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xif-facebook-square
  • qxio-social-youtube
  • qxio-ios-telephone
  • qxio-search

海外会务关怀行 精舍常住传家风

静思精舍德𦔔师父、德勷师父,德勘师父、德琨师父、德玮师父专程从台湾莅临马国,亲自为静思弟子授课。 【摄影:林振胜】

慈济即将迈入一甲子的岁月,为了关怀海外慈济志业的发展,静思精舍德𦔔师父、德勷师父,德勘师父、德琨师父、德玮师父专程从台湾莅临马国,并于2025年11月23日慈济雪隆大精进日分别在讲经堂、感恩堂,透过“静思法脉、慈济宗门”的课程,为一千二百七十九位静思弟子给予指导及关怀。

梵呗声响起,沉淀心灵;精舍常住入座,学员专注。2025年11月23日慈济雪隆大精进于焉展开;一千二百七十九位静思弟子分坐讲经堂与感恩堂、透过“见习”与“培训”课程,掌握慈济精神与法脉,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服务人群。

一千二百七十九位静思弟子分坐讲经堂与感恩堂、透过“见习”与“培训”课程,掌握慈济精神与法脉。【摄影:林振胜】
学员分坐讲经堂与感恩堂、透过“见习”与“培训”课程,掌握慈济精神与法脉。【摄影:陈德铭】

◎师徒之缘 慧命相续

一场师徒心灵相契,充满人生智慧的讲课,德琨师父细说师徒之间点点滴滴的的法髓缘。【摄影:陈世权】

师徒之间法髓缘,师徒之间灯传灯,照亮智慧之门,那是尘点劫前的呼唤,那是心灵深处的记忆……
 
一场师徒心灵相契,充满人生智慧的讲课,感恩堂内的三百七十九名见习学员专注聆听。

自小看不得人受苦,心中早就深藏着爱助人的种子;随着年龄增长,经历不同的境遇,俗名林慧玲的德琨师父学习诵经求心安。

后来在遇到时任分会执行长的简慈露师姊后,开始了他的慈济因缘。1995年回到心灵的故乡,在证严上人面前发愿,要回精舍修行,并请求皈依,上人对她开示:“回去做一个提灯照路的人。”从此投入慈济志业体当同仁。

随着志业的发展,事多人少,加上家有老母亲的她不得不暂停修行之路。她自认:或许自己的福德因缘不具足,修行路上有障碍。

2012年,已没家业牵绊的她终于有因缘回到精舍亲近上人。她遵守上人“就算没有钱、没有油、没有米、没有食物吃,也不可以回家伸手要。”以及“尽管生活困苦,仍然要供应众人食宿。”的教诲,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工作。

上人对弟子开示:“三刀六槌都要学,这是出家人的本分事。”于是他轮值当典座、香灯、清沟、洗菜、洗水塔、出坡……对国情、民情、语言、生活习惯的不同,德琨师父面对修行路的挑战,他努力去调适。

一次一时大意在轮值时被热水烫伤手脚,有缘面见上人时,上人轻轻一句:“你很勇敢!”抚慰了她的伤和痛。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日复一日的操作,催生了本草饮的制作。身在协力工厂的他把工厂当道场,即便工作操劳后带来的刺痛,夜间不能躺平,唯有求助观世音菩萨和上人加持,让他完成任务!虽然痛楚没有因此减轻,但当踏进工厂时,就忘了疼痛,一心只想完成任务。德琨师父说:“有强烈的使命感、目标和愿力,就能坚持下去。”

◎静思二字 慈济家风

由德𦔔师父与德玮师父为见习志工分享慈济的静思家风与慈济法脉,塑造一个内修诚正信实,外行慈悲喜舍,让慈济宗门的精神永续绵延。

1961年,上人有缘见到“静思”二字,冷静思考人生的方向。 “静思”不仅是一个名称,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以智慧觉照、以善念引路。今日的静思精舍、静思书轩、静思堂,都源自这份精神,而所有慈济人也因而自称是“静思弟子”。

德玮师父说,行善处处可为,但慈济特别之处,在于“善行与修行合一”。慈济人在付出中学习静心,从繁琐中调伏脾气,化烦恼为精进力。加入慈济,不只是帮助他人,也是自我净化。

精舍家风以“克勤、克俭、克难”为核心。早期师父没有固定收入,靠种菜、做工维生,仍坚持不受供养,自力更生。上人的教诲是:“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因此,精舍至今仍保持简朴生活——衣物能补则补、器具坏了先修再换,物尽其用,惜福再造福。

德玮师父分享精舍师父为维持道场,长年自制用品,从蜡烛、豆腐、尿布、肥皂,到木作、精油、本草饮,甚至研发香积饭以应对灾难需求。每一项都以“利益众生”为起点,而非营利考量。

日常也是修行道场。从洗碗的默契、回收物再利用、旧木头变身为公筷或器具,都是练习定心与感恩的方式。他强调精舍师父在维持生活与道场,从不动用慈济基金,以身作则,让大家知道“知福、惜福、再造福。”的道理。

德玮师父说,行善处处可为,但慈济特别之处,在于“善行与修行合一”。慈济人在付出中学习静心,从繁琐中调伏脾气,化烦恼为精进力。加入慈济,不只是帮助他人,也是自我净化。【摄影:陈德铭】

紧接着德𦔔师父提到慈济的起点——竹筒岁月。每天五毛钱、再苦也要救人的心念,成就今日的全球慈济。大众的善款汇聚而成,救助世界每个苦难的角落。这提醒在场的每位志工:微小善念,也能翻转世界。

