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xif-facebook-square
  • qxio-social-youtube
  • qxio-ios-telephone
  • qxio-search

培育志工 见培第一堂课

“慈济航班TC60 ”为主题的现场,如同一座心灵登机门,寓意大家虽然来自不同地区,却怀抱同愿同行的初心,一同启航踏上慈济菩萨道。 【摄影:陈世权】

 2026年,慈济即将迈入一甲子的里程碑。 “慈济航班TC60 ”起航,学员们来自不同地区,却同愿同行慈济菩萨道。

2025年10月26日,学员与队辅齐聚吉隆坡慈济静思堂,分别有三百二十五位在感恩堂与七百十二位在讲经堂参加见习与培训课程。

现场以“慈济航班TC60 ”为主题,象征学员们来自不同地区,却同愿同行慈济菩萨道。

培训课程由主持人黄姿殷(懿殷)以幽默带动全场,邀请各区学员依序“登机”,随后,全体学员合唱〈方向〉,象征每个人在人生路上,都要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三百二十五位学员与队辅齐聚感恩堂,参与见习课程,大家怀着感恩与欢喜的心,共同度过这段充满学习与互动的美好时光。【摄影:叶恩汉】

活动现场也连线邀请身在台湾的雪隆分会执行长简慈露师姊致勉。她勉励大家珍惜福缘,发心立愿,准备于明年前往台湾静思精舍,亲见上人、接受受证。

她说:“道理简单,行愿不易;上人教我们做对的事、走对的路。行菩萨道,就是要在人间实践善与爱。”她提醒学员要把握时间,发心立愿,让生命更有方向、更有力量。

之后,全场学员手牵手,互道感恩,共同许下心愿:“愿我们不只是今天同行,也要2026年一起回到心灵的故乡见上人、受证成为真正的慈济人。”

来自慈济人文志业品牌长林天来、慈济人文志业主播陈竹琪及本地志工共同组成的讲师团队前来授课,透过课程的引导与交流,学员们的愿心更加坚定,对慈济的理念与方向有了更深入而具体的体会。

活动现场特别跨海连线台湾,邀请雪隆分会执行长简慈露师姊送上温暖的勉励。她期许大家珍惜这分殊胜福缘,坚定发心立愿,让这份道心更加坚实。【摄影:李国强】

◎走在希望的路上

“人生最幸福的事,就是心中还有希望,就会觉得有未来……”慈济人文志业品牌长林天来以《走在希望的路》为题,与见培学员分享他对慈济精神的体悟。

他提到,慈济从台湾花莲出发,走向全球援助超过一百多个国家,正是因为有无数人怀抱“让人间更美好”的希望。慈济创办人证严上人二十六岁出家、二十九岁创立佛教慈济克难功德会,以“克难”为名,提醒弟子要勤俭、踏实、从困难中成长。

上人一生行愿不歇,强调媒体与文字的力量要用来弘扬善与爱。早在1967年,上人创办《慈济月刊》,在发刊词中写下:“绝不浪费一字一行,说些无益于人、无利于世的话;也决不违背创刊的主旨与用意,去做些无关潜移默化、无关慈悲济世的事。”

“我们走在慈济的路上,就是走在希望的路上。”、“时间就是生命,生命是一种选择。”林天来分享如何在逆境中坚定信念,走出属于自己的希望之路。要不要加入慈济、见习、培训也是一种选择,他衷心希望大家拥有选择的智慧。

他鼓励大家: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选择是——读什么书、交什么朋友、做什么工作。这些选择决定了我们成为怎样的人。

多年来,他持续以文字行善,把稿费全数捐出。“不是有钱才会捐钱,而是愿意捐钱的人,才是真正富有的人。”

