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xif-facebook-square
  • qxio-social-youtube
  • qxio-ios-telephone
  • qxio-search

志工用爱 为长者筑起安稳晚年

住在马六甲郊区的两位长者林金财与傅瑞方,他们的年纪渐长,生活的每个小不便,都可能成为难言的困境。慈济志工邀约善心人士为他们修缮及改建厕所,以真心陪伴,让长者感受被关怀和尊重、重拾被需要的晚年。
志工陈幼涓(中)和陈瑞群(右)从谈话中,细心察觉长者日常生活的不易,及时给予援助。【摄影:罗秀莲】

自幼跟随父亲流浪、未能有出生证明,至今只有永久居民红色身份证的八十二岁林金财阿公,从未上过学,为求生存造就火爆的性格。长年独居,孩子拒绝往来的他,原以为终将只能在老穷孤病中度过余生;2015年5月,他在朋友档口抒发自己的穷途潦倒之际,巧遇路过的慈济志工,听闻便说:“你有空,不如去做环保。”

隔天他骑着电单车花了二十五分钟到望万慈济环保站,也趁机与志工详谈。当时热心的环保志工邱生娇(慈良)打包一包饭给他带回家,让他很感动;过去朋友给他一个小小包子,他都会体恤对方赚钱不易而坚持付费,在环保站却有志工主动打包便当给他。他说:“从来没有人主动拿饭给我吃啊……”当时他还遇见八十岁、谈得来的萧锦荣,在环保站度过快乐时光。志工也在政府停止红色身份证者的福利时伸出援手、提供生活补助,让他在护大地同时也无后顾之忧。

如今十年过去,他获得慈济环保志工的身份认证,也会开怀大笑,心柔软许多。即使萧锦荣已作古(逝世),他仍默默带着工具箱到环保站,主动承接他的岗位——拆解电器和铁类。他的工具箱,还有邱生娇暗中付费让他补充所缺乏的工具。法亲关怀的情谊,促使他坚持付出、并不忘萧锦荣所言:“纸类很多人可以做,但拆解工作很少人会做,比较缺人手,我还可以!”

半天做环保后,他会去帮朋友看档,或到印度理发店坐坐,还招印度朋友一起做环保。只是对方听闻这是无酬工作,直呼他“真笨!”但是他很认真又大声告诉志工说:“这是照顾大众,是救人、帮助人的事,可以帮助人很欢喜!”语毕又开怀大笑。

林金财阿公在望万环保站付出,感受到助人的喜悦。【摄影:邓遂嵘】

◎ 沟通与理解

只是岁月催人老,健康不复当年勇;10月初,林金财阿公一连两次没去环保站,志工陈幼涓(慈涓)和陈瑞群(慈群)提高警觉,打包便当上门关心。原来他好一段时间双脚无力,无法骑电单车到环保站,夜间频尿更是无法到户外上厕所,只能在房间里安置小桶子装排泄物,第二天白天再清理。

他的房屋,已有数十年历史。早在五六十年前,郊外地区的房屋,并不像市区里的排屋,土地面积有限缘故,必须集中、整齐并列在一起。当时郊区的土地取得较易,人民有足够能力为自己和子孙建造宽敞的独栋房屋,周遭有大片空地可耕种,与邻里之间还能保有距离。此外,他们也将厕所建在屋外,除了卫生观念、经济因素和技术水平之外,他们普遍认为,厨房和厕所等的生活空间必须分开,以减少生活上的不便。

建在斜坡上的户外洗手间,对年老的林金财阿公来说很是挑战。【摄影:邓遂嵘】

婚后一直待在野新的林金财阿公,已守在这样的房屋五十余年,屋旁斜坡高处就是厕所。他只在室内小小长型空间活动,大门打开,抬眼望见尾端的浴室和厨房,中间小小通道,置有传统的木橱柜、旧式热水壶、木椅和电视机,就是他休闲的“客厅”。接连着另一边三分二的房屋,供有神像和沙发,但他不常走过去,除了无需走动太多,也因屋梁遭受白蚁侵蚀,幸好建筑商朋友陈明福略做维修,让他还可守在这间家。

这一回,志工得知林金财阿公不想麻烦他人的“难言之隐”后,动念想要把户外的厕所“搬进屋内”,陈幼涓询问阿公颇信任的建筑商朋友陈明福意见。对方勘察场地时发现户外厕所的斜坡梯级有破损,也没有扶手,对长者来说非常危险,因此同意志工的建议,在屋内浴室增加马桶和扶手,可供淋浴和如厕用途,另在户外造个粪池就行。

这项工程原本只需两天,却因为老人的反复顾虑而多了不少波折。一开始听见要在浴室建马桶,他不想劳师动众,经游说后勉强点头同意;志工离开后,他又反覆思量,担心挖洞会破坏房子,又再致电老板陈明福拒绝施工。陈明福和志工再度上门说明,花了好一番工夫,老人家才点头答应。没想到工程首日,因老人家警戒心重,看到来者不是熟悉的老板,立刻紧张地把大门关上,让志工哭笑不得。

陈明福向志工指出,为了将厕所搬入户内,而新建粪池的工程。【摄影:罗秀莲】
陈明福(左)善心为林金财阿公(右)着想,解决他的困难。【摄影:罗秀莲】

2025年10月21日,陈明福带着员工到访,阿公终于打开大门。员工们行动也很快速,只一天多时间,便将粪池、马桶和扶手处理好,还将浴室繁生的青苔,一并刷干净!

此时,林金财阿公很欢喜说:“工人很好,很努力,没有偷懒,我给他们九十八分,留下两分求进步!”

