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xif-facebook-square
  • qxio-social-youtube
  • qxio-ios-telephone
  • qxio-search

冰冷的诊间 有了人情的温度

在这里,年轻人见证生命的自然法则老、病、苦、无常来袭的无奈; 年长者不孤寂——学习关怀,化被动为主动。这里有医师、病人和志工互相鼓励、照护着彼此,生命在散发热能和力量,让冰冷的诊间,有了温度……
慈济义诊中心提供医疗服务,有医师、志工、病友形成互助线,简单的一声招呼、一句问候,在长期经营、慢慢耕耘下,有人被关心而敞开心房。 【摄影:罗秀莲】

“你哪里痛?”大清早,人医会涂连英医师拿着小凳子,坐在个子比她高的病人面前,病友滔滔讲述自身情况;她一边聆听,一边给予针灸治疗,间中提供健康食物的资料,建议多做哪些保健动作等,待病人说完,她施针完毕,去到下一位病友身边。

“师姊(志工),那边有人,已经坐了很久,我去叫他们进来……”一位已接受治疗的病友,拄着拐杖走出去,主动招呼。

马六甲慈济义诊中心(简称义诊中心),一星期四天早上提供医疗服务,包括中西医、牙医和眼科等,看似日复一日的行事,只要打开话匣子,不难听见这样的话题:“这家人,来了很久,我看着他慢慢好起来的……”

◎ 缓解家人心头忧

因为来义诊中心治疗,中风妈妈重新站起来,让葛娜甘玛(左)放下心头大石。 【摄影:罗秀莲】

“我真的很谢谢慈济,让妈妈可以走路,减轻我心中的负担。”妈妈重新站起来,让四十多岁未婚的葛娜甘玛(Ganagammal A/P Ramasamy)卸下心中重担,如今身体虽再次出现状况,她已不复之前的担忧。

多年前,七十多岁的老妈妈中风,从事裁缝的葛娜甘玛的身体也出现状况。手术后,慈济志工介入关怀,介绍老妈妈到义诊中心,连续一年多的治疗,老妈妈能持拐杖行走,自理轻便家务,不必葛娜甘玛时刻守在身边。

她对义诊中心和医师们感激在心,也感恩志工们只要看见她和妈妈的进步,都不吝给予鼓励。

◎ 软实力教育病患

义诊中心中医服务,求诊者多为中风病患,他们曾经抗拒“为什么是我?”有些接受治疗后,继续活跃在社交团体,不被病情打倒;也有患者,因病苦无奈而没来由发泄。

七十多岁徐增炉先生,每星期三德士司机一定准时把他载送到义诊中心,这里是他家以外,第二个定期踏足的地方。志工包金兰(慈彻)看见他,笑着大声招呼,但是一年多前,她可不敢这样对他。

“徐先生脾气很不好,语气凶,面相也比较严肃。记得有一次,中医师向他问起记录血压的本子,他从口袋掏出来,就往中医师掷去,志工目瞪口呆,医师赶快起身接过。”当天,徐先生的血压飙至两百多,医师请志工赶紧把他送往中央医院急诊处去。

七十多岁徐增炉先生,每星期三德士司机一定准时把他载送到义诊中心去,图为涂莲英医师为他进行针灸治疗。【摄影:罗秀莲】

多年前他血压飙高导致中风,无意识地将车子撞毁他人住家。出院后担心独居的自己无法自理,向家人要求入住安老院,邻居志工吴仪荣(惟端)知道了,“鸡婆”拜访,看他情况不算太坏,仔细分析,说服徐先生打消入住安老院的念头,再把他载到义诊中心去。

也许曾是一家公司的高层,让他即使退休也无法放下身段,不容易亲近。包金兰慢慢让对方知道,医师义务提供医疗服务,应该受到病患的尊重,而不是把怒气发泄在对方身上。

也有志工把他载去爱极乐环保教育站,做环保当复建,观机逗教,他放下脾气,提起志气。

治疗一年多,徐先生从使用四脚助行器,到现在可以短暂地卸下单手拐杖步行,包金兰说,不但健康改善,脾气也好很多了。徐先生笑着回应:“你讲对了,以前是比较凶一点,现在没有发脾气了。”

◎ 周日中心有人气

每周日的早晨,义诊中心异常热闹,马六甲社险康复中心(SOCSO Rehabilitation Centre)一群复建者,清早就结伴共车四十五分钟来到这里,分别挂号中医、西医和牙医门诊服务。

马六甲社险康复中心除了良好的硬体设施,及医护人员教导复建,他们也和慈济合作,每月邀请志工为复建者加油打气,或志工每星期备车载送、或他们自搭德士到来。在接受治疗当儿,他们像在自家一样主动招呼,“走动当运动”、助处理简单事,让义诊中心充满人气。

