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皆是地球日” ,吉隆坡慈济国际学校于2025年4月8日至22日推出一系列创意数字活动,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未来环保领袖,从校园到家庭,播下绿色种子,引领可持续生活方式。
2025年的地球日主题“我们的能源,我们的星球”(Our Power, Our Planet)强调个人力量对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要性,目标是在2030年前将全球清洁电力产量增加三倍。呼应这一理念,吉隆坡慈济国际学校(TCISKL)中学部正积极筹备一系列别具意义的环保觉醒运动,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将环保理念化为具体行动。
与往年不同,今年学校特意革新活动形式,选择以数字方式开展大部分活动,避免产生不必要的实体废物。这一创新做法不仅与去年强调减塑的主题形成呼应,更是将环保理念贯彻到活动本身,身体力行,从源头减少浪费。
活动负责老师,努尔哈兹拉( Nur Hazirah Binti Hamzah)分享道: “选择数字方式减少浪费是一个绝佳的举措。尽管面临确保活动趣味性和互动性的挑战,但数字活动的优势显而易见,即没有纸张、没有塑料、没有垃圾。这些活动更易于分享和扩展,能够触及更多学生,甚至是在家或其他学校的学生。”
学校今年创新性地设计了四项主要活动:数字海报比赛、视频比赛、漫画比赛和生态游戏挑战。这些活动不仅教育学生实际减少能源消耗的方法,还培养了他们的数字素养、创意表达和团队合作能力。


◎超越校园 影响深远
今年的数字化活动设计特别注重扩大影响范围。活动负责教师,努尔哈兹拉解释道,当学生亲身接触气候变化、废物减少或可持续性等话题时,就开始塑造他们的思维方式,这往往会延伸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通过制作视频、设计海报等创意活动,学生们不仅在校内分享环保理念,还能将作品通过社交媒体传播至更广泛的社区。这种设计使环保教育突破了校园围墙的限制,产生了更广泛的社会影响。
“一旦他们理解自己行动的影响,他们更有可能做出环保选择并影响周围的人也这样做。这就是真正重要的长期变革。”努尔哈兹拉补充道,这种从校园到家庭再到社区的环保意识传播,正是学校环保教育最有价值的成果。
除此之外,中学部还举办环保醒觉比赛。每一班必须派出五位代表参加比赛。学生需要在特定的时间内接力收集资源,从收集到的资源中再进行分类。学生能在参与比赛的过程中更深入了解到很多所谓的“垃圾” ,其实是可以回收的资源。同时也了解到很多一次性用品是没办法被分解回收的。
为完成使命,学生代表们个个卯足全力,以最快的速度收集资源,全力以赴,为自己的班级争取荣耀。


◎学生实践 知行合一
“我们要冲向资源堆,快速挑出物品,再判断这些物品是否可以回收! ”刚刚参与环保醒觉比赛的张伊珽兴奋地分享她的体验,这场趣味与挑战并存的比赛让她印象深刻。
张伊珽是七年级合心班的五位代表之一,她坦言,比赛中有不少物品让她感到困惑, “平时我遇到不确定能不能回收的物品时,都会上网查资料,或是请教身边的师姑、师伯。但比赛当下根本没有时间查,只能凭印象判断,很有挑战性! ”
张伊珽的环保习惯也延伸到生活中。她分享,家里专门设有一个“环保箱” ,平时她会把用过的废纸或其他可回收物品集中收好, “如果要做手工,我就会到环保箱里找材料,既环保又能发挥创意。 ”
肩负活动策划的幕后推手,八年级信心班的许恩釪担任了环保醒觉游戏的负责人。第一次挑起这个重任的他,感触良多: “我们希望用游戏的方式让大家更轻松地认识环保分类。透过比赛,大家可以更清楚地分辨哪些物品可以回收、哪些不能。 ”

为了准备这项活动,许恩铕自己也展开了一段“环保知识升级之旅” 。他坦言,原本以为纸杯是可以回收的,但在查资料时才发现,大部分纸杯内层有塑胶涂层,无法被回收处理。这让他意识到自己对环保的了解其实还不够深。他也借此机会呼吁同学们: “与其使用一次性纸杯,不如养成随身携带环保杯的习惯,一起减少垃圾的产生。 ”
十一年级知足班的王联杰参加了漫画创作比赛,并荣获季军。热爱绘画的他,以此次比赛挑战自己: “我希望能够通过艺术方式提高大家的环保意识。 ”他的获奖作品描绘了一个来自未来的信息,那是一个已经承受地球暖化后果的世界,他分享道: “这个警示传递到我们当前的世界,提醒我们无论面临什么挑战,都必须坚持保护环境,为我们的孩子留下一个更干净的地球。 ”
这种由学生主导的创意表达和知识传播,成为本次环保觉醒运动的亮点,让环保理念通过同伴影响更加深入人心。


◎停电行动 躬身力行
学校创新推出“停电” ( Power Off)计划,从4月25日起至6月23日,每周五午餐时间(12:15至13:00)全校关闭电力设备,将地球日精神转化为长期行动。在这四十五分钟的“停电”时段,校园内所有非必要的照明、空调和电子设备全部关闭。学生们在自然光下活动、交流,体验不依赖电力的校园生活。这种反差体验促使学生对日常能源使用产生深刻思考,从而更加珍惜资源。通过亲身参与节能减碳,学生们将环保意识内化为日常习惯,真正理解“每日地球日”的核心意义。
鉴于“停电”行动的积极效果,校方已表示将考虑在地球日活动结束后继续推行这一做法,可能作为学校的长期环保项目之一,让环保不仅停留在特定日子的纪念活动,而是融入学校文化,成为师生的生活常态。

◎人人有力量 日日地球日
杨美婷代理校长在闭幕仪式上强调,每个人都能成为改变的力量。环保不只是提高意识,更重要的是每天持续行动。她回忆道,一个十三岁女孩在联合国的演讲深深触动了她。
美婷转述了那一位女孩的分享道: “我们还年轻,我们是将来要面对未来世界的人。如果我们现在不保护地球,未来我们将面临更多自然灾害”,因为这句话,她受到启发,自此,美婷开始参与环保行动,宣导环保意识。她也开始改变个人习惯,使用可重复使用的物品,购物时带上自己的袋子,纸张双面使用,寻找节约用水和电的方法,用手帕代替纸巾等。
她强调: “我知道大家都意识到地球正在受苦,好消息是,你们有能力成为第一个做出改变的人,这取决于你的心,你是否愿意行动? ”她鼓励学生,不要低估自己的潜力,每一个小行动都很重要。一个人的行动可以激励更多人参与,从一到多,汇聚成改变世界的力量。地球日不仅是一天的纪念,而是每天都应该践行的生活方式。

●
正如静思语所言: “做环保的手,是最美的手”。吉隆坡慈济国际学校的环保觉醒运动,正是培养这双“最美的手” 。从数字化比赛到实际的节能行动,学校以多元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能源使用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每一次的创意,每一项环保挑战,不仅是为地球尽一份心力,更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环保意识的世界公民。
“每一天都是地球日! ”这是吉隆坡慈济国际学校希望通过此次活动向所有学生传达的核心讯息——我们的星球、我们的责任;我们的力量、我们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