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xif-facebook-square
  • qxio-social-youtube
  • qxio-ios-telephone
  • qxio-search

环保成习惯 随手即生活美学

听着外面潺潺的水声,看着一片绿意盎然的庭园,这是志工张栢仁和太太林月凤日常生活最享受的事。搬到新家四个多月,里里外外全由张栢仁一手设计,融合太太和孩子的意见,慢慢构筑梦想中的“家”。
志工张栢仁夫妻俩从家具、摆设到生活态度,坚持回收再利用让物品发挥它的价值。【摄影:颜玉珠】

踏入客厅,一张厚重的原木桌,几张大的长木椅,独特造型的大木柜,以及各式各样木头、石头的装饰品,拥有一股独特的气息。

志工张栢仁(惟楷)夫妻俩从家具、摆设到生活态度,坚持简单就是美的人生哲学。不需要华丽的外表,不求高档的物品,只要每样东西能淋漓尽致发挥它的价值,随手搭配都令人赏心悦目,一种能触动心弦的美,就是最享受的人生。

◎ 新家 赋予旧物新生命

家具、装饰品几乎全都是张栢仁亲手制作或收集而来,他说:“家中的木制品原料,全都是他人丢弃不要的木头、木板等,我当成宝贝载运回家,有时间就慢慢裁切,磨制而成。”而裁切下来的小木块或不规则木条,他也不浪费,收集累积存放,制作成小木凳、信箱、桌脚等小件木制品。

其中几片被白蚁啃蚀的木材,经过他就读中学一年级的女儿挥洒水彩笔,瞬间变成独一无二又具艺术气息的装饰品。朋友原先不解为何张栢仁向他索取将丢弃的烂木板,当看见成品时,许多朋友竟转而向他讨取木板,他欢喜分享:“这些原本将被送入掩埋场的垃圾,只要发挥创意和巧思,就可以赋予旧物新生命,减少垃圾量。”

被白蚁啃蚀的木材,经过张栢仁的女儿挥洒水彩笔,瞬间变成独一无二又具艺术气息的装饰品。【摄影:颜玉珠】
精美的手工贝壳吊灯,运转中的吊扇,以及家内部的电线装配等,都是张栢仁从慈济环保站惜福结缘回家,经过整修、上漆等成了新家的一部分。【摄影:颜玉珠】

开设家具厂的张栢仁,不只是木工厉害,电、水、铁工也游刃有余,他指着天花板上精美的手工贝壳吊灯,运转中的吊扇,以及分享整个家内部的电线装配,和屋顶外装的抽风系统,让室内温度降温二至三度的省电方法,这些物品都是他从慈济​​环保站惜福结缘回家,经过清理、上漆、修理等而成了新家的一部分。

“整个家我们几乎没有采购新的物品,想办法让资源可以延长使用。这扇木门也是别人丢掉,我们搬回家整理再上漆而成。因为空间关系,旧家一些物品无法搬至新家,我们也是拍照传给亲戚朋友看谁需要,转送他人继续使用。”林月凤解释说。

夫妻俩只要家里有什么多余的物品,首先想到可以转送他人,或是送至环保站让他人可以结缘。当需要什么物品时,第一个想到也是前往环保站找寻。张栢仁举例,家里的钢琴是从环保站结缘回家,拆解后利用回收零件和器材修理,成了孩子的乐器。而之前家中的电子琴也是他人丢弃,他回收再修理,孩子们同样玩得不亦乐乎,之后也转送给需要的朋友,让物品继续发挥它的功用。

当需要什么物品时,张栢仁即刻想到前往环保站找寻。【摄影:杨秀丽】

“便利的生活,造成大众丢和买的消费习惯。其实只要修理,或是动手改造,物品都可以再被使用。这个家我们花了一年多去构思和收集,家中物品几乎都是回收再利用,除非真的找不到才去买。”张栢仁分享说。

◎ 实践 因触动而坚持行

回顾,2002年因为孩子叛逆,夫妻俩带孩子参与儿童班和慈少班,进而认识慈济教育,并进一步分别在亲子班(儿童班后转型为亲子班)和慈少班承担队辅。

过程中逐渐认识慈济,尤其慈善、义诊、环保等活动让张栢仁感触良深。他坦言,自己早已耳闻慈济,1998年透过志工邀约开始每个月缴善款助人,当志工进一步邀约他参与活动,他一概拒绝。直到真正参加活动,才逐渐了解慈济在做什么,从投入和做中获得满满感动。

志工张栢仁(左二)曾是一间家具厂的老板,因为带着孩子参与儿童班和慈少班,进而投入慈济。【摄影:李献雄】
张栢仁投入参加活动后,才逐渐了解慈济在做什么,从做志工中获得满满感动。【摄影:钱福权】

张栢仁说:“在慈济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自我管理。时时怀抱感恩、善解、包容、知足,管好自己,家庭和事业必定能管得好。孩子看在眼里会学习,顾客也看见诚信。”他解释,以前工作交际应酬,一个月吃喝玩乐花费可达马币三万令吉,这些应酬费再转嫁至顾客身上,但自从生活回归简朴,一杯茶水也能谈生意,顾客更能感受到价钱公道。