最后,他勉励大家:“即使身陷沟渠,也要仰望星空。”在人生的无常与挑战中,唯有怀抱希望与信念,才能让生命发光。

“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林天来以这句话强调人生再没有比助人更快乐的事。

慈济人文志业品牌长林天来以《走在希望的路》为题,与见培学员分享他对慈济精神的体悟。【摄影:叶恩汉】

◎透过大爱台 连结法脉 

慈济人文志业主播陈竹琪特别感恩从关丹、劳勿、芙蓉等外州远道而来的志工。陈竹琪说: “今天我带了礼物来,礼物没送完就不下课喔!”现场笑声不断,气氛热络。

主题“从竹筒岁月到国际NGO”,陈竹琪以故事方式娓娓道来。她先谈到慈济最新的援助足迹已遍及一百三十七个国家,包括加萨走廊。尽管战火连绵,慈济仍与国际组织合作发放热食,让饥饿的难民得以温饱。

接着她分享大爱台的力量:在美国旧金山,一位从未接触过慈济的老太太,长期收看大爱台,被慈济精神感动,往生后将遗产三十五万美金捐给慈济。陈竹琪说:“大爱的力量,陪伴着孤独与迷茫的人,也让善缘无限延伸。”

回到“五毛钱竹筒岁月”,她提醒大家:这不是金额的多寡,而是“发心”的修行。每天一念善,让爱不断循环。

最后陈竹琪感性地说:“你觉得离精舍很远,但手机就是离上人最近的地方。”她鼓励大家每天透过大爱台连结法脉,让心不再孤单。

慈济人文志业主播陈竹琪以“从竹筒岁月到国际NGO ”为题进行分享,透过大爱台的影像与人文力量,她并勉励大家每天透过大爱台连结法脉,让心念有所依循、不再孤单。【摄影:颜锦源】

◎守住初心  在人群中成长

慈济志工的培训过程是一条修行与成长之路。从见习到受证,不只是服务,而是修心的实践。若能历经岁月仍保有最初的欢喜与初心,便是修行的成就。

慈济慈善基金会副执行长刘济雨提醒,真正的修行不在顺境,而在逆境中仍不退转。遇到误解或挫折时,应观照自心、转念净心,“别人无心讲,要无心听”,以清净心化烦恼。

慈济不仅是行善团体,更是修法修心的道场。唯有“行中有法、法中有行”,才能转习气、化业力。修行要在人群中磨炼,培养慈悲与智慧,让法入心、行于日常。

最后,刘师兄勉励大家常保初发心,恒持不退,让慈济法脉在行动中流转,成就人间菩萨道。

慈济慈善基金会副执行长刘济雨勉励大家常保初发心,恒持不退,让慈济法脉在行动中流转,成就人间菩萨道。【摄影:李国强】

◎从科学角度看蔬食

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病毒学副教授徐慧仪(慈泓)通过多年的研究和亲身实践,分享蔬食如何帮助身体抵御病菌的侵害。从防疫角度谈到病毒与人畜共患病的关联,她举出马来西亚1999年立百病毒、2020年新冠疫情等案例,让大家明白人类过度宰杀与饲养动物,是病毒跨物种感染的重要原因。

她指出:“人畜共患疾病造成的死亡,比交通意外和糖尿病还多。”这提醒我们,选择蔬食不只是慈悲,更是保护生命与环境的行动。

接着她藉由一段影片:花莲慈济医院李毅医师的免疫学角度分析,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七成免疫细胞都在肠道,而蔬食中富含的膳食纤维与植物微量元素,有助于好菌繁殖、提升免疫力。她也引用美国研究指出:素食者感染新冠后变成重症的风险,比吃荤者低73%。

“你吃什么,就养出什么菌。”徐慧仪微笑着提醒大家:“要养好菌,就要吃蔬菜!”她鼓励大家从科学与慈悲两个角度出发,天天茹素、健康环保,让自己与地球更平安。

徐慧仪副教授鼓励大家,从科学和慈悲的角度出发,每天茹素,不只照顾自己的健康,也守护地球,让我们和环境都更平安、安心。【摄影:陈世权】

过去十多年来,准慈委张国桦每年进行健康检查,但报告上很多指数都超标,直到因缘接触慈济,在志工的鼓励与陪伴下,他开始尝试茹素。没想到,再去检测时,陪伴十几年的尿酸没了。