接着他再说:“晚上走出去,很暗、很危险,跌倒没人看见;现在有马桶,有扶手,比较好啦!不需用桶子装排泄物,走到户外去处理了。”

◎ 日日一念善

另一位住在巴登马六甲安乐新村的傅瑞方,他和印裔妻子相依,膝下无子女,2023年太太往生后独居至今。夫妻俩本是胶工,健康一直不佳,像傅瑞方早年遭受大肠扭结受阻塞而切除部分大肠,之后又因肺部细菌感染昏迷,2014年中风无法工作。他的妻子因手脚关节疼痛,也无法再割胶。打从2012年开始,他们每月仰赖慈济援助生活费,及妻子领取的社会福利金维持生活。当妻子病重卧床,志工送来病床和轮椅,更增补患者所需的营养奶粉,陪伴直到妻子安详过世。

傅瑞方一直很好奇,慈济善款从何来?一念好奇心,他随着志工去收每月的功德善款,发现所收善款并不多,却随时吃闭门羹,还需长途跋涉来回奔波多次,让他看在眼里,不舍在心里。

《慈济》月刊的报导,让傅瑞方亲眼见证慈济援助穷苦病痛人士;再加上志工每个月上门关怀,让他感受到志工真诚付出的温暖。他说:“志工很彻底详细了解我们,不是随便帮,也没有不帮,只要需要就会帮到底,帮人很完整,还帮不同种族的人,甚至帮到全世界去,慈济真的很好!”

曾经他也是抽烟、赌博、脾气坏的一分子,但看见志工的态度与良善,耐心重复劝导,让他也希望成为志工一样的好人。于是他改变自己,不只捐款护持,还主动请缨,每月骑着电单车从村落到镇上,代志工收善款,成为劝善人员、与人分享慈济助人之事:“我不怕麻烦,只要真心诚意,只要能募集更多的善心助人,我都很乐意做。我没有很大的能力,就是少少的,只要每个人都愿意付出一点,就可以帮助更多穷苦人。”

傅瑞方天天发好愿,为世界祈福,响应捐竹筒扑满至今。【摄影:李经志】

多年来,从最初二十三位定期捐款者,至今十多位,七十四岁的傅瑞方依然摇摇摆摆骑着电单车去收善款,即使善款只马币二令吉,他依然欢喜接纳,坚信“世上还有很多善心人,等待我们去劝善。”

此外,他每天一早一定将零钱投入慈济爱心扑满。他表示,每天一毛两毛、这是证严上人鼓励大众日日启善念,汇聚人人小钱,一起行大善。

◎ 安稳的笑靥

打从慈济推动“安稳家园,美善社区”居家安全改善计划,志工不忘傅瑞方的家,也用了多个月的时间劝导,终于成功说服对方。

陈明福的外籍员工运用一天时间,将坐厕马桶建造好。【摄影:黄玉花】
傅瑞方展示他如何运用缓慢的步伐,将便椅搬入洗手间。【摄影:黄玉花】

志工陈幼涓说:“他的太太患病时,我们已经带来便椅,但是傅瑞方年纪渐长,中风后行动非常缓慢,洗澡时面对光溜溜的墙壁没有扶手支撑很危险,又或扛着便椅到厕所大解,有时来不及,直接排泄在尿片,让他很不舒服。因此得知有安装扶手的机会,我们马上动念,将蹲厕改为坐厕,再安装扶手。”

志工再次联系陈明福,对方勘察后一口答应协助。这里位于马六甲和森美兰州交界、1950年成立的华人新村,无需缴水费,家家都有一口井,浴室就在井边,厕所则在室内。此外,每户都有砖土石块堆砌而成的古灶炉。

二十多年前,为了避免与家人产生摩擦,婚后傅瑞方和太太搬到这里,租一间小木屋居住。他无需自己挑水,因为井里已经有安装水泵;户外洗澡空间已经荒废,灶台上虽已无炊烟袅袅的气息,但他在厨房放上一台小煤气炉煮食,简单家居,皆有怀旧、古朴的生活气息。

纵然自知“脚步不稳,有时候浮浮踩不着地,也会担心跌倒后,手尾多”,但当志工提起要将“蹲厕”改为“坐厕”,他仍以“不想要麻烦别人”为由婉拒,再加上知道慈济的资源来之不易,他更不轻易开口,没想到志工反而主动提起了改善建议。

经过多次耐心地劝说,老人家拗不过诚意,终于答应。负责工程的陈明福也很有善心,10月30日花一天时间,请员工在狭小的厕所里拆除蹲厕、安装马桶、水箱和扶手,更自掏腰包建立水管,在坐厕旁加装水龙头,让老人家使用更便利。

慈济志工打从七月开始,便尝试劝傅瑞方修改蹲厕为坐厕,及安装扶手,让行动更安全。【摄影:黄玉花】
有了扶手,老人家洗澡时更安心。【摄影:黄玉花】

 

“有时候远水救不了近火,我们让老人家使用得更安全和舒服,我们也比较安心。顺手多做一个水龙头,主要是体恤老人家脚无力,方便他作清洗。我们尽快完工,老人家就有多一天的便利。”陈明福说。

看着坐式马桶形成,傅瑞方很开心,直说:“现在有马桶,可以坐着洗澡,还有扶手,可以借它的力,比较稳也比较安全,放心了……”

此时,他才缓缓笑说:“我是想到我还可以……其实是勉强自己,我的身体不灵活,好在幼涓师姊提起,现在比较安全。”

任务成功,看见两位长者化解“难言之隐”后的笑靥,陈明福和陈幼涓都深感“幸福”,因为小小的善举,可以帮助他们,只要老人家一切平安,他们也就放心了。

安稳家园,善与爱是桥梁;志工与众人十年如一日地陪伴,为长者筑起安稳安心的晚年。

Pin It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