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慈济志工黄亚家(虑亚)计算自己的年龄,总是四舍五入;1937年出生的她,直接说自己已九十岁。这数字警惕着她,把握时间,能做就做;但身旁志工却无法置信,眼前的她身躯挺直、声如洪钟,只是脚步有些缓慢而已,大家一致说:“还很年轻”。
数年前双脚膝盖老化、先后动手术,以致脚步有点不灵活,让相伴数十年的代步电单车也卖掉了。但只要有能力拄起拐杖,她都会要求自己走、不添麻烦;平时在家坐着,她自动套上压力袜,帮助双脚血液循环;志工一通电话来,她马上生龙活虎,说走就走。
农历五月粽子飘香的季节,她请儿子吴光平天天载她来慈济,比预定时间更早抵达。她径直找个位子坐下,一切准备就绪,双手开始快速翻转:将两片粽叶折叠成漏斗形、将糯米和馅料和在一起,再用粽绳紧紧稳固成棱角分明的三角粽。
打从孩提时期便开始学会的绑粽子功夫,黄亚家以裹咸粽、碱水粽居多。来慈济,她学裹素娘惹粽,很快上手。当有志工要来慈济帮忙裹粽子,不善辞令的她不时给予提点,直到对方上手。


◎ 一手重建家园
出生在务农家庭,拥有六兄弟姐妹的黄亚家,年纪小小就必须下田种菜,没有机会受教育。二十一岁嫁给一穷二白的丈夫,生了五个孩子。为了帮补家用,她咬紧牙根当水泥工,帮忙铺砖、抹墙、做沟渠等;骑脚踏车、顶着星光出门,踏着月光回家,一天工作十二小时,领回四块钱工资;工地较远,若迟个五分钟抵达,工作机会就没了,必须等到中午另一工程开始。
想方设法,三十岁那年,她向工头预支三百令吉工资,买了一辆电单车,第二天就骑到野新郊区去,连工头也吓一跳,惊叹她的大胆和勇气。
1960年代,一碗云吞面三毛钱,五个孩子外食可花去她近一半的日薪;她打三份工以养家糊口——日常的水泥工、晚上的餐馆洗碗工,和孩子一起糊水泥袋。她样样自己动手做,到菜市场捡人家不要的剩菜,自制云吞面,裹粽子,春节磨米做年糕等等,当买不起酱油的时候,她白饭配盐巴。
一家人原本租房,却遭不公平待遇,让她下定决心,为孩子打造稳固的家。她买下废弃的马来板屋,屋子柱梁被白蚂蚁蛀蚀。她从厨房开始局部拆除,让他人承包工程,自己再从工地捡回被丢弃的材料,一个人背着月光,用石灰慢慢涂抹、重建,变成现在横阔的双层空间:楼上是睡房,楼下是厨房、客厅、洗澡间等;倘若大热天,赤脚踩进屋里,黑黝黝的石灰地依然是清凉的。
入住至今五十多年,她一手建起的半砖木屋,如今也是联系全家的祖屋。
◎ 被慈济粘牢牢
不曾受教育的黄亚家却很有佛缘,喜欢听师父开示佛经,为了护持佛教,经济条件不好下,她奉献自己,到佛学会或寺庙当香积志工,煮炒数百人份的斋食。

2001年,退休的她曾接触慈济而心生欢喜,却误会需要很多钱才能做慈济,结果善心被流言阻于善门外。五年后慈济马六甲举办义卖会,需要人手帮忙煮炒,志工邀请儿子吴光平帮忙,吴光平知母亲擅长大锅煮炒,遂邀请六十九岁的她一起去做志工。没想到一头栽入,心便安住在此。
奇怪的是,她当了许久的志工,从没有人跟她“谈钱”,只有居住在附近的志工陈玉宝(慈夆)主动跟她“拉长情,说大爱”,举凡慈济有任何好康活动,她一辆车载满八个人,连同黄亚家,大伙儿开开心心“做好事”去。除了香积,还邀她到社区做环保、到会所当维护清洁的福田志工等;即使黄亚家告诉她“我不懂、我不会”,陈玉宝总是笑笑说:“没关系,去看看”,一去就被“粘牢牢”,还把“环保”带回家。
后来,陈玉宝生病了,身子在病榻上,心心念念慈济事。一次请问黄亚家:“你可以帮我炒面给亲子班四五十位家长和孩子吃吗?”当然可以!她义不容辞,自此承担起每月社区亲子班的餐食,一次煮两三锅,煮好便和志工欢欢喜喜到社区共修处帮忙分餐食。她说,即使一次跌倒了,她脚裹着石膏还是照做无误,从不知辛苦为何事。

