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xif-facebook-square
  • qxio-social-youtube
  • qxio-ios-telephone
  • qxio-search

菩萨因行 从有情到觉有情

释德勷师父在国议厅讲授《菩萨因行》提醒大家正行于“因地” ——尚未到果地成就的修行阶段。在场的每一位,都正在“因地”修行、力行菩萨道。【摄影:陈德铭】

  2025年11月22日,吉隆坡慈济静思堂涌入逾一千二百多位见习、培训及受证慈诚委员,场面庄严而热烈。为迎接明年慈济一甲子的到来,花莲静思精舍的五位师父特别提前来马,为见习、培训及受证弟子授课,凝聚道心。

2025年11月22日下午三点三十分,吉隆坡慈济静思堂的讲经堂与国议厅同步展开课程。释德耒曼师父、释德勘师父、释德琨师父与释德玮师父在讲经堂为约九百位受证弟子开示《承担与使命》,引导大家回望初心、坚固愿行。

同时,释德勷师父则在国议厅讲授:《菩萨因行》。这堂课原定隔日才对培训志工开讲,但因当天出席人数众多,临时加开场次,特别让马六甲分会的志工结好法缘。也有不少雪隆志工闻讯前来,国议厅现场约三百人。

释德𦔔师父、释德勘师父、释德琨师父与释德玮师父在讲经堂为九百位受证弟子开示《承担与使命》,引导大家回归初心、坚固愿行。【摄影:陈德铭】
德勷师父在国议厅讲授《菩萨因行》。这堂课原定隔日才对培训志工开讲,但因今日出席人数众多,临时加开场次,特别让马六甲分会的志工结好法缘。也有不少雪隆志工闻讯前来,国议厅现场约三百人。【摄影:钟国义】

国议厅里,来自马六甲、麻坡、芙蓉与淡边的一百五十位志工们一大早便启程,舟车劳顿,只为把握短短两小时的上课时间,课后还得赶回各自的城市。德勷师父看在眼里,心生欢喜:“你们这份求法精进的心,真让人感动。”也点出这份坚定,是修行之路最珍贵的力量。

来自马六甲、麻坡、芙蓉与淡边的一百五十位志工们一大早便启程,舟车劳顿,只为把握短短两小时的闻法。【摄影:陈德铭】

◎什么是菩萨因行

课程从“菩萨”一词谈起。德勷师父提醒,菩萨——梵语“菩提薩埵”、意指“觉有情”。每个人都是“有情众生”,但当大家愿意觉醒、愿意护念他人,就成为“觉有情”的众生,也就是菩萨。

他说,上人每次唤“诸位菩萨”,并非称呼大家已经成就,而是提醒大家正行于“因地” ——尚未到果地成就的修行阶段。文殊、普贤、观音等是“果地菩萨”;而在场的每一位,都正在“因地”修行、力行菩萨道。

德勷师父谈到近来因台湾光复水灾,社会对前去援助的人们称赞:“铲子超人、雨鞋超人、香积超人…… ”这些“超人”并非飞天遁地,而是“超越凡夫之心”的人。

他笑说:“一般人不会花自己的时间、自己的钱,跑去帮助素未谋面的人。但会这么做的人——他就是菩萨。”

德勷师父谈到近来因台湾光复水灾,社会对前去援助的人们称赞:“铲子超人、雨鞋超人、香积超人…… ”这些“超人”并非飞天遁地,而是“超越凡夫之心”的人。【摄影:陈德铭】

◎发心立愿 修行第一步

德勷师父续谈菩萨因行,师父引用《大乘劝发菩提心文》:“入道发心为首,修行立愿为先。愿力的众生可度;心发了,佛道堪成。”要修行、要度众生、要成佛道,都离不开“发心”与“立愿”。