张栢仁的女儿利用父母亲回收所剩余的布料,自制衣服。【照片:张栢仁提供】

林月凤笑言,孩子看见父母的言行,自然也会落实在自己的生活中。每当孩子嚷嚷着要买什么东西,她就会问孩子是需要,还是想要?孩子通常想一想,懂事地不再吵着买东西。她更提及,从小至今孩子未曾买过水彩颜料,全都是去环保站找寻和结缘回家,有时找到干硬的颜料,孩子还会懂事回应“没关系,加一点水进入,几天后变软化再使用。”​​孩子的贴心懂事,让夫妻俩很欣慰。

当孩子看见大人回收来制作蚊帐或其他物品的布料有剩,发挥巧思花了五个小时变成裙子,完成时的开心模样,林月凤至今仍记忆犹新。她表示,买新的很容易,但是自己动手做有不同的乐趣,自己曾利用床单制作椅子的坐垫套,相信孩子看见大人的行为,无形中知道惜福爱物,即使是小小的一片布料都不浪费。

◎ 推广 乐于分享环保观

夫妻俩也将环保生活态度传达给亲戚朋友,邻居需要婴儿用品,林月凤介绍他们到环保站找寻,由于婴儿成长速度快,如婴儿椅、婴儿床、婴儿推车等,用品多且需要不断更新,花费不小,丢弃后制造许多垃圾问题。

再则,每次姐妹来访,林月凤也会向他们分享环保站的宝物,有时姐妹们喜欢某些物品,她也乐于分享送给大家,她说:“家中置放雨伞的雨伞架,是结缘回家的大花瓶。我与姐妹们分享,姐姐喜欢开心地拿去插花,妹妹拿去种植植物,一物多用途。”

张栢仁在环保站收集一个个电源开关器,为朋友的房子装修做准备,虽耗时费力,但却乐此不疲,乐见多一人响应环保生活。【摄影:颜玉珠】

谈话中,只要听闻姐妹们要丢弃什么,她会想想如何赋予旧物新生命,或是想要采买什么,她总是建议他们先去环保站找寻。某天林月凤的姐姐前往喜舍环保教育站,找到自己需要的物品,过程中也发现很多资源可以再循环利用。她笑称,夫妻俩经常去寻宝,现在连姐姐也成为环保站掏宝的常客了!

曾经也有位朋友参观他们住家后非常喜欢,朋友便请张栢仁协助设计和装修其住家。他便顺势向朋友推荐屋里的电源开关器可以采用二手物,他可以代为在环保站找寻,省钱又环保,朋友信任他的手艺便一口答应。张栢仁便开始一个一个收集,结缘回家重新整理其内部零件,虽然耗时费力但他从不觉得麻烦,“只要有人愿意响应环保生活,我都乐于协助。”

◎ 自制 环保有机小农场

此外,由于家里小时务农,张栢仁对于农耕略有涉猎,庭院中除了种植攀藤的苦瓜、丝瓜,地上盆栽里栽种番茄、木耳菜、草莓等,墙上则有一整排的蔬菜区,善用整个庭院空间。而这蔬菜区他采用鱼菜共生法,在自家建造一个环保有机小农场。

他说,鱼菜共生农场是不需要施肥及浇水,他自制一套循环系统,一个鱼池,再利用抽水机引入蓄水桶,不定时从自制的厨余桶将液态的有机肥加入蓄水池混合,然后透过塑胶管流入水耕系统中,这些充满养分的水被蔬菜充分的吸收。而厨余桶里的固态肥则是其他农作物的肥料,将厨余应用得淋漓尽致。而此系统也几乎全都利用回收的材料,自制而成。

透过鱼菜共生和厨余堆肥,张栢仁在自家庭园建造一个环保有机小农场。【摄影:颜玉珠】

其中一位喜爱种菜的朋友特地向他请教并实践在自家。张栢仁分享,每个家庭可以利用各自居所的空间,制造不同大小的鱼菜共生环保农场,不需要施肥及浇水,自己动手种的菜,健康又环保,不怕吃到有害农药,想吃什么菜就种什么菜,还可以将厨余发挥大功用,达到零厨余生活。

他并进一步表示,如果养鱼不方便就单纯采用“余”菜共生,仅利用厨余,近期他在慈济爱极乐环保教育站着手制作“余”菜共生系统,期待人人不只是动手回收做资源分类,而是食衣住行育乐都能融入环保观,落实在日常生活中。

“环保从自身做起,还须往下和往外传播。孩子从小培养环保习惯,亲戚朋友接触逐渐建立环保观,当知识变成常识,再转变成习惯,人人都能落实在生活中。”

张栢仁期望人人拥有环保生活化,生活环保化之态度和习惯,让地球资源可以永续,人类与地球共生息。

近期张栢仁在慈济爱极乐环保教育站着手制作 “余”菜共生系统。【摄影:杨秀丽】
Pin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