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xif-facebook-square
  • qxio-social-youtube
  • qxio-ios-telephone
  • qxio-search

退而不休环保情 老师坚持护大地

一般人退休了,领了一笔退休金,可以吃喝玩乐、好好享受下半辈子的生活。然而这位“白发叔叔”退休后,却每天驾着自己的“宝马”出游捡垃圾。
自2017年8月开始,郑双辉与太太杨宇淓沿路捡拾及收集回收物。【摄影:江妙珍】

呵?……呵?,听到熟悉的轮子滚动声越来越靠近,小狗发出汪汪的吠声。

“Uncle, uncle, mari, sini ada……”

“老师、老师,我这里有回收物……”

戴着一顶白帽子,推着一辆手推车,他沿途捡回收物,这几乎是每天都出现在甘榜登雅的一道特殊风景。

甘榜登雅(Kampung Tengah)位于柔佛州昔加末北部,距离昔加末市约三公里,该村大约有四千至五千人口。村民以务农为生,年轻人都往城市发展去了。

退休老师郑双辉(惟经)是当地居民,2007年10月7日慈济假昔加末庆祥楼举办一场“幸福人生讲座”,他就加入成为慈济会员,2008年参与活动,加入志工队伍。在该村未有环保点时,每月的环保日,他都到昔加末市区的阿罗拉大草场做环保;2011年8月,甘榜登雅成立了一个环保点,他回归社区,投入其中。

◎ 独一的“宝马”手推车

2017年8月开始,他与太太杨宇淓(虑纶)拿着大塑料袋,沿路弯腰捡垃圾,连埋在土里的瓶罐,都把它挖出来。但由于回收物逐渐增加,用手拿着很吃力,又无法拿太多。于是他改装婴儿车变成手推回收车,但空间究竟有限,还是无法收集太重或太大的物品。他不断思考要如何改进,就特别设计,请朋友协助制作一辆长四尺及宽两尺多的手推车;车的左右两边都绑着几根小棍子,每根小棍子套上一个特大的回收塑料袋;车上工具篮里头如剪刀、刀片、绳子袋等,样样具备。这辆推车车身不是很大,但他善用空间,总是将回收物装到满满;边收集就边分类。

经过多次改良,郑双辉请朋友协助制作一辆长四尺及宽两尺多的手推车,方便载回收物。【摄影:江妙珍】

他说:“推车不可以太大辆,因为不容易推动,而且轮子也容易坏。”他表示这个设计还不是很完善,认为应该在旁边开个小门,以减轻搬动的工作,节省体力。他不断地改良,认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样才方便接下来的回收工作。

◎ 把握付出的每一天

郑双辉笑说,曾经有人看到郑双辉在收集回收物,认为他的生活一定很艰辛。当有人告诉对方真相时,对方还是不相信。尽管旁人的不解,或用异样的眼光来看待。他还是意志坚定,除非有要事,要不然他不会缺席每天的回收工作。

从早上八点前出发,到中午结束;累了,他就坐在路旁的树下休息片刻、喝口水后,又继续往前走。每趟来来回回,一天的回收量有时多达三到四车;车上的回收物多到让他看不到前方的路,必须从旁边伸出头一直留意路上的交通。

上坡推车要用力,下坡拉车不容易;汗水湿透衣裳,日复一日推着车,约五公里的回收路,他甘之如饴……

郑双辉与太太杨宇淓每天推着车子,在甘榜登雅去收集回收物。【摄影:江妙珍】

今年六十五岁的他说:“要听证严上人的话,尽本分事,做对的事。”秉持着上人的教导,尽管做到腰背酸痛、身体疲累,他牢牢记着上人的话,要坚持做、要精进、不可以喊累,也要把吃苦当吃补。他认为透过环保也是在制造机会给不能出门的居民做好事,让大家认识慈济,也借此走入人群,跟居民结善缘。

眼看身边很多友人都离他而去,他告诉居民:“今天我可以来,但不懂明天还可以来吗?”他认为在有生之年应该要好好珍惜生命,把握付出的每一天,发挥生命的良能,才是活着的人生。

◎ 车棚档口变储藏点

友人陈来添屋前的车棚被用来当回收物的存放点,夫妻俩从园里割胶回来,打理家务后,傍晚或有空档时,就会到这里来工作。

回想当初,郑双辉向他征求是否可以借出这个车棚作为存放回收物的地点,他一口答应。因为他知道这是一件利益人群的好事。他说:“我们来帮忙双辉,这样让他可以去收更多的回收物。”

陈来添说:“要做就不会觉得累。”每当看到一卡车满满的回收物,他的心情很欢喜,有种成就感。虽然不是可以卖到很多钱,但积少成多。这是大家埋头苦干,看到辛苦的成果,不但可以帮助需要的人,又可以做环保爱护地球,何乐而不为。

他说:“双辉的精神可嘉,不只感动我,也感动很多村民。”大家都会把回收物交给他,不随意弃置,存放在车棚的资源也不会被偷窃。

车棚(右)及档口(左)就是分类及储藏的地方。【摄影:江妙珍】
巫裔同胞尤索夫将档口让给郑双辉做环保,让这个空间发挥大用,他自己也投入做环保。【摄影:江妙珍】

巫裔同胞尤索夫(Yusoff Bin Ahmad)有一个档口,很多人要来买或租,他都不答应。现在已是一个资源分类好的储存处,他透露:“租出去,拿到的租金,也许不到一两个月就用完了。与其租不如给慈济用,让这个空间发挥做公益的事,意义更大,更有其价值。”他指着整理好的资源说:“这些不是垃圾,是钻石。”

所以,他也愿意来付出自己的力量。他认为可以一边分类,又可以当做运动。他分享这几年来,村里的环境也比较干净了,路边的垃圾也大量地减少了。

这几位环保尖兵可说是郑双辉的左右护法,给他一股动力,继续迈步向环保路前进。

◎ 邻里熟悉的“身与音”

居民李惠玉赞叹郑双辉有很强的精神或理念,才能持续下去。看到他这分坚持的心,她打从心里说:“哪里不会心疼、不简单,很佩服他。”

她认为他以身作则的身教,渐渐地影响村民们,提升大家的环保意识;原来以前人人认为的垃圾,是可以变卖作为慈善用途。在疫情期间,行动受限,居民苦等郑双辉的出现,当看到他再度做回收,异口同声说:有你真好!

居民李惠玉(左)佩服郑双辉做环保的用心和恒心,她也会协助将一些较重的回收物用车子载去储藏点。【摄影:江妙珍】

本着疼惜的心,贴心的李惠玉会先把回收物分类好,将一些较重的回收物用车子载去储藏点存放,以减轻他的工作。她说:“不然他推很重、很辛苦,推车的轮子不懂换过几个了。”

居民林蕙娟表示:“为回馈社会,他牺牲自己的时间与形象。”所以,她很赞叹郑双辉的付出。

志工苏雅婉(虑言)分享,郑双辉做环保的过程,影响当地的居民,大家会收集回收物给这位“白发叔叔”,甚至协助分类。每当看到郑双辉吃力推车的身影,就想到如上人所说的人间菩萨出现在眼前。

转眼间,这条环保路,郑双辉已经做了三年多了,期待还有更多的三年。他心中有个大愿景,希望能在甘榜登雅成立一个环保站,成为社区的一个好道场,可以做好社会的环保,也可以做好人人心灵的环保。

Pin It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