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诊
2024年12月1日,一对缅甸父子走进蒲种义诊活动现场。孩子的双手和双脚布满了脓疮,疼痛让他失去了以往天真灿烂的笑容。病情持续地恶化,让这对父子陷入无尽的痛苦中……
2024年11月30日,蒲种慈济志工们陆陆续续出发前往静思堂、吉隆坡慈济义诊中心、巴生、蒲种共修处和环保站等地点,运载义诊用品到蒲种公主城多功能礼堂,为次日的难民义诊做筹备工作。
孩子的童年应当充满欢声笑语。然而,住在柬埔寨马德望省巴威县,九岁的洪度拉及十一岁的雅伟卡却因身体有缺陷,饱受嘲笑,活在自卑里;慈济义诊医生的到来,为他们带来希望和温暖。
在柬埔寨马德望省巴威县转诊医院进行的慈济大型义诊中,七位超过七十岁的老奶奶,在中医区承担起翻译员,为医师和病患筑起沟通桥梁,她们的体力和热情不输年轻人。因服务到位,令医师都竪起拇指,称她们是达到100分的慈济祖母队。
在柬埔寨办义诊,语言是慈济志工面对最大的障碍。然而,许多当地的大学生在导师的引领之下,纷纷前来支援。他们不仅在各个医疗科系发挥专长,还协助翻译,为不谙柬语的医生和志工与当地病患进行有效沟通。
三十年来,慈济在柬埔寨的爱心传承,从灾后救援到医疗援助,无数生命因爱而重生。这份跨越世代的爱,激励更多人共同传递希望与温暖。
对低收入阶层的民众而言,生活的拮据已让他们难以应付日常开支,若再不幸染病,无疑是雪上加霜。他们不仅难以支付交通费,更无力承担高昂的医疗费用。慈济办义诊,不仅医病亦肤慰病人的心,当病患带着笑容离开时,那一刻展露出的笑容是人间最美的风景。
既然一切准备就绪,唯有坚持迈步前进。所谓,千里之路始于足下,也许第一次服务无法达至理想的成绩。但是,尝试过后,团队肯定必有成长,而累积起来的经验亦可作为参考,让下一次义诊做得更好。
在柬埔寨偏远村落,当医疗资源稀缺,求医无门时,牙痛对村民而言不仅是生理折磨,更是一场持续多年的生活梦魇。慈济义诊团队的到来,成了无数人心中的希望之光。
因新冠肺炎疫情停办四年的柬埔寨大型义诊活动终于重启。2024年11月1日至3日,四国医疗团队齐聚马德望省,为这片缺医之地,绽放慈悲之花。
“病人带着很苦的脸走进来,最后带着欢喜的笑容离开,这就是医师最希望得到的回报”——王玟富
2024年9月22日的周日早上,慈济武吉伯伦东(Bukit Beruntung)环保站首次为社区难民举办义诊活动,提供外科、儿科、妇科和牙科服务。这次义诊动员约三十九位医护人员和九十位志工的团队,惠及一百九十名巴基斯坦籍和缅甸罗兴亚难民。
“有钱才能看医生,没钱就没得医,只能等像你们这样的免费医疗服务才能做检查……”这句话虽出自村民帕伦之口,却道出了所有鲁宋拉古村民的心声。山区医疗资源匮乏,村民生活贫困,许多人因无法及时就医而丧命,帕伦的姐姐就是一例。 “我姐原本只是发烧感冒,但没钱送她到城里医院,就这样走了……”她的声音充满无奈。
鲁宋拉古(Lusong Laku)位于砂拉越布拉甲内陆深处,以其偏远的自然环境而闻名。该地区属本南族徒置区,百分之九十八的居民是本南族。他们保留丰富的文化传统和与雨林密切相关的生活方式,以婆罗洲雨林中传统的游牧狩猎、采集生活方式而闻名。
经历四年新冠病毒的捆锁,砂拉越偏乡义诊再次启动;团队无畏惧地穿越山川,踏过颠簸难行之路,传递健康、爱与关怀给鲁宋拉古( Lusong Laku )村庄,撒播爱的种子以温暖每一颗心灵。
下乡义诊,为病人拔除病苦,主角光环通常是医护人员。2024年7月21日,慈济到砂拉越鲁宋拉古的义诊,团队内还有志工﹑善心大德和四轮驱动车车队成员,携手让义诊顺利举行。即便没有医疗背景,志工们依然发挥不同的功能,各司其职;他们付出的身影,为白袍点缀一抹暖心的色彩。
第 1 页 共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