上人说: “静思是法,慈济是行。 ”千万慈济人以诚正信实的内修、慈悲喜舍的外行,建立慈济人的人格,提升人人本具的清净佛性,方能不断的度化众生,铺展菩萨道。

随着时代的进步,“静思家风”依然没有改变,精舍还是过着自力更生的生活。

德𦔔师父提到慈济的起点——竹筒岁月。每天五毛钱、再苦也要救人的心念,成就今日的全球慈济。【摄影:陈德铭】

◎自力更生 专款专用

来自中国东北沈阳的见习志工李艳玲是一名中医。 “最让我感动的是师父们以'一日不做、一日不食、自力更生'的精神,开始每天的修行。”
    
走入慈济后,她常被慈济人那种眼里有光,心里有爱的精神所感动,希望自己能从见习到培训,一路踏实走这条菩萨道。

她表示师父们提到:克勤、克俭、克难是修行,让她明白修行不是口号,而是每天的行为与选择;她觉得必须先从自己的心念做起,学习宽恕他人、宽恕自己。

以前听他人说慈济很有钱,她也曾疑惑:“精舍的钱是不是跟慈济基金混在一起?”今天她终于明白:“精舍师父完全自力更生,从加工与日常劳动所得维持生活;而善款就专款专用,全数用在救助上,两者绝对分开。”她表示非常感动,愿意一步步跟着师父与慈济人的脚步,做付出、利他的事。

李艳玲震撼德𦔔师父与德玮师父分享“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静思家风,改变了她对师父仅在佛堂诵经的印象,真切感受到师父们自力更生、默默耕耘的力量。【摄影:陈德铭】

三十五岁的黄凯琳,因为大儿子在慈济国际学校就读而报名成为大爱妈妈。

上了静思家风这堂课,她觉得收获很大。对德𦔔师父提到:“慈济人要有感恩心”这句话特别有感触。她认为只要心怀感恩,就不会起抱怨,也不会有负面的情绪;做什么都会心甘情愿。 “对我来说,有因缘投入慈济、有家婆帮我照顾孩子,让我有时间来学习,这些都值得感恩。”

精舍师父们自力更生、克苦克难,让黄凯琳受到启发而说:“虽然我还没有办法做到师父那样,但我觉得一切都是一种选择。如果我愿意,其实也可以从'节俭'和'环保'开始做起。”

至于在慈济路上最大的考验是来自家人。只要家人不反对,黄凯琳就能比较安心地走下去。先生虽然没有结伴做慈济,但是,只要家业照顾好,就不会阻止她参与慈济,这对她来讲已经很感恩了。

黄凯琳表示:“ 今天的课程真的让我收获满满。尤其是谈到静思家风,师父们那种清净、朴实、恒持的精神让人很敬仰。”

黄凯琳上完静思家风课后,“感恩心”被启发。她感念能投入慈济的因缘、感恩婆婆协助照顾孩子,将以精舍师父的自力更生为榜样,力行节俭与环保。【摄影:何维美】

◎慈济十戒 自我保护

讲经堂内约九百名学员的培训课上,除了《三十七助导品》经文的复习外,“慈济十戒” 是海内外所有静思弟子生生世世应遵循的规矩。

随着慈济志工人数日益增长,曾有外界人士询问证严法师,如何管理庞大的志工人数。上人回覆, :“以戒为制度、以爱为管理。”

德勘师父引述《七佛通戒偈》、《无量义经》、《佛法总纲》等佛典中有关守戒的经文;而慈济十戒则是因应现代社会的脉动与需求所制定,作为慈济志工的戒律依据。

德勘师父先从每一条戒律的核心价值开始,再以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情境为例,深入浅出的解说,让培训学员专注投入,不时低头记录重点。

曾经有人告诉李世庆:“慈济十戒可以保护自己。”这句话深深烙印在李世庆的脑海中,但当时还无法体会箇中道理。

德勘师父引述佛典中有关守戒的经文,说明慈济十戒是因应现代社会的脉动与需求所制定,作为慈济志工的戒律依据。【摄影:叶恩汉】

李世庆想起不久前为一点小事差点与人起冲突一事。 “一天晚上跟太太和孩子外出用餐,一位坐在旁边的食客突然责怪她们乱晃,影响到他。”对方不友善的态度,以及出言不逊,让李世庆火冒三丈,但心念一转,想到之前有师兄分享“持戒是保护自己”的那段话,他硬生生压下怒火。

“当我们穿着慈济制服时,就会守戒。当我们脱下制服,是否还会继续守戒。”这番话不禁让李世庆自我省思。慈济十戒这堂课,犹如醍醐灌顶,让李世庆顿时明白“慈济十戒真的可以保护自己。”

李世庆表示,对“慈济十戒”不陌生,但经精舍师父授课后,才明白戒律不只是规范,更是自我保护。【摄影:颜锦源】

静思堂与感恩堂两个不同场地先后穿插“有爱无碍”的分站活动,由常住师父为学员破疑解惑。最近慈济家庭喜添丁,新受证委员上台分享,大家受证的感触各不同,发愿却一致。

课程的尾声,由台湾慈济志工康志玄分享花莲光复乡因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造成严重水患与泥沙淤积,全台各地志工伸援的状况,印证行动就是最温暖的力量。
 

 “有爱无碍”环节结束后,师父们以静思语书签跟大家结一分欢喜缘,传递祝福。 【摄影:蔡梦萍】

 

资料来源:陈晓燕、赖韶璋、张晓婷、陈庥赪

 

 

Pin It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