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xif-facebook-square
  • qxio-social-youtube
  • qxio-ios-telephone
  • qxio-search

见习培训课程 雕塑人间菩萨

疫情退去,吉隆坡慈济静思堂恢复过去的热闹,约四百多位见习与培训志工分别在感恩堂、国议厅,参与第一堂实体培训课。 【摄影:陈德铭】

疫情退去,一个艳阳天,吉隆坡慈济静思堂恢复过去的热闹,约四百多位见习与培训志工分别在感恩堂、国议厅,参与2023年3月26日的第一堂实体培训课。

慈济是道场,雕塑人间菩萨就要练习菩萨的形象与言行、了解慈济法门、吸收慈济人文……

见习是入门的第一步;培训是为未来打基础;受证是承担更是使命。培训课程主要是让志工们旧法新知,了解真正培训的意义,导入正法正思维,让大家勇于承担,成为真正的静思弟子。

◎竹筒岁月  走向国际

1966年证严上人于台湾花莲,以克己、克勤、克俭、克难的精神创立慈济。初期由六位同修弟子,每人每天增产一双婴儿鞋,及日存五毛钱的竹筒岁月做起,从台湾救到国际,六十多个国家地区设有分支会或联络处,援助过一百二十八个国家地区。

影片中,大爱新闻部经理陈竹琪对新发意的见习志工娓娓道来慈济《从竹筒岁月到国际NGO》的点滴。

2019年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从事建筑业的廖慧敏因工地无法开工;赋闲在家的她终于有时间浏览网页,看电视节目。从网上看到身着蓝衣白裤制服的一群人冒着染疫的风险,勇敢踏入医院捐赠医疗器材、在疫苗中心服务,她心中不免自忖:“他们是一条命,我也是一条命;他们不顾生命的危险,为什么我不能像他们一样去助人?”当念头一起,她随即上网填报志工表格,三个月前踏入慈济的大门。

《从竹筒岁月到国际NGO 》这堂课令她悟出一个道理:单靠一个人做善事,犹如一滴水滴在炎炎日光下,很快就蒸发;若让这一滴水流入大海,它永不干涸。所以唯有结合众人之力,力量无限。她说:“加入慈济这个团体,有团队源源不绝的力量,肯定可以做很多事!”

《从竹筒岁月到国际NGO 》这堂课令廖慧敏悟出一个道理:若让一滴水流入大海,它永不干涸。她说:“加入慈济,有团队源源不绝的力量,肯定可以做很多事!” 【摄影:陈德铭】

◎慈善志业  慈济的根

慈善是慈济的根。透过影片,精舍德净师父在培训课上强调慈济亲手遍布施的直接重点原则,将物资送给真正有需要的人,使受灾地区的民众平安渡过灾难,这种慈善推动方式受到国际的肯定。

呼应德净师父的授课,志工陈淑丽(明缎)和陈泛全(本暄)为学员分享在地慈善志业的方向,让学员了解它的运作方式和精神理念。陈淑丽指出:“早期上人亲自带着慈济人走访个案,进而奠定亲耳、亲眼、亲手、亲脚,走到最前,做到最后的访视模式。”她鼓励学员多参与慈善活动,从过程中累积经验和提升智慧。

陈泛全详述慈济人一路陪伴独居九旬老婆婆走过病痛折磨的日子。慈济人细心关怀陪伴,也给婆婆送病床、安排洗伤口等,婆婆有感而发:“我得到的待遇属于VVIP级的。”陈泛全从这个个案中体会到,访视路上有人作伴、互相扶持,才不会孤单。

培训志工叶键辉在行动管制令期间帮忙送医疗物资和设备到医院,让他有机会慢慢接触和了解慈济,愈做愈法喜。

随手做环保、随时捡回收物,成为他每天的好习惯,他表示:“我希望每天都给大家一个祝福,而自己也因此每天都有好心情。”因为接触佛法而了解守戒的重要,他发愿:“我会渐进式地戒掉烟酒,鼓励自己每天进步一点点。”

透过今天的培训课程,他更了解慈善志业,愿意接受挑战,到KKB(残智障院)付出。他说:“我们有福的人走进去帮忙有需要的人,更能体悟人生的价值。”

衔接慈善志业,课程环环相扣,带出了“Kita 1 Keluarga 3.0守望相助”慈善纾困计划( K1K3.0 )的推行。随着疫情趋缓,物价飙涨,通货膨胀随之而来,钱变小了,慈济主动发掘社会暗角贫病交迫的案例,延续过去守望相助的精神,重启K1K3.0 ,给予低收入者短期的帮助,助受助者脱离一时的困境。席间,呼吁志工发心配合此计划的推动,这对志工的养成、带动新人大有裨益。

陈泛全(左)详述慈济人一路陪伴独居九旬老婆婆走过病痛折磨的日子。慈济人细心关怀陪伴,也给婆婆送病床、安排洗伤口等。 【摄影:陈德铭】
叶键辉透过课程更了解慈善志业,愿意接受挑战,到KKB(残智障院)付出。他说:“我们有福的人走进去帮忙有需要的人,更能体悟人生的价值。” 【摄影:陈德铭】

