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xif-facebook-square
  • qxio-social-youtube
  • qxio-ios-telephone
  • qxio-search

元旦入人群宣导 逗阵环保茹素

元旦假日,马六甲慈济志工前往人潮多的公共交通总站和购物中心,分享素食与环保,邀约一起来响应。两地民众反应不一,有人对素食感兴趣,有人更热衷于讨论环保,重要是在交流过程中,让更多人明白,一个小小动作,产生大大影响。

2019年元旦假期,马六甲慈济志工舍下与家人团聚时光,来到公共交通总站和购物商场,设置柜台,邀约民众茹素。

◎ 分享逗阵素食的经验

早晨,马六甲公共交通总站像往常一样热闹,这里就像一个驿站,熙来攘往的人潮,有号召载客的德士司机,有坐在梯阶等候巴士的游客,更有等候回归的游子与家人。除了商店营业者,其余都是过客。

要如何让匆忙的脚步停下来听故事?志工在车站前设置柜台,并带着看板、文宣品,主动走入人群中。

志工在宣导当儿,巧遇正在送女儿搭巴士往他州求学的华小督学赖水和一家人。他赞叹志工入人群推广素食,并响应加入蔬醒行列。他说,气候转变是全世界的问题,因为畜牧业,导致清水等各项资源的使用量增加,造成环境污染等各种影响及温室效应,茹素可以减少这方面的问题。

华小督学赖水和一家人响应志工号召,加入蔬醒行列。【摄影:罗秀莲】

赖水和督学和家人常去素食馆用餐,就连在教育机构召开会议时,考量到不同种族的饮食习惯,附近的武吉波浪素食馆常是他们光顾的地点。看见素食受欢迎,不必避忌、不担心是否符合清真食品条例的问题,同时为自己的健康、为世界付出一分努力,赖水和督学开心分享他鼓励素食的经验。

牙医何贤毅的父母是素食者,影响他常常吃素。

他说,许多人对吃素的概念不同,就像有部分人会认为吃素不够营养,有些人以为吃素就是吃菜,在他工作的地方,友族会把江鱼仔混合青菜一起煮炒,以为这就是吃素。

一般在情况允许下,他会与对方分享吃素的观念和方法,或让对方了解,许多食材的营养成分比肉类更高。但是还有许多人完全没有吃素概念,因此,他赞叹志工走入人群宣导,但需要时间让更多人接受。

◎ 吃素护生救地球?

来自中国广州的年轻游客毛丽贞和苏宇红对志工分享的素食感兴趣。她们分享在自己国土上,人们多是因为宗教信仰而吃素,并以长者,或以健康为出发点。第一次听闻志工说:“吃素可以救地球”,感到惊讶;在看见手上的小册子提到,吃素可以挽救大树,忍不住提出询问。

志工进一步分享,为了满足人类的口欲,畜牧业饲养家禽动物,本地不足的份量从外国进口。森林砍伐用于畜牧业,土地种植的大豆玉米,化作动物饲粮,若是进口,肉食的里程又是另一番计算。由此可见,享用本地栽种的当季食材与五谷杂粮,即可温饱又可以挽救动物生命,以及森林大树。

“谢谢你们,你们的分享是一种提醒。”两位还没养成素食习惯的中国游客,愿意响应加入蔬醒一份子。

林明富聆听志工黄海珉分享素食和环保课题。【摄影:罗秀莲】

林明富在志工摆设的环保摊位伫立良久,分享自己早餐和晚餐多吃水果取代正餐,恰好志工黄海珉(济纶)修读营养学,与他分享蔬菜和水果的摄取要平衡,引起他的兴趣。一连抛出几个问题:有机蔬菜和一般蔬菜有何分别?为什么吃素还要吃素料?豆腐是否真的会导致尿酸?等等。经志工一再解答,他才了解,这是初接触素食者,转换口味的方法与过程,长期喝啤酒和嗜好海鲜才是导致尿酸的最大原因。
 
他透露自己是基督徒,也有禁食的时期,当时只能喝水,旨在让自己思想更清晰。对于慈济提倡素食,他不只响应,还希望有机会能与志工多交流,及邀约更多教友一起响应。

◎ 垃圾不是送去焚烧吗?