刚开始转为素食并不容易。家人不理解,常问他为何不吃肉。面对质疑,他并未与家人争论,只是恳请母亲给他一些时间。随着时间推移,母亲见证他的改变:多年居高不下的尿酸恢复正常,体重也从九十公斤减至七十多公斤,整个人神清气爽、精神奕奕。母亲从担心转为支持,甚至会特地为他准备素食料理。

张国桦刚开始吃素时,家人不理解。随着时间过去,他的尿酸恢复正常,体重从九十公斤降到七十多公斤,精神焕发。母亲从担心转为支持,甚至特地为他准备素食料理。【摄影:陈世权】

◎动静并修 实践志业

见习课程分为“动态”与“静态”两部分:动态包括慈善访视、环保、社区活动及防灾服务;静态则有共修、讲座与读书会。分会同仁陈珊珊(懿珊)强调:“次数不是重点,重点是每次参与都让我们更觉醒、更幸福。”

她提醒,慈济四大志业——慈善、医疗、教育、人文,都是上人“净化人心、社会祥和”的实践。上人叮咛:“幸福不是拥有,而是愿意付出。”不论是整理环保站或陪伴访视,都是修行与结好缘的机会。

“愿我们每天进步一点点,一年后就能遇见更好的自己。”陈珊珊以这句祝福为这堂课画下圆满句点,勉励见习志工在人间菩萨道上,以爱同行,走在希望的路上。

陈珊珊提醒大家,慈济四大志业——慈善、医疗、教育、人文都是上人净化人心、促进社会祥和的实践。【摄影:叶恩汉】


◎为人发声 勇于行善

林天来分享:“有能力的人,一定要替别人发声,让被助者有改善生活的机会。”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杨允信。【摄影:李国强】

培训多年,因缘不具足而无法受证的杨允信,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上培训课。今年能有这分因缘重新回来学习,倍感珍惜。特别是聆听了林天来分享的人文心得,让他深受启发与感动。

林天来提到:“有能力的人,一定要替别人发声。”这句话深深触动了他。他认为,身为慈济志工,除了协助会务,更应该替那些行善的人、需要帮助的人发声,才能引导更多人走入善的行列,让社会更温暖祥和。

回顾过去的服务历程,他感恩能在不同阶段帮助过许多人,也感谢师兄师姊的带领与支持。这次听了林天来师兄的分享后,他深刻反省:“如果我们因为害怕承担、怕麻烦或担心时间不够而退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可能就会错过改善生活的机会。”

◎找到自己应该走的路

来自八打灵的李振超,加入慈济虽仅数月,却已深刻体会修行与行善的美好;能参与见习精进课程,他感到殊胜与法喜。

多年来,他坚持茹素、学习佛法,这次课程让他温故知新。然而,最令他震撼的是济雨师兄提到的“宗门精神”,用法脉的精神推行宗门的志业。行善即是实践佛法,修行不离世,而是入世行善。

近期,他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如:环保、慈善访视,以及“幸福来敲门”等活动。他看见环保站的老菩萨顶着烈日、默默弯腰分类回收。那一幕,让他深深动容。“他们像是在提醒我:“行善不分年龄,愿心才是力量。 ”

他也随队协助案家搬冰箱,感受志工们与照顾户间的真诚关怀,懂得何谓“无悔的付出”。透过大爱台与竹筒岁月活动,他领悟到每一枚硬币都是发愿的起点,而上人从制作婴儿鞋推动慈善的坚毅精神,更激励他持续精进。

“我不需要说太多,只要跟随他们的步伐,一步步走,就能找到自己应该走的路,重新拾起当初学佛的初心,并将这份爱传递给更多人。”

