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xif-facebook-square
  • qxio-social-youtube
  • qxio-ios-telephone
  • qxio-search

企业新蓝海 共耘慈善行

已迈入第五十四个年头的台湾佛教慈济基金会,从偏远花莲一隅的克难克俭起步,到跨越种族、宗教、地域的国际NGO,完善的志业体系和行动力的规划如涟漪般向全球逾百国家扩散,筑起善念与善行的轨迹,期与天下善士同耕福田,抚慰天地人间。

2017年,慈济雪隆分会首办“马印实业家交流学习营”,学员们在营队里萃取善法、共策善行取得正面回响,深化了两国实业组志工的合作。翌年,慈济印尼分会接力承办,体现了两国人民的往来与互动,分享慈善在地化的经营模式以及开拓资源共享的契机。

2019年10月5日,已迈入第三届的马印实业家交流和学习营队,再次回到吉隆坡慈济静思堂举行,筹办单位以更强的讲师团队、高思维格局以及慈心善念延续初衷,让“生命因利他而丰富”的人生哲理,扩大两国实业组的联络网,继续为天下众生付出。

清晨八时,来自马印两国实业组和人医会逾六百四十位学员以及二十位讲师陆续抵达会场,为两天的学习营队注入生命活水,营造经商以外的和谐环境;围坐在一张张小圆桌旁的学员,心情显得格外轻松,他们今日不谈工作,只谈善行,没有争分夺秒的职场压力,只有聚精会神的探讨跨越小爱,携手共为一心的努力!

◎ 源头使力 善念不绝

营队司仪贾文玉(慈节)与叶桂兰(虑桑)一唱一和,妙语如珠,为学员们带来了欢愉的破冰和互动环节,阵阵欢笑声让会场活络了起来,融化了国议厅里的冷空气,提振了学员们的高昂士气。

大爱台主播陈竹琪在百忙中应邀前来为营队作主题分享,她切入了“从竹筒岁月到国际NGO”的筚路蓝缕,亦把“水滴虽微、渐盈大器”的善小而为之,转化为更具体的善行能量,掀开了营队的序幕。

个子不高的竹琪,在偌大的荧幕旁虽然略显娇小,但她心里的大愿却远远超出了众人对她的想像。随着分享的推进,荧幕上投影出竹琪参与国际赈灾的足迹,一幕幕风霜刻画厚实,拥抱融化冰雪的画面,感动了在场的参与学员。

课程开始前,学员们在司仪的带动下进行相见欢以破冰环节,阵阵欢笑声让会场的气氛热络起来。 【摄影:林思源】
台湾大爱台主播陈竹琪为学员们带来“从竹筒岁月到国际NGO”的主题分享,冀望学员们了解慈济基金会的创办历史以及全球志工多年来的行善足迹。 【摄影:林思源】

竹琪以证严上人的赈灾哲学——“行到水穷处、最尊严给予”为众人上了宝贵的一课。上人慈示,给予的方式有很多,能够做到亲自给予,不假手予人,同时以“感恩、尊重和爱”为履行原则,让受惠的一方感受最恭敬的给予。

来自印尼,经营漆料工厂和贸易的刘孟坤,自两年前第一次参与营队以来,就被志工的善行所感动,亦开启了他日后投入行善的一扇门。

“两年前的我还是一位'普通'的参与者,今次却是穿着制服前来。当时看到马来西亚的志工很用心,让我没有后顾之忧,勇往直前。参与慈济的这一年十个月以来,我跟着大家的步伐,真的学到了很多……”

一脸认真的孟坤坦言,在未接触慈济之前,他亦跟随其他慈善团体去行善,收到他人的声声感激之后,优越感也悄然升起。然而,来到慈济的他才了解到要学着缩小自己,也学会了反思:“能够为贫困居民弯腰付出,要道感恩的不是他们,而是自己,感恩他们给我们这个机会付出。上人教导我们,无论你做了什么好事,这些付出都要无所求,最重要的是我们的人生一定要活得更有意义,希望自己能够和更多的人结下好因好缘。”

同样来自印尼的施诏凯,是一名建筑商,从朋友处得知这一次的马印实业家交流会而报名参加。随团前来的他,是要让自己学到更多不一样人生智慧。

“我是第一次来到吉隆坡慈济静思堂,听了分享,让我非常的感动。我们来到这个世界,要让人生活得有意义,还要乐于助人;我们要留给下一代的不是'财',而是'德',有良好的教育和做人的道理,这样一代传一代,世界才会变得更美丽。”

来自印尼的施诏凯(中)对于“留德,不留财”的分享极为认同,唯有良好的教育和德行,才能代代相传。 【摄影:颜伟明】

诏凯表示,现阶段只是参与一些照顾户家访、资源回收等活动,不算是很活跃。 “这一趟回去之后,我想我会多多参与,毕竟人生的意义,不能只是为了工作而生存,而是要为社会作出贡献,提升自己。”