◎以诚与情  用心邀约

“募心募爱”向来是大部分新进志工的心理障碍。资深志工王国开(济开)秉持正信、正念、身体力行,累积了募心募爱的心得和撇步,为志工们排除心理障碍并增加信心。

他说,大爱台的《人间菩提》节目是“募心募爱”的最好工具。它具足说慈济的资料。社区邀约亲朋戚友办爱洒及家庭式小型茶会、分享好人好事、说竹筒岁月小钱行大善的慈济根本理念,用“诚与情”打动人心让人留下好印象。

小时候林敏盛一家是慈济照顾户,十岁那年爸爸往生后,慈济志工带着他和妈妈参与社区环保,成就了林敏盛今日对人生另一个正确的抉择,工作之余就投入慈济事。

今年三十岁,在见习路上已有六年,林敏盛腼腆地说:“今天募心募爱这堂课,说到要以诚与情、用心邀约,让我找到了心中的答案。这一次我将会报名承担K1K3.0小组长。”

资深志工王国开秉持正信、正念、身体力行,累积了募心募爱的心得和撇步,为志工们排除心理障碍并增加信心。 【摄影:陈德铭】
见习志工林敏盛说:“今天募心募爱这堂课,说到要以诚与情、用心邀约,让我找到了心中的答案。这一次我将会报名承担K1K3.0小组长。”【摄影:谢爱芬】

◎见苦知福  见贫知足

二十年的岁月,让刘丰镁(慈镁)从一个平凡的家庭主妇,成为慈济雪隆合心慈善干事。

在访视的过程,每个个案的人生故事给了她不同的启发,也因为感觉被需要,她做得欢喜自在。由于个案需要亲身走入苦难的家庭,刘丰镁体悟到若只接触美好的事物,就无法体会真理。作为资深访视员,刘丰镁勉励大家必须走入苦难,才能领悟上人所说的见苦知福、见贫知足的道理。

第一次以培训身份来上课的古娜孙德丽(Gunasunderi A/P Vellasamy)听到刘丰镁分享“有人要等到孩子们长大后才投入慈济”的观念,她提醒自己行善不能等,要把握现在付出,让生命活得更有价值。

“帮助人有不同的方法,以我目前的能力无法用金钱帮助苦难人,但是我可以把耳朵借给他们,听他们诉说,缓解心中的烦忧。”古娜孙德丽从中明白助人的方式不限于金钱或物资的布施,陪伴和聆听也能发挥助人的力量。

作为资深访视员,刘丰镁勉励大家必须走入苦难,才能领悟上人所说的见苦知福、见贫知足的道理。【摄影:李秀君】
古娜孙德丽(中)明白助人的方式不限于金钱或物资的布施,陪伴和聆听也能发挥助人的力量。 【摄影:李秀君】

◎同班同学  相约行善

吉隆坡慈济静思堂跟社会有紧密的连结,不时有团体与会众参访,因此位于人文厅一角静思展览馆的布展与导览相对重要。在时任新加坡慈济大爱人文馆策展志工莫炳燊(济协)与萧明兰(慈力)夫妇跨国协助下,展览馆区突破传统布展模式,认真看待每一个空间,置入不同主题,让文物与多媒体相结合,用现代化的设计度化现代人。

远在台湾静思精舍的萧明兰连缐现场,透过云端对见习和培训志工解说展览馆的功能与定位,说明展览馆是修行、弘法的道场,期待志工旧法新知,营造怀旧、有质感的氛围,让有缘走进来的人探索心灵的需求,见证上人的一念悲心与不舍。

她鼓励每一位慈济人透过慈济的故事,深入了解上人的思想理念,志为说法者,好好扮演慈济宗门的传法人,让宗门得以永续。

远在台湾静思精舍的萧明兰连缐现场,透过云端对见习和培训志工解说展览馆的功能与定位,说明展览馆是修行、弘法的道场。 【摄影:陈德铭】

慈济路走了快三十年,慈济雪隆分会执行长简慈露趁培训课的因缘,感恩这三十年像一天一样,很快就过去。

善多、恶就少;福多、祸就少,是因缘果报的定律。因此行善造福,让善一直增长,断恶不再生。她在缐上殷殷叮咛大家要以无私的心,学佛菩萨不舍众生苦,朝当人间菩萨的方向前进,在帮助人的过程中不断地觉悟,慢慢让自己心宽念纯。

她鼓励一起上培训课的“同班同学”相约行善造福,并发愿净化自己的心,时刻培养善念,养成好习惯,并祝福大家:得大智慧、大福报。

新发意的见习和培训志工透过课程凝聚人人的道气,让初发心恒持不变,视志业为使命,发心在人间做更多的付出,承担更多的事情。

 


(资料来源:慈济网页、张晓婷、赖韶璋、陈思妤、陈庥赪)

Pin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