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繁忙的红尘喧嚣中,每个人都渴望一份心灵的安定。台湾慈济慈善基金会副执行长刘济雨分享:“若心中没有法、没有主人,便会时常觉得彷徨失措;而平静、宁静、喜悦、安祥的慈济,就是众人共同的心灵之家。”
2025年9月26日,慈济美里联络处举办《存乎一心》新书分享会,邀请作者刘济雨亲临交流。当天,约二百三十位会员大德与志工齐聚一堂,共同聆听他以朴实语言,分享人生体悟与企业经营智慧。
刘济雨引领大众回归“心”的本源,提醒人人以善念为基,让信仰不流于形式,而能落实于日常行持。现场氛围温馨而深刻,启发了与会者对生命、家庭与社会责任的省思。
刘济雨感恩场地主人杨建利提供空间,让大家得以因缘相聚。他强调,学佛就是“广结善缘”,而最好的方式,就是走入人群,彼此相识、成为生命中的贵人。
谈到华人文化,他从农历七月的“中元普渡”谈起,提醒大众不应流于形式或迷信。 “烧金纸既不环保,也无法真正帮助祖先,若能将这些钱拿来帮助有需要的人,才是真正的功德。”他更以幽默的语调说明:“死人不可怕,活人才会作怪。鬼不在外,而在我们心中;若心有佛,处处见佛;若心有鬼,开门关门皆见鬼。”
刘济雨进一步阐述,信仰的核心并非“有拜才有保佑”,而是“有做才有保佑。”“行善布施、捐血助人、关怀苦难,这些才是最真实的修行。”这一席话,引来现场不少人点头认同。


◎与其出口伤人 不如学说正语
在谈到家庭教育时,他提醒父母,言语的力量不容小觑。“一句话能让人欢喜,也能让人受伤。与其出口伤人,不如学习说正语,给予孩子正面引导。”这些生活中的智慧,既简单却深具启发,让许多家长听后深有共鸣。
现场分享氛围轻松自在,却不失深度。刘济雨不仅带领大家反思传统信仰,也让听众从中获得生活智慧的启发。他恳恳言道:“不迷信,不妄自菲薄;用行动累积善缘,用慈悲改变习气。”
《存乎一心》一书,承载着刘济雨多年走过企业与人生的历程。他分享,商海浮沉虽难免,但若能坚守善念,便能不为外境所动。他坦言,若仅以利益为导向的经营,终究难以带来真正的安稳与圆满;唯有心怀良善,为他人着想,人生与事业才能走得踏实。“心若安定,再大的挑战也能转为成长。”刘济雨的一句话,让人感受到信仰与智慧的力量。
当天出席的来宾,多为实业界的朋友,当中不少是首次走进慈济。透过刘济雨的分享,他们不仅看见了一位企业家的心路历程,更触及到“以善为本”的生活态度。


◎在法中转念 在行中领悟
参与慈济一年多的黄德光坦言,以往对佛法的理解多停留在“求”的层面,认为只要拜佛祈求,就能获得福报。然而,透过这次分享,他明白“正信正念”才是学佛的根本。
“如果心有鬼,到处都是鬼。鬼门关其实在我们心里,只要心正,就不会受迷信牵引。”这句话让他特别震撼,也体悟到心念一转,命运也会随之转变。
黄德光说:“刘济雨师兄的表达幽默、亲切,让人听得放松又欢喜。而内容却又能直入人心,提醒大家除了工作赚钱、布施捐款,更应走入志工行列,在实际付出中,才能真正体会佛法智慧。”
他坦言,以前遇事常钻牛角尖,如今则学会换个角度思考,不再执着“好或坏”的表相,而是试着从不同面向去理解。他表示,将努力研读这本书,把所学落实于生活,并与朋友、同事分享。“这场分享会让我想通很多事,也提醒自己要更用心在慈济志工行列中学习与实践。”

◎若能转换角度 就能看见其中的好
“原以为只是一般严肃的讲座,没想到内容生动幽默、引人深思,完全不沉闷,还让人有启发。”许怀权直言,刘济雨的分享着实令他大开眼界。
最触动他的一句话是“心念与思想的转变”。他说:“如果你用负面眼光看事情,就只会觉得坏;但若能转换角度,就能看见其中的好,这对事业的经营也很重要。”许怀权认同“经营事业要友善”的理念,认为企业取之于社会,也应回馈社会,最重要是要落实去做。
总是面带笑容的许怀权开心说道:“将分享中的启发带回公司,与同仁、家人交流,鼓励大家少抱怨,多从团队与家庭的角度看待努力的价值。”

叶馨茱直言,济雨师兄的分享让她“听进心里,感受到一种力量。”过去,她常因生活中放不下、看不开,而陷入埋怨与怀疑,甚至一度认为是“风水不好”。但听完后,她明白真正需要调整的不是外境,而是心念。“心念好,自然就会好。”
她也特别认同刘济雨所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要学习改自己的脾气”她希望把转念与正能量的观念分享出去,让更多人受益。
邀请了不少友人参加《存乎一心》分享会的邓梅仙觉得刘济雨的讲述充满力量,而且透过轻松幽默的方式,让道理更容易被接受。她感触地说:“学佛不是只是为了拜拜,而是要真正去行动、去实践。”她特别提到一句让她印象深刻的话:“做事要经过考验,要有正确的思维。”这让她反思自己过去对佛法的理解并不深刻,现在则更清楚了。
对于“除了赚钱,更要重视慈善与学佛”的观点,她深有共鸣,并希望将这份启发带回生活,分享给更多人。


◎心灵的交流 善念的启发
一场二百三十人人的聚会,不仅仅是一场新书分享,更是一场心灵交流与善念的启发。
蔡素娇回忆,年轻时曾因负面思维而怀疑自己,总觉得“什么都不行”。如今体会到“凡事都有正负两面。”只要心念好,所有的一切都会好。
她还特地多领了一本《存乎一心》准备送朋友,因为这本书带来的正能量值得被更多人知道。“如果人人都能学会转念、用鼓励代替责备,不仅家庭会更和乐,社会也将更祥和。 “

刚刚于农历七月参与吉祥月礼拜《地藏经》的张燕说,最触动自己的一句话是:“天天念佛,但若心中依然懵懂,就等于没念。”这提醒了修行应落实于心,而非停留在形式。
姚克嵘对“心中的鬼比外在的鬼更可怕。”的比喻印象深刻。他说,这句话提醒人们要时时自我觉察,并转化心念。他说,真正可怕的是藏在内心的负面念头,需要时时观照。他最大的收获,是要“多行善、多微笑”,即便暂时无法投入志工服务,他相信书中的智慧会持续启发自己。


●
从刘济雨的真诚分享,到现场来宾的深刻体悟,大家共同见证了“心念转变”的力量。
在这个快速变动的时代,信仰不应只是形式,而应落实于日常生活。当正信取代迷信,当行动取代空谈,当正语取代伤言,社会将更和谐,人心将更安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