每周日,马六甲社险康复中心一群朋友都会来慈济义诊中心就诊。【摄影:罗秀莲】

一位车祸伤及脊椎、导致行动不便的马来友族,复健时弄伤了脚,医学系志工为他清洗伤口。他告诉对方:“你尽管清洗没关系,我感觉不到疼痛。”他也接受中医针灸治疗,头部、双脚都让医师施针。

“我家在雪兰莪州万宜(Bangi),车祸出院后即到马六甲社险康复中心进行复建,至今已四个月。听朋友说,针灸可以帮助我康复,我也来排队;上星期是我第一次接受针灸治疗,感觉有进展,持续再来,希望多方治疗可以帮助我,尽快回到工作岗位上。”他说。

◎ 守护难民的健康

除了照顾社会机构、慈济照顾户、独居长者、原住民、持有福利卡、低收入户、残障人士、宗教人士等,义诊中心也为难民外劳提供医疗服务。

2019年8月24日周末早晨,莫哈末拉菲(Mohommad Rofique Bion Dil Mohammud)骑了二十分钟左右的脚踏车,从帆加兰拉玛(Pengkalan Rama)市区来到义诊中心,脸色苍白的他蜷缩在木椅上打盹。他告诉中医师,已经三、五天无法安眠,身体发热,胡思乱想的。

车祸伤及脊椎的马来友族,和社险康复中心朋友们一起来接受中医治疗,希望能帮助他尽快回到工作岗位。【摄影:罗秀莲】

医师让他躺下,替他针灸。安睡一阵子后,他开始“哎呀……哎呀……”不断喊疼,中医师说,这是他阻塞的神经线开始疏通,气血流通,所以会感觉痛。

踏出门诊部,他精神奕奕,志工说他嘴唇已恢复血色,并请他隔天再来挂号。

莫哈末拉菲是修补道路的缅甸外劳,可以去一般政府诊所就医;但已近半年没有工作,身体发病了,听朋友的建议,带着UNHCR卡在义诊中心挂号,终缓解了身体的不适。

拾荒难民来看诊,轮值西医看见他们,像遇见朋友般嘘寒问暖。【摄影:罗秀莲】

隔天周日,另有一难民带着一家四口到来看诊,大人小孩齐挂号,当天轮值的西医看见他们,像遇见朋友般嘘寒问暖,也为他三个月前动手术的病体做检查。

他说,在政府医院,手术费比本地居民昂贵许多,持有UNHCR卡可以减半,亲友帮助他付医药费。除此之外普通病症,他都会选择来义诊中心看医生。

“谢谢有义诊中心,不然以拾荒维生的我,太太和孩子有病,我没办法带他们去看医生。”眉头舒展,微笑向志工合十,他和妻小抱着一个月的药丸安心回家。

◎ 辅导年轻的生命

“试想想看,你的爱好是什么?有哪些专长可以让你发展下去?”王瑞珊护理师询问坐在轮椅上的年轻马来女生。

义诊中心除了提供看诊服务,也为特定的照顾户提供咨询辅导。就像眼前的马来女生,父亲是华裔,母亲是马来人,她从小掌握两种以上的语言,读书毕业后寻得一份理想工作,也准备学驾驶,对前途自信满满。不料,一次驾电单车去驾驶学院时,在转角遇车祸,创伤后伤口、骨架无法愈合,右脚装上外固定器(External fixation)一年多至今。

王瑞珊护理师(右二)不忍年轻生命陷入负面思想中,鼓励对方发展所长,不要受限于身体的缺陷。【摄影:罗秀莲】

这场意外严重影响了她的身心发展,埋怨命运对自己不公平。一向喜欢社交、活泼的女孩,只得待在家里手机不离身,生活无法自理,凡事父母代劳。 8月25日这一天,其母亲要到义诊中心看医生,联合先生成功把女儿带出来,全家与王瑞珊护理师会面。

“她还很年轻、美丽,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自怜自艾是无法改变现况的。”不忍一个年轻生命陷入负面思想中,王护理师透过询问交流,鼓励她反思自己的长处,为自己增值,改变想法向前看。

“父母狠下心,不要动辄呵护,孩子反而会站起来。”护理师也同样开导父母,并和孩子约定,除了学习简单的家务事,下个月再来义诊中心让她“看看”。

一声关心、一句问候,可以给病患带来欢乐,是一件令志工黄雪芳(虑雪)感觉很欢欣的事。尤其当病友特别拉着她的手说:“很感恩你,你们都很好,每一次都这么关心我……”让她感觉来这里服务,就像等待和老朋友会面一样。

热衷于推动环保志业的黄雪芳固定每星期四过来义诊中心当志工。她说:“在环保志业,我看见欣欣向荣的一面;但在义诊中心,我看见人生自然法则、见证无常,让我长养慈悲心,这两项志业让我在志工生涯中取得平衡点。”

一则则义诊中心的温馨小故事,都是一堂堂的生命教育课。

志工黄雪芳固定每星期四过来义诊中心当志工,看看老朋友。【摄影:罗秀莲】
Pin It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