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xif-facebook-square
  • qxio-social-youtube
  • qxio-ios-telephone
  • qxio-search

存乎一心 一场心的觉醒

慈济慈善基金会副执行长刘济雨以轻松幽默的分享,带领三百八十八位听众走入《存乎一心》的世界——谈阅读,谈人生,也谈如何在起心动念间转念成慧。
刘济雨以轻松幽默的方式分享,带领三百八十八位听众走入《存乎一心》的世界。【摄影:陈松基】

“今天,我要带两本《存乎一心》回去给两个儿子,当作传家宝。”
“做环保,越做越年轻;《存乎一心》越读越开心。”
“过去,我觉得做工忙得像一头牛,很辛苦;现在懂得转念就不苦了。”

2025年11月1日,来自昔加末的八十位志工与民众,分乘两辆慈济列车,浩浩荡荡来到麻坡静思堂。虽然来回近四小时车程,又遇上出发前下雨,但无论是年迈长者还是年幼孩童,人人都怀着欢喜心,前来赴一场心灵飨宴。

当晚,麻坡静思堂洋溢著书香与法喜。慈济慈善基金会副执行长刘济雨带着第九本著作《存乎一心》,与三百八十八位大众相聚,以风趣的语调分享修心与转念的智慧,现场掌声与笑声不断。

出席者中,有长年投入环保的志工,也有陪伴社区成长的资深慈济人,更有忙碌于事业与教育界的朋友。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听众,在刘济雨幽默温润的分享中,都找到属于自己的感动与省思。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是生活的启发;每一段文字,都是心灵的指引。从环保现场到企业经营,从家庭相处到人生抉择,《存乎一心》引领众人于平凡中见不凡,在纷扰中得安定。

这一夜,静思堂内法香盈盈。人人静心聆听,心有所悟——
一句话,一念心的力量,让人重新看见生命的方向。

◎ 人群修心 悲智双运

这本由刘济雨亲自撰写的新书,自出版以来感动了无数人。无论是长年耕耘于环保站的志工、忙碌于企业界的经营者,还是正经历病痛的读者,都在书中找到心灵的慰藉与前行的方向。

谈起这本书为何能触动人心,刘济雨表示:“我把一些艰深难懂的经文,用比较口语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听众在读书会听到或在书中看到的内容,都不会觉得难懂或抽象,反而觉得很接地气;里面讲的,都是心灵的感受、生活的体验,是大家每天都可能遇到的事。”

他强调:“爱心很重要,但智慧也同样重要。用爱心做善事,会做得圆满;若带着烦恼心去做,再多的善事也会生苦。很多人做好事却越做越烦,就是忘了修心。”

“我们走入人群,借人、借事来磨练自己的心智。当心智成长了,困难、逆境、挫折、障碍,自然会迎刃而解。”他提醒大家,修行不离人群,修心也要借人磨练。

◎ 环保修心 存乎一心

志工王来吉(惟硕)是昔加末社区互爱组长,几乎天天都在彼咯环保教育站付出。他常说,做环保除了修福,更要修慧。于是,从十年前开始,环保志工除了做环保,休息茶点时间,大家一起抽静思语小签、分享及抄静思语;间中也阅读《慈济月刊》,他心里一直希望能成立一个读书会。

得知麻坡即将举办刘济雨《存乎一心》分享会时,他当下便在社区发起募书活动,希望能让更多人藉由此因缘结识好书、结好法缘。短时间内,就募得一百一十本书。他特地留下十本放在环保站,让志工在休息或享用茶点时能随手翻阅、朗读几段,于日常中薰法入心。

9月4日起,他正式带领环保志工逐字共读《存乎一心》。他表示,书中文字深入浅出,寓意深远,非常适合大家学习。阅读过程中,他体会到,这本书不只是文字的学问,更提醒自己在遇事时要时时转念、照顾好自己的心。

