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xif-facebook-square
  • qxio-social-youtube
  • qxio-ios-telephone
  • qxio-search

环保志工

  • 你有想过自己需要什么吗?也许未必需要,可能一点用处也没有,但无形之间逐渐累积,家中空间越来越少。究竟这些物品,是需要还是想要?而每个人的生活,如三餐的采买,都得依靠外界的资源来维持。究竟人可不可以在极简的生活中过日子?让志工陈宝贞告诉你……
  • 杨茂财与太太蔡春兰因亲子问题而认识慈济。夫妻俩发挥木工及设计的天赋和才能,化腐朽为神奇,在慈济,他们找到了安身立命的立足点。
  • 若把自己的人生比喻为甘蔗人生,吴培生和妻子黄彩莲觉得最贴切不过了; 因为,他们这一生就像倒啃甘蔗一样,越啃越甜。尤其退休后,做慈济做环保更为他们的黄昏人生,甜蜜加分。

  • 一个偶然的机会,康家三姐弟妹与环保结上不解之缘;因为投入而有所醒觉,期盼不只是号召一些人做环保,更是希望集结人人的绿色影响力,影响所有人一起在乎、一起付诸行动护大地。
  • 一般人退休了,领了一笔退休金,可以吃喝玩乐、好好享受下半辈子的生活。然而这位“白发叔叔”退休后,却每天驾着自己的“宝马”出游捡垃圾。
  • 七年前,他抖着不听使唤的头壳,怯生生地走进环保站;
    七年后,他踏着稳健的步伐,信心十足地迈步在环保路上……
    问他:“慈济要做多久?”不假思索地说:“一路做下去!”

  • 就读大爱幼儿园、当年五岁的林泩延,眼见地球发烧,北极熊无家可归,就发愿茹素救地球。他的坚持,打动了母亲刘珌娟,把劝素视为要事,积极想办法鼓励身边的亲朋戚友多菜少肉,为地球的未来努力。
  • 沿着商店街,七十二岁的长者何家荣一个一个打开垃圾桶翻找物品,路人以为他是拾荒老人,然而阿公努力付出的背后却是一个动人的故事。
  • 台湾深耕环保三十年咯! 旧巴生路快乐花园环保团队以“关爱健康”为主轴,用心策划节目,在环保站举行“916环保站开放日暨感恩会”,邀请社区志工和环保菩萨欢喜来逗阵。

  • 因为一念心,姐妹俩勇于承担护大地;因为念亲情,家人义不容辞做环保;因为家族爱,亲戚相挺相依靠;王琇祯和王绣贤两姐妹单纯护大地之心,带动家人亲戚,发挥社区环保影响力。
  • 抵达环保站,黄桂强自然地拿起扫把扫地,杨泽沛则将装满资源的袋子打包搬去集中区,郑兴喜和周进光将物品搬至各分类区。每个星期六,由四人开启环保站的运作,协助整理环境,处理事前预备工作,如同打理自家般用心,让后来的志工轻松投入分类,也为外出回收做热身。
  • 生活里总有一些有趣的东西可以让人着迷。 铁盒、海绵、名片盒、旧衣物袜子、打包绳、牙签瓶、小肥皂、拉链、钮扣……这些看似无用只能丢弃或回收的物品,经过赖碧云老师的巧手,却成了让人爱不释手的精致手作品。
  • 听着外面潺潺的水声,看着一片绿意盎然的庭园,这是志工张栢仁和太太林月凤日常生活最享受的事。搬到新家四个多月,里里外外全由张栢仁一手设计,融合太太和孩子的意见,慢慢构筑梦想中的“家”。
  • 想一想您一天用水量有多少,一人一天需要使用多少水? 透过周英珠阿嬷和罗惠兰女士两个不同世代的分享,您将会找到答案。
  • 从郁郁寡欢的家庭主妇,走出家门,投入大爱妈妈,再到环保教育站承担导览员,进行环保教育, 陈秀秀越来越快活,因为付出的人生,最动人!
  • “我的华语是在慈济学的!”接受英文教育的杨明富,个子不高却像个发光体,一两个小时环保导览滔滔不绝也笑声连连。 这样的发光体去年遇见无常,他如何面对?
  • “我常常一边手抖一边说感恩,不知情的人还以为我发生什么事,都会好奇而惊异地看着我;我一点都不介意,只因我要和病痛抢时间,不管有没有人理解,我还是天天说感恩、时时说感恩、事事说感恩!”—─吴香妹

  • 一群来自菲律宾和印尼的外籍劳工,因接触慈济环保站惜福区而了解环保的重要性,进而拨出时间到环保站做资源分类。 2019年9月15日晚,慈济志工邀约他们前来郊外岭慈济环保教育站共庆中秋,为身处异乡的他们营造家的温暖……

  • 经常听到“环保,有人做就好!”、“做回收很麻烦,我没时间。”……大家有共知、共识,但无法共行。马六甲慈济志工陈月珍十年来如一日,日日做环保,即便自身有工作又要照顾家庭,住家空间也有限,但这并不阻碍她做环保的心,不仅影响先生、也带动整个组屋的住户随手做环保的好习惯。
  • 当贫与病找上门的时候,行善付出是否会成为一件“等我好了再说”的事?来自巴生的照顾户拉玛是一位洗肾病友,肾病导致他一家五口的生活陷入困境。然而,在生活趋向平稳以后,拉玛已是一位环保志工,用绵薄之力守护地球,体现“行善不是有钱人的专利,而是有心人的付出”的精神。

第 2 页 共 3 页