◎ 震动清流 跨海扎根

娑婆世界,有物质的苦,亦有心理的苦;当你找到心灵方向,笃定心志的那一刻,再多的苦,也会变得甘甜。远道而来的印尼实业家郭再源(济宏)带领团队与众分享“大爱在印尼”的慈善足迹,分享他们如何突破灾难与区域冲突的考验,成功走入灾区,给灾民一个重建家园的希望。

2018年9月28日,印尼中苏拉威西省(Central Sulawesi)巴路市(Palu)发生七点四级的地震,引发了六公尺的海啸,更严重的是有两个村庄因为土壤液化,瞬间消失,很多家庭更是天人永隔。

在这场灾难中,印尼的慈济人发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领养了两个大爱村,为他们重建家园,以行动来表达对灾民的不舍。

“我们有健康的身体,有什么理由不来付出呢?”印尼志工刘孟坤被这一群走入灾区的志工所触动,感受生命真的不在于长短,而是在过程中到底创造了多少价值!

以贴近民情、带动善循环为援助宗旨的赈灾团队,集合了各方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大量资源,为保全灾民的生命,亦为减低他们面对的苦痛。

慈济印尼分会执行长刘素美(慈含)对于马印两国慈济人的交流学习营深感表扬。她赞叹马来西亚实业家亲力亲为,而印尼实业家则发心立愿,是双方互相学习、互相成长的良好机缘。她表示:“透过善的接引,实业家找到人生的方向,体会到时间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一切皆由自己安排。”

素美忆述,自2017年在马来西亚首办的马印实业家交流学习营,实业家回到印尼之后,几乎都很积极参与付出,形成一股正向的鼓励。他们积极投入于行善助人,在付出中体悟人生真理,改变自己的习气,进而陪伴朋友同来见证大爱。

两国成功实业家的分享,相互接引及启发新进实业家;刘素美感恩马来西亚团队用心筹备,学习营展现出家的温馨,是一个很好的带动。

◎ 发挥善力 同舟共济

有人跌倒了,就赶紧去扶他一把:有人需要帮助,就赶紧去支援。伸出援手最近的距离就在你我身边。然而,这一切善力的推动,都必须立基于诚正信实让施与受的双方,都感觉到最大的尊重!

从事屋业发展的林佳裕虽然看不懂中文字,但他却能凭仅有的认知,理解百分之七十的课程内容。

“今天这样一个交流学习营,它的号召力主要是来自马来西亚和印尼两国成功企业家们的真实分享以及他们以身作则的善行……”对慈济不甚了解的佳裕觉得,这些商界的翘楚愿意在百忙中抽空分享自己在参与慈济方面的心得,确实是让人感兴趣的一件事。

因为从商,有一定的社交人脉和无法避免的应酬,对于一些团体或机构向他募款的苦苦追缠和行径,佳裕始终都觉得不胜其烦。 “让我心生不悦的原因,主要是对他们的背景缺乏了解,所以我才会质疑他们的目的;但我认同慈济的理念,即是做善事不该有年龄、社会阶层、宗教信仰或种族之分。”

虽然遇到过形形色色的慈善团体,但他却会严谨把关,只要有需要帮助的,他都会伸出援手,履行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身为年轻企管的佳裕补充道:“做好事不能总是期望有好的回报,但是,只要你心存善念,好的事情总会不期然地找上你……”

第一次参与实业组活动的梁家珲赞叹课程资料丰富,和平时他陪伴孩子出席的社区活动如读书会、亲子班迥然有异。来自实达安南(Setia Alam)的他因工作关系,每周都需要在东盟国家如越南和柬埔寨往来经商。在听了讲师们的分享之后,对印尼给予慈济在慈善与教育方面的参与和支持给予高度的评价,让他深受感动。

“通过本土实业家积极回馈社会的努力以及在各志业体方面的行动力,还有跨越宗教和种族的理念,继而感动国家领导,做起慈济事来的确是事半功倍的。”

然而,最令家珲印象深刻的是来自印尼郭再源的分享,当人人都说身为印尼安达集团(Agung Sedayu Group)董事长的他不只是身体力行,还不吝捐款。上人轻轻地问再源:“你捐了那么多钱出去,财库有少了吗?”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家珲却从中得到启发,当你越能舍,其实你得到的往往会更多,创造无形的心灵财富。

业务遍布东盟国家的梁家珲(中)感动于印尼团队艰难的行善步伐,希望能够学习到他们的处事智慧以及不放弃的精神。 【摄影:颜伟明】
慈济印尼分会副执行长郭再源和团队与众分享“大爱在印尼”的克难善行,勉励学员们莫忘初衷,以爱化碍,继续为病苦付出。 【摄影:伍诗昱】

尽管生命有限,善念与大爱却无穷无尽;纵使国情有别,永续的企业经营,却是源于一份善与爱的动人力量。冀望马、印两国的实业家能够紧密合作,推动企业勇往直前,教富济贫,回馈社会,用付出创造新时代!

(资料来源 :吕文兰、李丽心、谢亚忠、孙福全)

Pin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