Kip Mart购物中心一早九点多,许多店家仍未开门营业,马六甲志工却已开始忙碌地布置档位,除了一系列的环保看板、素食看板、大爱感恩科技产品的介绍,以及环保手工品的展示、体验等,也搬来一台大电视,播放环保相关的讯息和影片,透过影音吸引逛街人潮的目光。

志工送给陈亚海一张回收物种类的资料与慈济各环保站的位置资料,并透过分享,让他更加了解环保的重要性。 【摄影:彭依翔】

当志工刘木兰(慈霈)询问民众陈亚海如何处理家里的垃圾,他回应说:“自己能烧的就烧,其他则丢垃圾桶。”刘木兰进一步向他说明,日前志工透过大马固体废料管理机构(SWCorp)之分析,深入了解每天有三百多辆的垃圾车运载垃圾到双溪乌浪(Sungai Udang)土埋场,导致占地十英亩的土埋场,原本预计使用五年,却在二年后就爆满,意味着垃圾问题日益严重。
 
“我们的垃圾不是送去烧掉吗?”陈亚海讶异地说。马来西亚老一辈人仍有根深蒂固的焚烧垃圾观念,认为烧掉、看不见就没有问题,孰不知焚烧所产生的毒气会危害身体,也造成空气污染和破坏环境等。

经过志工解释,以及送给陈亚海一张回收物种类的资料与慈济各环保站的位置资料,希望他能改正焚烧的习惯,培养回收资源送到环保站、减少垃圾量的好习惯。同时也展示1月到11月慈济共回收近九十万公斤的资源,换算之下共拯救了逾一万棵二十年龄的大树,而回收变卖所得也能做善事。

陈亚海看见数字有感而发:“我一路来都是拿来烧掉,往后不再烧了!第一次这么详细地了解环保,我会开始学习做分类,减少垃圾问题。谢谢你们!”

◎ 慧眼相识铝箔包用处

另一边,伊莎(Esah Abd Manan)一家人闲逛时看见档位上的展示品颇为好奇,志工向他们展示利用塑胶瓶制作的衣服、毛毯,还有铝箔包装制成的屋瓦等,伊莎惊奇地触摸着说道:“我家孩子喜爱喝饮料,总是有很多的塑胶瓶和铝箔包装,之前不知道要送到哪里回收,全都丢进垃圾桶。”

志工向她介绍其住家附近的环保站,她开心地进一步了解环保站的运作时间,并询问志工“旧衣物有回收吗?”获知衣物也可以回收,她更为欢喜地表示,随着孩子的成长,一些不适合的衣服之前想要转送给他人却没有人要,今日终于让她找到管道了!而一家人对于环保没什么概念,志工也趁机教育和灌输大人和小孩环保观。

过了中午时分,越来越多家庭趁着假日外出闲逛,手工展示和体验区也吸引了许多大人小孩齐来动手体验。其中带着母亲和三位孩子的黄微茵女士一家玩得不亦乐乎,全神贯注学习编织环保包。

黄微茵女士(着青衣者)带着母亲和三位孩子一家玩得不亦乐乎,全神贯注学习编织环保包。【摄影:李经志】

黄微茵表示,以前曾见过此环保包但却不知道是用什么材料做成,今日才知道原来是用三合一咖啡的铝箔袋。 “我还以为这种材料的包装有回收呢!”生活中她早已落实环保多年,环保物也由志工定期回收。但她不讳言,有时做一做会陷入困惑,不晓得某种材质的物品可否回收,尤其塑胶回收种类复杂最易混淆不清。因此,她都是趁着志工来收环保物时,询问学习。她与家人出门打包食物必自备容器,外出购物必带购物袋,孩子们也从小培养环保意识。
 
今日看见志工走入购物中心宣导给予十足的肯定,更有手工教导让她和家人学习新的环保手工秘诀。往后家里铝箔包装袋可以留下来制作包包和水瓶袋等,可以环保再利用,一举数得,她笑开怀地表示。

阿都拉萨肯定志工的付出,唤醒大家对于环保的意识。【摄影:李经志】

阿都拉萨(Abdul Razak)是石油公司的工程师,对于环境保护议题有深入的研究。当志工刘宝云(虑泛)与他分享环保议题,他有感而发地说:“全都是态度问题。”他举例说明,邻居烧垃圾,我们无法做什么来制止;垃圾随手丢弃,眼不见为净;大众漠不关心环境问题,是需要透过严厉的手段让民众有所警惕。
 
他肯定志工的付出,唤醒大家对于环保的意识;但下一步呢?需要政府的协助,计划性、持续性的政策。他强调,软性的宣导也需要配合强烈的政策,才能导正大众的态度,而持续性推动和监控,才能产生效应。
“对,所以志工尽力宣导,希望从家庭开始实践,从小就扎根教育,养成环保习惯。我们慈济有环保教育站就是来教导民众,欢迎你有空一起参访了解。”刘宝云认同地说道。

Pin It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