彼咯环保志工于9月12日共读《存乎一心》。【摄影:陈京才】
王来吉(左一)在环保站带动读书会。【摄影:覃薏桦】

一开始,部分志工对读书仍有些抗拒,但气氛逐渐改变,大家开始欢喜阅读,心灵得以净化,让王来吉非常欢喜,也更加坚定带领大家读书的心念。

为了配合不同程度的志工,他放慢速度,陪着年长的志工一句一句读。虽然进度不快,但大家都收获良多,在阅读中找到法喜,也体会到“书中自有黄金屋”的欢喜与自在。

◎ 读中转念 法入心田

起初,杨金球是最抗拒的一位。她笑说:“小学六年级毕业后,我就再也没碰过书本,也没看过报纸”,一听到要读书,第一个反应就是不情愿、想要躲开。

当回收资源多,或因事展延共读,她总是最高兴那一个;“耶,今天不用读书咯!”然而,随着共读进行,她渐渐感受到书中文字的力量。当环保站资源较少、事务清闲时,反而主动提议:“我们来读书吧!”

从“厌读”到“悦读”,杨金球的心也在悄然转变。

读到〈智者运命〉一章时,她深受触动。回想过去常埋怨生活劳碌,觉得“每天做工,累得像头像牛”,但看见书中人物的困境后,她心中涌起一股感恩——原来自己是那么幸福。

叶雪莉(右)与杨金球(左)在环保站共读《存乎一心》。【摄影:王来吉】

她笑着说:“以前常讲很命苦、很苦命,现在不会了。转念了,心情就会很美!”

如今的杨金球,每天在环保站做环保、读书、听法,日子过得踏实又欢喜。她终于明白,幸福不在于少苦多福,而在于懂得转念与感恩——一切的改变,终究存乎一心。

◎ 以法转心 以爱传家

长年投入环保的叶雪莉,随着共读《存乎一心》 ,体会到“改变心念、转化能量”的重要。她笑说,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不再埋怨,也懂得提醒家人以正念面对生活。

“书里讲到,不要一直说'很累'、'很辛苦'这样的话,因为讲多了,负能量就会越来越重。要讲好话,才会吸收到好的能量。”这段文字让她特别有感。

两个儿子常打电话给她,开口总是:“妈,我的工作好累。”她心疼之余,也为他们担忧。她便以书中的法语与孩子分享,提醒他们转念看待压力。

当天,她到现场听刘济雨的分享,更觉得受益良多。她开心地说:“今天,我要带两本《存乎一心》回去给两个儿子,当作传家宝。”她希望孩子们能从书中学会转念、不再埋怨,懂得感恩与惜福。

“存乎一心,越读越开心,我真的开心!希望这分法的喜悦,也能在孩子心中发芽。”

林思华(右二)与叶伍妹(右一)夫妇结伴前来聆听分享会。【摄影:陈月菊】

另一对年迈的夫妻——八十五岁的林思华与七十八岁的叶伍妹,搭乘巴士,来回奔波近四个小时,只为亲自来听刘济雨的分享。

林思华笑着说:“今天开开心心来听,真的很值得!”