德勷师父介绍精舍大殿的“娑婆三圣”: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象征三种典范:佛陀发愿来娑婆世界度众生、观世音的慈悲心、地藏王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宏大誓願。上人提醒弟子们:“发观世音菩萨的心,立地藏王菩萨的愿。”慈悲的心、坚定的愿,是慈济人不可或缺的根本。

德勷师父接着说了一段鲜少被提及、却深具震撼力的故事:在未成佛之前,释迦牟尼佛仍是凡夫,因业受报而堕落地狱。地狱内,两位罪人共同拉着沉重的火车,其中一人被狱卒鞭打至昏厥。他不忍对方受苦,便向狱卒说:“不要再打他了,我帮他承担。”狱卒怒道:“你自己的业都承担不了,还敢替人受苦?”遂将鞭打转到他身上,直至他被鞭至身亡。

就在那一刻,他生起了强烈的悲心——“地狱太苦,我愿护念众生,不忍他们再受此苦。”以此初发心,他种下了成佛的因。

德勷师父说:“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法藏比丘成就极乐世界;而释迦牟尼佛发五百大愿,愿在五浊恶世度刚强难度化的众生。”
    
愿,是一切的开始。

◎上人的我愿意 跨越两千年的愿行

谈起证严上人的愿,德勷师父的语气放得更柔和了。在《法华经》中,佛陀欲入涅槃前殷切呼唤弟子承担娑婆度众之行,但弟子们却因畏惧众生刚强、难调难度而无人敢应。

上人说,他相信自己在那个时候,应该是向佛陀说了“佛,我愿意。”两千多年后,上人真的用一生实践了这句“我愿意”。

上人离家求法、在小木屋潜修半年、日夜诵经拜经、思索“为佛教、为众生”的道路;

后因三十位妇女的殷切请求,留在花莲,创办慈济;一生一志──实践法华、行菩萨道。

德勷师父问大家:“你们现在不是一直跟上人说‘上人,我愿意’,你们不是只有说一次,我说,那你们愿意什么?不是口头讲而已。”

德勷师父问大家:“你们现在不是一直跟上人说‘上人,我愿意’,你们不是只有说一次,我说,那你们愿意什么?不是口头讲而已。”【摄影:钟国义】

◎菩萨道在日常 人群中福慧双修

德勷师父接着说,想依自己对法义的理解,一点一滴与大家分享:凡夫要成佛,必须走过菩萨道。上人常提醒,大家现在仍是凡夫,还在学习;而学习的方法,就是走入人群、行菩萨道。

慈济的修行在“人间路” ──在互动中“炼心、修心、养心”,让自己慢慢觉悟。师父笑问大家:“你们现在醒了没有?”现场有人腼腆一笑、有人坚定回答“有!”他说,大多数人都在半睡半醒之间,有时觉得懂了,又突然迷失。但只要有一天真正清醒,就是成佛之时。

那么菩萨道是什么?就是六度万行,也就是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从凡夫的此岸,走向觉悟的彼岸。

勷师父以法船比喻修行:“我们都已经上船,要从凡夫的此岸航向彼岸,上了船就要坐稳,不要让心念摇摆。”因为一旦心乱,同船的法亲会辛苦,而掌舵的人更是最辛苦的。

佛法说,凡夫成佛必经人间。天界太享乐、地狱太痛苦,都不利修行,唯有人间最适合累积成佛的资粮。 《阿含经》亦言:成佛前必先结好人缘。学问再高、法说得再好,若无人愿意听,便无法度众。

因此,释迦菩萨能先于弥勒菩萨成佛,正因“众生缘”成熟;而弥勒菩萨须待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方能来人间成佛。