他微笑着说,那一刻,他懂得了:修行的路,不在远方,而在每一次愿意伸出的手中。

李振超觉得不需要说太多:“只要跟随他们的步伐,一步步走,就能找到自己应该走的路,重新拾起当初学佛的初心,并将这份爱传递给更多人。”【摄影:叶恩汉】

◎用心走入慈济

吉隆坡人医会的见习志工张殷美一直以为慈济是一般的慈善团体。她坦言,当听到刘济雨师兄谈到“宗门精神”,才了解慈济不仅仅是行善的地方,更是一条修心的道路。她说,唯有真正理解“法脉”,才算走进慈济的核心,也才能在行动中体悟佛法的真谛。

林天来师兄的分享,也让她感受到另一种力量。谈到自己如何在工作中用心面对每一件事,特别是那句话:“我们说的每一句话,写的每一个字,都要有意义,绝不可随意。”这句话让她反思。凡事用心,才是修行的开始;

从陈珊珊师姊的分享,她又得到另一分启发——帮助他人,其实也是在帮助自己。那一刻,她突然明白:“当我们伸出手去帮助别人时,其实是在打开自己心中的慈悲与智慧。 ”

在“竹筒岁月”课程中,张殷美也有了新的体悟。“捐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心。当你真心想帮助别人,五毛钱也能成就无量的善。”她微笑着分享。

半天课程,对她而言意义非凡。 “其实这条路才刚开始,每一个阶段都是修行的过程。 ”

半天课程,对张殷美(合掌者)而言意义非凡。 “其实这条路才刚开始,每一个阶段都是修行的过程。”【摄影:颜锦源】

◎心怀感恩 坚定前行

回想初入慈济,来自淡属的黄彩娴说,丈夫并不谅解她常参与活动。黄彩娴改变方式,邀请他参与一些动态的志工服务,例如环保搬运、义卖、捡跑活动等。两年来,他从旁观者,慢慢变成了积极的参与者。没想到今天,他不仅支持她,清晨四点起床、五点出门,开车载大家前来上课。黄彩娴笑着说:“这样的转变,让我感动也感恩。”

课程中,林天来师兄的一句话:“即使身陷沟渠,也要仰望星空。”黄彩娴想到人生的低谷与困难,唯有抬头望向星空,心中才会有希望的光;即使走到绝境,也要给自己一丝希望,为人生开出一条路。

黄彩娴回忆,从2014年开始参与培训,中途因个人因素中断,但志工们从未放弃她,令她深受感动。一次探访肾病案家后,她自己去检查,意外发现肾部肿瘤,医生建议手术切除。原本去年能圆满受证,不得已停下脚步。

她学习上人的法,懂得接受与放下。“把身体交给医生,把心交给菩萨。”手术期间,朋友与社区志工悉心陪伴、姐姐贴心照顾,让她深刻感受到慈济大家庭的温暖与爱。这段经历,也让她更体会到“道心要坚定,才能不退转。”

课程中,她被刘济雨师兄的用心所打动。过去对师兄的著作,她总抱着有空再看的心态,但在群组看到《存乎一心》的分享时,心中涌起共鸣:“这本书不能再错过了。”

她说:“念经人人会,但更重要的是把经文融入生活。不能口念佛号,转身就批评、计较。真正的修行,是身体力行。”过去她容易执着,别人一句话就放在心上。如今,她学会转念:“别人说什么,听过就好。放下,心就轻安;行善,心就开阔。”

以前觉得上课是一种负担,总觉得时间难安排,但现在她明白,既然时间已定,应好好精进。这次课程,重新点燃她的愿心。

黄彩娴坚定说:“我希望自己能一直走在这条菩萨道上,不退转,继续坚持。”

以前黄彩娴觉得上课是一种负担,总觉得时间难安排,但现在她明白,既然时间已定,应好好精进。这次课程,重新点燃她的愿心。【摄影:陈世权】

慈济路上没有终点,唯有持续耕耘、以爱相续。愿每位学员发心立愿,手把手,守住初心,顺利通过见培课程,传承六十年的慈悲信念。

 

 

Pin It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