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xif-facebook-square
  • qxio-social-youtube
  • qxio-ios-telephone
  • qxio-search

勤与爱交织 印裔母女共筑求学梦

失去大伞庇荫的孩子,唯有努力奔跑,为自己筑建未来。自2018年丈夫离世后,卡娜吉撑起一头家,以勤劳与坚毅养育四名女儿。从生活艰难到孩子陆续升学、获助学金、受肯定,她们在慈济志工长期陪伴下,终在教育路上看见曙光。
志工林秋琴(左一)与卡娜吉(右一)一路陪伴孩子,见证他们的努力与成长。【摄影:罗秀莲】

2025年10月23日是屠妖节第四天,卡娜吉(Kannagi A/P Muku Talayan)特别在桌几上摆放了好几罐自家制作的年节糕饼,其中有一丸状的传统印度甜点(Nei Urandhei),用酥油、绿豆粉、糖粉、坚果等制成,它入口松软香甜,喻意甜蜜与祝福,是节庆和喜庆场合中必备的应节食品之一。

“为了节省,我们样样自己做。”卡娜吉笑说,大部分糕点是妹妹和卡娜吉排行第二、文静又害羞的女儿米杜娜(Mithuna Visvalingam)一起制作,甜香中蕴藏着浓浓亲情。

米杜娜也说:“屠妖节一般是欢庆五天至一个星期,但我们只在第一天回乡探望奶奶,和奶奶一起度过。”就像华人农历新年返乡一样,简单的相聚,就是珍贵的幸福。

今天,慈济志工林秋琴(虑琴)带来一台全新的手提电脑,要送给十八岁的米杜娜,她将于11月8日,前往马六甲基金会国际学院(International College of Yayasan Melaka,简称ICYM)报到。

行囊早已打包好,即将离开家展开新生活,米杜娜既开心又紧张,还有不舍,她说:“当厨师和老师是我的志愿,中五的考试成绩无法申请厨师课程,于是我选择幼儿学前教育,及最靠近家的学院就读。”课程需要学生自备电脑做作业,而观察细微的志工,早已察觉她的需要和母亲的经济负担,继去年赠送一台电脑给姐姐后,今年再为她作出申请。

玛菈丝里(左)为二妹米杜娜(右)的新电脑安装设置所需软件。【摄影:罗秀莲】

米杜娜请姐姐玛菈丝里(Malasri A/P Visvalingam)帮忙安装电脑基本软件,边说:“谢谢志工帮忙请购全新电脑。如果没有它,我可能会先向朋友借用电脑做作业,再想办法。”这是少女面对未来的勇气。

◎ 翻转的勇气

家庭另一边厢,也传来令人欣喜的消息。

二十岁的长女玛菈丝里今年9月前往霹雳州大学报到,就读创业管理工程学(Engineering Entrepreneurship),至今三周。她逐渐适应校园生活,每天忙碌于课堂、作业和报告之间,依靠着过去打工赚取的积蓄维持,但必须省吃俭用,早餐是面包,如果忍得住饥饿,便会省略午餐,只吃晚餐。

虽然如此,她不以为苦,因为相较过去,现在情况好多了。

她们一家与慈济结缘在2023年,慈济志工因学校引介而走入家庭,当时只有十八岁的玛菈丝里,中四选科被分配就读与农业相关的科目,对前程一片茫然,一心想中五毕业后就赶快踏入社会工作,为母亲分担家计。

2018年父亲心脏病往生后,卡娜吉从家庭主妇转为一家之主,碍于缺乏交通工具,她从工厂女工变成食堂助理,天天搭乘食堂业者的便车到女儿小学的食堂帮忙,赚取数十令吉的日薪,学校假期则兼职清洁工赚取外快,玛菈丝里是最好的帮手。

“当时家里很多开销需要负担,母亲一人工作,抚养我和三个妹妹。我们居住在和学校距离较远的地区,小型货车般的校车常常供不应求,我经常需要另找电召车上学,一趟来回二十令吉,成为妈妈无法承受的负担。于是我想放弃升学,没想到获得中六课程的通知……”

玛菈丝里(右一)和小妹赫玛拉协助处理善后饮食,是母亲的小帮手。【摄影:罗秀莲】

慈济开案补助孩子交通费,并让其中几位参与线上课辅,同时察觉玛菈丝里徘徊在十字路口;于是志工致电鼓励、也上门探访,希望她把握机会;妈妈卡娜吉也以自身为例鼓励她,希望可以读书的孩子继续前进,有能力为自己撑伞,用双手筑建自己的未来。

“谢谢慈济,中六提供手提电脑让我做作业,还补助交通费用;也谢谢妈妈的意见,给我指导。如今人在异乡,我必须学习独立、勇敢,放开自己与人交流;当面对选择的时候,我也必须做对的选择和对的事,努力读书,成为妹妹模范。”她说。

◎ 勤奋与希望

排行第三的卡莉斯妮(Karisni A/P Visvalingam)和么妹赫玛拉(Hemala A/P Visvalingam)今年同样是慈济奖助学金的受惠者。比起就读小六、活泼可爱的么妹,中二的卡莉斯妮相对较为稳重。她是学校的学长团之一,学业成绩一向标青,今年更成功获推荐品学兼优奖!

卡莉斯妮(右)以标青成绩获得慈济奖助学金,志工林秋琴(左)不吝予以赞叹。【摄影:罗秀莲】

下午放学回家,卡莉斯妮已满脸倦意,但仍坚持完成作业;当她写完时,天已黑了。即便如此,她仍今日事今日毕,特别喜欢英语、数学、科学等科目,近期考试,马来文、历史,地理等更加有进步。

虽然没有机会校外补习,但她会善用工具,例如勤查字典、记录在词汇簿,或勤做笔记,把握课余时间了解重点,靠自学追求进步。

去年,妹妹得以参与慈济线上课辅马来文和英文,今年卡莉斯妮同样获得课辅机会,以加强学习。她印象特别深刻的一次,是看见线上课辅的黄嘉贤老师,即使戴着氧气管子仍准时授课,她打从心里佩服与感动,告诉自己,珍惜能够得到教导的机会,愿以佳绩回馈老师的尽心尽力。

“每个人都应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母亲没办法继续读书,我要替她完成梦想,也让家人以我为荣。”卡莉斯妮说道。

◎ 善行不缺席

志工林秋琴说:“卡娜吉是一位坚强的妈妈,生活再苦,也不能让孩子辍学。”她靠着每月数百至千余令吉的微薄薪资、福利金和慈济教育补助费,支撑着四名孩子的生活,如今孩子在她和志工陪伴指导下,一步步走出迷茫,年长的孩子陆续升学,前程渐渐露现曙光,在家的孩子也很懂事,努力读书。

即使生活不易,卡娜吉的善行却不曾缺席。她在家留存清洗干净的瓶瓶铁罐让志工回收,每天在米扑满存入一杯约两人份量的米粮回馈,更坚持投下竹筒零钱捐款。

她微笑说:“为了孩子,能做什么,我尽量去做。”、“我们没有钱,一点点也能助人。”

卡娜吉响应“米扑满”,日存一善,希望为孩子献上祝福。【摄影:罗秀莲】
无法进行财布施的卡娜吉,依然善用自己的能力,从家里回收瓶瓶罐罐,捐献及回馈社会。【摄影:罗秀莲】

布施不是有钱人的专利,是有心人的祝福,她的话语像小小的甜点——朴实、温暖、令人动容。她们的家庭,也在一点一滴的爱与善意中,日子慢慢回甘,就像那传统印度甜点一样,慢慢收获甜甜的香气与祝福。

Pin It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