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6日,慈济山打根联络处再次举办马来语版的环保志工培训课程,来自十三个甘榜(马来语:k ampung,意即村落)的一百四十三位环保志工及居民,其中包括无国籍人士,很快就把共修处挤得满满地。这次课程不仅是延续环保教育的接力,更是撒播爱心种子的过程,期盼一代传一代,使命不断延续。
司仪江莲芬(虑丹)师姊透过影片为学员们讲解慈济的缘起及慈善、医疗、教育、环保、国际赈灾等的发展。她强调,慈济不分种族、宗教与国界,真诚帮助每位苦难者。山打根无国籍居民在慈济援助下,不仅获得医疗个案补助,也让孩子有机会走进校园,看到未来的希望。
环保培训对无国籍居民而言更是一份不可间断的使命,如同证严上人从五毛钱善念开始,点点爱心累积成大爱;用双手做环保,人人都可以付出,

◎一封来自未来的感谢信
培训课程特别设计“接球游戏” ,寓意环保精神代代传承;过程中难免球掉了而气馁,但主持志工勉励大家,就像人生遇到困难一样,只要勇敢爬起继续走,就能肩负起保护地球与教育下一代的责任。
透过影片分享,证严上人开示“因核果海甚微妙,一生无量爱绵延;回收再制化大用,宗教共融利群生。”强调一念善心的因,能成就无数果实,滋养众生、翻转苦难。主持人更用心翻译每一句开示,让学员们深切体会环保的含义,并以“宝特瓶变毛毯”的实例,说明环保如何化无用为实用。
课程播放《来自2055年的感谢信》影片,一位未来的孩子向今日的环保志工致谢,感谢他们为后代守护干净的地球。无国籍居民尤其感触良深,他们亲身经历恶劣环境带来的困境与疾病,更明白环保“责无旁贷,人人有责”的道理。

◎加入环保行列的意愿
村民沙立(Encik Sarip )来自十六哩贡贡甘榜的急性盲肠病患,因盲肠炎手术及装置人工肛门,曾瘦弱至不成人形。在慈济支援医疗费与静思产品的补助之下,健康逐渐恢复,当天带着妻子参与环保培训,感恩慈济给予“重获生命”的机会。
吉米(Jimi Bin Halbi)曾经是重度精神病患者,因志工长期陪伴逐渐康复,多次参与慈济的培训活动,如今已成为优秀的环保志工。他每天收集、分类宝特瓶,今天他笑容满面,跨出大步在培训中勇敢上台示范如何处理宝特瓶, 环保站长之一的祖白拉(Zubaira bte Idris):当天也示范回收物的拆解与分类。
疫情期间,阿洋女士(Pn Ayang)接受慈济援助后,心存感恩。从此发愿带领家人加入慈济大爱行列,行善做好事。她每天都会投竹筒,如今也是劝募员的她,积极推动社区环保并号召邻居一起到环保站整理物资。
教育可以改变孩子及一家人。茱莉亚女士(Pn Julia)感恩孩子能在慈济学习中心受教育,变得懂事贴心,甚至能协助家中做一些小买卖。每个月的社区环保日,她都会陪同孩子到环保站一起做环保。
萍琪女士(Pn Pingky)在家人引领下首次参与环保培训活动,她表示活动温馨且有意义,愿意加入环保行列。


◎回收所得化为急难救援
慈济山打根联络处负责人龚德益(济晟)提醒,无国籍人士的医疗费用沉重,环保是延续爱的方式。透过回收所得,不仅守护地球,更能化为急难救援的善款。环保是义务,而非交换;点滴累积的善心,最终能在关键时刻救人一命。
志工们准备了香积面给当天出席的学员们当结缘品,让他们有机会认识并品尝到净斯产品。
由于当天山打根全面地区制水,志工以蔬食面及炒饭搭配蔬菜咖喱以便当的方式给当天出席的学员带回家享用,场面温馨。


●
无论佛教、基督教或其他宗教,核心皆是爱——仁爱、慈爱、大爱,最终都归于善。本土环保志工的培训犹如环保火炬接力不断,播下爱心种子,灌溉未来,期盼环保教育在山打根代代传承,让净心净世界的愿景逐渐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