修行菩萨道,就是走进人群、广结善缘,累积“福缘”与“慧缘”。上人常提醒:“有众生缘是说法,无众生缘只是说话。”能否启发与度化他人,端看是否与众生有缘。

菩萨道离不开福慧双修──上求佛道,修慧;下化众生,修福。唯有福慧具足,才能真正利益人间。

德勷师父分享,曾在韩国受访时,翻译法师说韩文中没有“福慧双修”的概念,只能祝福“早日成佛”。然而成佛仍需福慧并进,因此更要踏实行菩萨道。

◎慈济十戒与志言 慈济人的方向

佛陀来人间的一大事因缘,是教菩萨法;六度万行能带来慈悲、智慧与觉醒,是改善世界的方法。行菩萨道,也需时时回望自己的内心,才能找到生命更深刻的方向。依循静思法脉,提升人心、祥和社会、减少灾难,是每一位弟子的使命。

上人说,慈济是菩萨的训练道场。没有捷径,最快的方法就是走菩萨道。戒律即是上人给弟子“爱的守护”。守戒能防非止恶,如同渡河的船与福囊,若破漏,就难抵彼岸。

许多国家的弟子,只因抄写《慈济十戒》便心生安定;可见戒法是安身立命的依靠。

上人也将慈济精神浓缩在《慈济志言》中,五百多字说明了慈济的源流、理想、方法、工作与精神,是弟子未来行道的指南,也是传家宝。四大志业、八大法印、法脉宗门,都是上人留给慈济人的方向。

六十年走来,上人的教导始终如一──走入人群,修福修慧;守护自身,利益众生;用行动成就菩萨道。

这堂课,德勷师父并未采用教条式讲解,而是以故事、愿力、修行历程,让志工们看见:每一位慈济人不只是在做善事,而是在行菩萨道。每一次远行、每一分付出,都是“因地菩萨”的真实修行。

◎菩萨道路三十年 从承担中成长

这次南马区共有一百五十位弟子专程前来闻法,马六甲分会副执行长吴雅莲(慈瑔)感动地表示,多数人都是为了听师父开示而来。“师父还没开始讲,我们就已经觉得受益了。”

雅莲加入慈济近三十年,她回忆初入慈济,只因“想做好事”的单纯心念。当时对慈济并不熟悉,只把它视为一般慈善团体;直到真正走入、学习,才明白慈济是一个“修行的道场”,让她从承担中不断成长。

她说,自己一路从组长、干部承担,到如今担任副执行长,几乎年年都在承担,也从承担中学到最多。“慈济没有对错,只有做得好或不好。不足的地方,就再努力。”面对不同背景、性格的志工,难免遇到逆境,但她始终记住上人的教法——转念,眼泪擦一擦,再往前走,收获的都是自己。

多年行菩萨道,她最大的体会是:“有承担,才有成长;有法在心中,才不会退转。”她强调,只做而不闻法,遇到逆境时很容易想放弃;但若把上人的法放在心上,逆境反而成为深化道心的力量。

谈到陪伴新进志工,她认为“陪伴”与“身教”最重要,也要让他们明白行菩萨道并非一路顺遂。“被磨得越细,反而越有力量。”她笑说,有些人以为慈济只是做善事,但真正走久了才会明白,慈济超越一般慈善团体,是跨越宗教、以法入行的大爱道场。

她期盼未来有机会安排师父前往马六甲,给当地志工更多精神上的鼓励与支持:“我们真的很需要这一份加油。”

马六甲分会副执行长吴雅莲(慈瑔)加入慈济近三十年,几乎年年都在承担,也从承担中难免遇到逆境,但她始终记住上人的教法——转念,眼泪擦一擦,再往前走,收获的都是自己。【摄影:陈德铭】

● 

这一天,弟子们以身心写下最诚挚的“我愿意”。不论远道而来的舟车劳顿,或多年承担的酸甜苦辣,听师父一堂法、得一念悟,便足以让人重新站稳菩萨道的步伐。

慈济即将迈向六十年,靠的是一代代志工的愿力与行力;而下一个六十年,也将由更多“因地菩萨”的精进,续写在人群中。愿人人心中有愿、步步有法,让菩萨道在这片土地上生根、长长久久。
 

 

Pin It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