他们是环保站里年纪最长的一对伴侣。虽然行动缓慢,两人依然精神矍铄,脸上总带着笑。多年来,夫妻俩携手投入环保,日日在分类、回收中找到生活的重心。

“我们老人家在环保站,有事可做,有人可聊,不会孤单。”叶伍妹欢喜地说。

“环保越做越年轻,《存乎一心》越读越开心!”两人几乎异口同声地说。那分单纯的喜悦,藏不住地从笑容里流露出来。

对他们而言,阅读与环保一样,都是心灵的滋养。行动或许缓慢,但心却越来越轻盈。

◎ 转念放下 心开智慧

实业家林家兴,事业繁忙却始终关心社会、护持慈济。这天,他与太太原本计画出国洽公,却因客户临时改期,让他得以把握因缘,亲自前来聆听刘济雨的新书分享。

“我听过济雨师兄好多次的分享,他总能用幽默的方式讲深刻的道理,让人听得开心又能反思。”林家兴说。

令他印象最深的,是刘济雨常提醒大家:“钱固然重要,但赚钱不是人生的最终目标,更要懂得回馈社会,帮助有需要的人。”这句话让他深受触动。

“做生意难免有压力、有挫折。以前会很执着,现在学着放下。事情来了,就面对、处理,然后放下。心一转,就不一样了。”他微笑着说。

实业家林家兴夫妇(左)与刘济雨合影,满怀喜悦留念。【摄影:罗宗进】

这几年,他也经常在YouTube上收看刘济雨的影片,从法语中找到安定的力量。 “有时遇到烦恼,就上网听一听,心就会静下来,也会找到方向。济雨师兄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的路。”

这场分享会对他而言,不仅是一场学习,更是一种缘分——
“原本要出国,刚好延期,才能来这里听法。我觉得这是上天给的机会,今天带回去的,是智慧。”

◎ 小小蚂蚁 善念萌芽

在众多听众中,也有年轻的身影——王来吉十四岁的女儿王彦霖。

从刘济雨的分享中,王彦霖体悟到,要将所学落实于日常生活。面对学业压力,她学会放下执着;与朋友相处时,也提醒自己以善良与宽容化解矛盾。

她分享道:“积累福报要亲自行动,而非只停留在祈求与拜拜之中。 ”

虽然年纪尚小,王彦霖相信,无论有钱或没钱,都能以不同方式帮助他人。虽然她参与家访的次数不多,却在接触中看见许多人面临困苦,更深刻体会到— —只要人人愿意出力,即使是小小的蚂蚁,也能汇聚成改变的力量。

她说,爸爸妈妈都是她的榜样,让她明白幸福与善行都能透过实际行动去成就。未来,她希望自己能持续保持善良、宽容与积极的心,把这分精神融入生活与学习中。

王彦霖(右三)体会到,与朋友相处时,应以善良与宽容化解矛盾。【摄影:罗宗进】

民众陈佩霞听完讲座后,心中充满感动。她印象最深刻的是那段地震的故事——一位志工平日乐于助人,地震发生时正好驾车走出隧道,幸运逃过一劫;而紧随其后的人,仅差几秒便失去了生命。这让她深刻体会生命的无常与脆弱,也明白行善与把握当下的重要。她感受到:“平时要多行善,不然福到用时方恨少。”

她说,不论身份或职业,每个人都应活出真实的自己。这场分享会让她学会放下烦恼,活在当下,更加珍惜生命与平安。

◎ 法入心行 愿续慧命

慈济麻坡负责人苏瑞珠(慈沐)最深的感触,是书中让她体会到“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 。她深深明白,人生中的一切善恶行为,终将化为业力的映照;因此修行之道,应当时时自省,谨言慎行。

书中那句“改变环境,不如改变心境;转一念,苦海也能成净土”,更让她深受启发——提醒人们唯有转念,方能让心安住于清净与自在之中。

慈济麻坡负责人苏瑞珠(右一)陪同刘济雨,共同进行揭书仪式。【摄影:罗宗进】

苏瑞珠形容,《存乎一心》不只是一本文字的书,更像是一帖“心灵的药方”。当人生陷入迷惘或困惑,只要轻轻翻开书页,总能找到化解心结的妙丹。书名本身,也是一句深刻的提醒— —一念可行善,一念可造业。修行路上,唯有让法入心、入行、入日常,方能受用无穷。

她期许每一位翻阅《存乎一心》的读者:若心中有迷失,愿能转迷为悟;若有烦恼,愿能寻得一句话、一篇章,解开心结,走向美善人生。

《存乎一心》启发人们明白,修行不在远方,而在生活的每一个当下。当心念转变,烦恼能化为慈悲,执着亦能转为智慧。唯有愿行相续、法入心行,那一分清明与觉知,才能长久相随。

这不仅是一场分享,更是一场心灵的觉醒。当人人愿意回到那分清净的初心,生命之路,便会愈走愈明亮。

Pin It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