自台中南投,暨南大学慈青社慈青。郭芳辰在台湾线上教学,服务特教小孩,亲身体悟现在的小孩子很难管教。

单亲妈妈和四个女儿的晚餐,一包泡面是汤也是菜,全家人用来配白饭。郭芳辰跟随志工到学生的家访视时,看到十一岁的姊姊照顾三个妹妹,很心酸。

郭芳辰祝福亚庇的孩子们快乐自在地成长,她在当下多看每一个孩子一眼,给他们微笑的力量及温暖。

亚庇慈济学习中心的环境简陋,让邱诗怡(中)有感而发,她期许自己回去台湾分享见苦知福,制作更多的教案分享这一段旅程。【摄影:吴勇樻】
郭芳辰(中)祝福亚庇的孩子们快乐、自在的成长,希望在营队的当下,多看每一个孩子一眼,给他们微笑、力量及温暖。【摄影:吴勇樻】

◎遥寄祝福  延续大爱

“我幸福很幸福,当我知道还有许多人餐风露宿;我幸福很幸福,有人生活清苦没有父母躲在角落里哭;我应该满足 ……”学习中心的孩子们纯洁无瑕,熟练的演绎着手语,一遍又一遍,一字一句,震撼着所有的访客、远方慈济人的心灵。

“请一定代我们向沙巴学习中心的老师们道一声感恩,因为她们,才能展现希望工程的精神。”即使是通过云端,远在澳洲年逾七旬的志工吴照峰无不为师生动容。

“年纪大了,怕来不及,赶快做来囤积。”吴照峰自我期许,哪怕是一滴水的祝福,亦能福洒在全球,遍地开花。吴照峰一再提醒自己,一定要更加谦卑,因为世界上还有很多苦难人,需要慈济人继续去带动。

“感恩澳洲志工创造因缘,让我们点滴可以随善行。”台湾志工王芬兰在群组得知沙巴无国籍孩子克难的处境,利用现代科技“一指神功”在群组劝募爱心,王芬兰表达虽然只是点滴,心意最珍贵,更是对孩子们虔诚的祝福。

2024年元月至今南半球的志工为沙巴三所学习中心募得马币约 124,098元(台币约 849,937元)。在澳洲慈济志工的带动下,爱心不断被启发,善效应泛起涟漪,布里斯本慈济人文学校师生屡次募款驰援,来自台湾、美国、德国、新加坡、中国大陆等地志工及民众也纷纷响应。

“南半球慈济人日日的关怀,满满的大爱,每月对沙巴州无国籍儿童学习中心的护持,实难能可贵。”慈济亚庇支会负责人张植青(惟远)表达衷心地感恩。“学习中心的推动很让人感动,澳洲志工非常有心。”慈济慈善基金会副执行长刘济雨亦给予鼓励。

“一切都在感恩中,人人的愿力汇聚才能促成今天的果。发愿一年的供养,可实现无国籍孩童的小小心愿。”吴照峰珍惜因缘创造福田领众前行。

此次慈青营队,随行的还有来自雪隆慈济的实业家及大爱爸爸妈妈,大家纷纷表达得到澳洲慈济人的影响及启发,回去也将落实行动,为沙巴无国籍的孩子们募心募爱。

“祝福慈青十七颗亮丽的珍珠,回到学校、回到社区,将这一趟旅程中的感动分享出去,让爱延续,让世界亮起来。”营队领队谢东宪致上祝福。

澳洲志工林中坚(左二)及张红(左一)把汇聚了来自南半球的爱心善款移交给慈济亚庇负责人张植青(右二)。【摄影:李季錞】

慈青们用手语表达感恩父母,感恩师长,在欢笑与不舍的拥抱中,营队落下圆满的序幕。让长情大爱在人心中生根发芽,在人间带动一股良善的“磁场”,灵山法会永不散。
 

 

Pin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