除了每月环保日,她也固定到马六甲城市花园慈济环保站去付出,志工们看见她都很欢喜,经常请力气大、行动快的她帮忙整理、绑扎报纸。她说,早期最忙的时候,是每星期一去环保站,星期三到会所当福田志工,几乎每周日都有事做——培训日帮忙香积,教育日陪亲子上课,还有劳动的环保日,见苦的访视日等等,她早晨骑电单车轻轻松松做慈济,下午回家煮饭,谈起慈济,眉宇间都很快乐的她说:“我觉得自己去慈济,什么事都可以做!”
◎ 小爱扩成大爱
“来这里很热闹,多少可以帮忙一点。”
“这里的朋友,大部分都是十多年一起做到现在,我们坐下来有话讲,不会陌生。”
“这么大岁数,还不需要靠人是很好的,可以做就做,即使几个小时,也是在做好事啊……”
后来,黄亚家遇上另一位贵人——志工黄玉凤(慈旭)。黄玉凤邀她和其他志工一起裹粽子、做月饼、做包子供义卖,新年为福慧红包粘稻穗等,黄亚家都不愿错过。
抱着欢喜心投入慈济的黄亚家,曾经因为“钱”而误解慈济,却被证严上人创办慈济救人的克难精神所吸引。她说,当初上人和弟子一起住在小小的普明寺,很像当初她和孩子挤在小小的租房空间一样,用盐巴腌渍豆腐配饭吃,她也曾经历过。日子挨着挨着就过去,但在自己都吃不饱的环境下,上人居然可以心系众生,还可以带全世界志工救度天下人。


她不时按摩自己因劳动而扭曲的手指说:“我身处在重男轻女的时代,生了四女一男,默默忍受长辈偏见,用行动证明我也能撑起一头家;没想到在慈济,发现上人更伟大。”
感恩追随明师,她可以献爱祝福更多人,后来听黄玉凤鼓励说:“上人老了,要赶快去给上人祝福,不要再等待。”于是2013年、年届七十六岁的她到台湾接受上人祝福,受证成为慈济委员。
曾经自喻“再苦都不会哭”的黄亚家,却在受证当天、穿上委员旗袍后,从早晨到下午,哭得不能自己,幸好泪眼朦胧中,还能看见上人慈容。
她说,至今自己都不明白,当初为何哭得那么厉害?也许是辛苦了大半辈子的人生,在上人面前寻到依靠、肯定、安慰,也许是内心的柔软,被上人唤醒了……
◎ 行善捎来祝福
耄耋之年、生活还能自理的黄亚家,生活还很精彩。平日为了不让儿女操心,在家乖乖地种些药草或野菜,也学会平板连线看大爱台,听上人讲经说法,但只要有法亲志工邀约做好事,她关上门就走。
她无法去环保站做环保,但是车房还是预留空间让邻居放置分类好的回收物,志工杨泽沛(惟沛)等人每月驾卡车来载走。杨泽沛赞叹,许多这样年纪的老人家很少想要再做任何事,但慈济的长者不同,还可以无私奉献,还会煮食、做糕点给志工吃。
自小相伴在身边的儿子吴光平,见证母亲参与慈济后,不再发脾气,也佩服她年纪大还能“趴趴走”。他印象中的母亲是“女子大丈夫”,现女人相,做事起来却像男人,很有魄力:“打从父亲去世以后,她就是这样坚强,一个人扛起整个家庭,有困难想办法解决,从不埋怨。”如今有自己的生活,他也很放心,只要母亲提到想去哪儿、缺乏交通,他一定会亲自载送。

细心观察不难发现,黄亚家的住家,屋梁上挂着静思语小卡、墙上高挂着“慈悲行善福满门,智慧处世德传家”对联。一次得知慈济发起“弘法利生”专案,号召捐献协助翻转佛国,她也响应,换来智慧的祝福。
“金钱在身边,用就用掉了;捐出去,还可以帮助小孩子去学校读书。”简单一句话,表达自己无法接受教育的遗憾。
“老实说,做好事很值得啊,因为福建人有句话说'有烧香有保庇,有食药有行气'(备注),子孙现在都很孝顺,工作稳定,我希望福气可以庇佑子孙。”
踏踏实实近一世纪的人生,黄亚家从未想过苦,只有想办法解决困难。她最想告诉年轻人:“只要真心去做,就不会计较辛苦。走好自己的路,先做做看;坚持下去,一定会转苦为甘。”
她也不避忌谈自己的身后事说:“我喜欢听佛经,在我人生的最后,希望有佛友可以帮忙诵《地藏经》、《梁皇宝忏》等;我还要穿委员旗袍入殓,因为我还要跟随上人,做上人的弟子……”
【备注】 “有烧香有保庇,有食药有行气”,比喻只要努力或是付出,就会有所收获或是助益。亦即一分耕耘,一分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